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14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所述的轮毂包括轮盘和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法兰盘、法兰盘外周部分和轮辐;所述的轮辐在靠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轮辐主臂,轮辐主臂延伸出两条轮辐支臂;所述的轮辐在背腔一侧包括轮辐减重窝,所述的轮辐减重窝为V字形;所述的轮辐在法兰盘外周部分的背面包括五个围绕法兰盘圆周均匀分布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在背腔一侧螺栓孔之间包括法兰盘减重窝。通过针对特定的轮毂正面造型设计特定形状的轮毂背腔减重窝,并且选择减重窝的尺寸,实现了轮毂重量的降低。并且减重后的轮毂仍然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能。

A motor vehicle aluminum alloy hub with a back cavity with weight reduction pi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ack cavity with the vehicle wheel weight reduction Aluminum Alloy fossa, the hub and the rim including wheel, wheel flange, flange including the outer periphery part and spokes; the spokes near one side of the flange includes a spoke main arm, the main arm extends two spokes spokes arm; the spokes in the back cavity side includes the weight spokes nest, nest V shaped weight spokes; the spokes in the back part of the outer periphery of the flange comprises five flange around the outer periphery of the flange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part weight fossa; the flange plate between the back side of the cavity the bolt hole includes a flange weight nest. The specific shape of the hub is designed for the specific shape of the hub cavity, and the size of the weight reduction nest is selected to achieve the reduction of hub weight. And the wheel after the weight reduction still ha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
技术介绍
铝合金轮毂以其美观大方、安全舒适等特点博得了越来越多私家车主的青睐。由于铝合金轮毂重量轻、制造精度高,所以在高速转动时变形小、惯性阻力也小。铝合金轮毂具有吸收振动和反弹力量的金属特性,经数控机床加工尺寸精度、真圆度高、偏摆跳动小、平衡好,使汽车行驶平稳舒适。机动车铝合金轮毂在进行造型设计时,正面轮盘的设计结果可能与重量最优结果有一定距离。正面轮盘涵盖过大的面积时,就会使得整体车轮具有过大的轮盘重量,这就抵消了铝合金轮毂在减重方面的优势。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一般在轮盘的轮辐背面设置减重窝,来减轻轮盘的整体重量。然而,设置减重窝也可能导致铝合金轮毂的机械强度,尤其是冲击强度及疲劳性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铝合金轮毂无法通过相关试验。因此,本领域一直希望通过针对特定的轮盘正面设计来设计合适的减重窝,在确保铝合金轮毂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轮毂的重量,从而在减重和机械强度之间得到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辐背部包括减重窝的轮毂。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所述的轮毂包括轮盘和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法兰盘、法兰盘外周部分和轮辐,所述的法兰盘的外侧连接到轮辐和法兰盘外周部分;所述的轮辐的一端连接到法兰盘外侧,另一端连接到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5组轮辐,并且相邻的两组轮辐朝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法兰盘外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辐在靠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轮辐主臂,轮辐主臂延伸出两条轮辐支臂,轮辐支臂与轮辋连接,形成对称的Y字型轮辐;所述的轮辐主臂沿着从法兰盘向轮辋的方向具有降低的斜坡表面;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相邻的轮辐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矩形的第一窗口;同一轮辐的轮辐支臂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