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5709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

Carbon fiber front sub frame and vehicle with 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rbon fiber front