梯形的第二窗口;所述的轮辐支臂在朝向第一窗口方向的倾角大于朝向第二窗口方向的倾角;所述的第一窗口的外边缘包括圆角矩形形状的正面平面表面;所述的轮辐在背腔一侧包括轮辐减重窝,所述的轮辐减重窝为V字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两个末端距离轮辐边缘6-12mm,V字形的每一条边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深度为8-9mm,并且在轮辐减重窝底部轮辐的厚度为10~15mm;在轮辐的背面,轮辐减重窝的外侧,包括背面平面表面,其宽度为8-12mm;在V字形轮辐减重窝的两条臂的交界出包括加强筋;所述的轮辐在法兰盘外周部分的背面包括五个围绕法兰盘圆周均匀分布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的上口为圆角矩形,其长度是40-50mm,宽度为15-25mm,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的法兰盘在背腔一侧螺栓孔之间包括法兰盘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减重窝表面为抛物线旋转得到的曲面,其深度为20-22mm,在最深处的法兰盘厚度为14-18mm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轮辐主臂与轮盘法兰盘圆周所在的平面夹角为120度,并且轮辐主臂末端比轮辐主臂法兰盘端低10mm。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法兰正面表面为弧面,止于Y字交叉处,其最高处与表面距离3-4mm。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法兰盘包括6个螺栓孔。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该第一窗口的长为130-150mm,宽为70-80mm。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两个末端距离轮辐边缘8mm;轮辐减重窝的外沿和车轮背腔表面夹角112度,内沿与车轮背腔表面夹角140度。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加强筋的宽度是8-12mm,高度为4-5mm。在本技术优选的方面,所述的法兰盘背面减重窝的深度为20mm,在最深处的法兰盘厚度为16.5mm。通过针对特定的轮毂正面造型设计特定形状的轮毂背腔减重窝,并且选择减重窝的尺寸,实现了轮毂重量的降低。并且减重后的轮毂仍然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能,满足美国车轮SAEJ175及SAEJ328-2005标准,即13度冲击强度、径向疲劳、弯曲疲劳性能要求,同时也能满足车轮强度及疲劳国标GB/T5334-2005及GB/T15704-1995要求。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轮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轮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1-轮盘、12-法兰盘、13-轮辐、14-螺栓孔、15-轮辐支臂、16-轮辐主臂、17-气门孔、18-法兰盘外周部分、19、第一窗口、110-第二窗口、111-正面平面表面、21-轮辐减重窝、23-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24-法兰盘减重窝、25-背面平面表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轮辐背部包括减重窝的轮毂,所述的轮毂包括轮盘和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法兰盘、法兰盘外周部分和轮辐,所述的法兰盘的外侧连接到轮辐和法兰盘外周部分;所述的轮辐的一端连接到法兰盘外侧,另一端连接到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5组轮辐,并且相邻的两组轮辐朝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法兰盘外周部分。所述的轮辐在靠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轮辐主臂,轮辐主臂延伸出两条轮辐支臂,轮辐支臂与轮辋连接,形成对称的Y字型轮辐;所述的轮辐主臂沿着从法兰盘向轮辋的方向具有降低的斜坡表面;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相邻的轮辐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矩形的第一窗口;同一轮辐的轮辐支臂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梯形的第二窗口;所述的轮辐支臂在朝向第一窗口方向的倾角大于朝向第二窗口方向的倾角;所述的第一窗口的外边缘包括圆角矩形形状的正面平面表面。轮毂正面表面窄平面,宽度为5mm,“Y”字向内有凹槽,呈斜坡状降低,斜面与平面夹角120°,斜面深度12mm,Y字形筋中间包含一个梯形小窗口,与轮辋紧挨,两Y字筋间窗口呈长方形(86.7mm*139.5mm),法兰正面表面为弧面,止于“Y”字交叉处,其最高处与表面距离3.5mm。所述的轮辐在背腔一侧包括轮辐减重窝,所述的轮辐减重窝为V字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两个末端距离轮辐边缘8mm,V字形的每一条边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深度为8-9mm,并且在轮辐减重窝底部轮辐的厚度为12mm;轮辐减重窝,呈“V”字形,两侧分别距轮辐边缘8mm,减重窝外沿与车轮背腔表面夹角112°内沿与车轮背腔表面夹角140°,窝深8.6mm,“V”字型中间有纵向宽10mm,高4.2mm长形加强筋,将V字形窝均分为两部分。所述的轮辐在法兰盘外周部分的背面包括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的上口为圆角矩形,其长度是43mm,宽度为20mm,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深度为21.8mm;轮辐与法兰连接处减重窝,五个小窝均布与法兰半径附近。所述的法兰盘在背腔一侧螺栓孔之间包括法兰盘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减重窝表面为抛物线旋转得到的曲面,其深度为20mm,在最深处的法兰盘厚度为16.5mm。在无减重窝的情况下18.7kg,减重后16.7kg,减重效果11%。实施例2对实施例1的机动车轮毂进行了各种性能试验。在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中心对以上的车轮进行了13度冲击强度、径向疲劳、弯曲疲劳等车轮强度及疲劳试验。试验表明,该轮毂满足美国车轮SAEJ175及S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所述的轮毂包括轮盘和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法兰盘、法兰盘外周部分和轮辐,所述的法兰盘的外侧连接到轮辐和法兰盘外周部分;所述的轮辐的一端连接到法兰盘外侧,另一端连接到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5组轮辐,并且相邻的两组轮辐朝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法兰盘外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辐在靠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轮辐主臂,轮辐主臂延伸出两条轮辐支臂,轮辐支臂与轮辋连接,形成对称的Y字型轮辐;所述的轮辐主臂沿着从法兰盘向轮辋的方向具有降低的斜坡表面;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相邻的轮辐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矩形的第一窗口;同一轮辐的轮辐支臂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梯形的第二窗口;所述的轮辐支臂在朝向第一窗口方向的倾角大于朝向第二窗口方向的倾角;所述的第一窗口的外边缘包括圆角矩形形状的正面平面表面;所述的轮辐在背腔一侧包括轮辐减重窝,所述的轮辐减重窝为V字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两个末端距离轮辐边缘6‑12mm,V字形的每一条边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深度为8‑9 mm,并且在轮辐减重窝底部轮辐的厚度为10~15mm;在轮辐的背面,轮辐减重窝的外侧包括背面平面表面,其宽度为8‑12mm;在V字形轮辐减重窝的两条臂的交界出包括加强筋;所述的轮辐在法兰盘外周部分的背面包括五个围绕法兰盘圆周均匀分布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的上口为圆角矩形,其长度是40‑50 mm,宽度为15‑25 mm,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的法兰盘在背腔一侧螺栓孔之间包括法兰盘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减重窝表面为抛物线旋转得到的曲面,其深度为20‑22mm,在最深处的法兰盘厚度为14‑18 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腔具有减重窝的机动车铝合金轮毂,所述的轮毂包括轮盘和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法兰盘、法兰盘外周部分和轮辐,所述的法兰盘的外侧连接到轮辐和法兰盘外周部分;所述的轮辐的一端连接到法兰盘外侧,另一端连接到轮辋;所述的轮盘包括5组轮辐,并且相邻的两组轮辐朝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法兰盘外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辐在靠近法兰盘的一侧包括轮辐主臂,轮辐主臂延伸出两条轮辐支臂,轮辐支臂与轮辋连接,形成对称的Y字型轮辐;所述的轮辐主臂沿着从法兰盘向轮辋的方向具有降低的斜坡表面;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相邻的轮辐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矩形的第一窗口;同一轮辐的轮辐支臂和轮辋的边缘共同围绕成圆角梯形的第二窗口;所述的轮辐支臂在朝向第一窗口方向的倾角大于朝向第二窗口方向的倾角;所述的第一窗口的外边缘包括圆角矩形形状的正面平面表面;所述的轮辐在背腔一侧包括轮辐减重窝,所述的轮辐减重窝为V字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两个末端距离轮辐边缘6-12mm,V字形的每一条边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的轮辐减重窝的深度为8-9mm,并且在轮辐减重窝底部轮辐的厚度为10~15mm;在轮辐的背面,轮辐减重窝的外侧包括背面平面表面,其宽度为8-12mm;在V字形轮辐减重窝的两条臂的交界出包括加强筋;所述的轮辐在法兰盘外周部分的背面包括五个围绕法兰盘圆周均匀分布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所述的法兰盘外周部分减重窝的上口为圆角矩形,其长度是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才樊利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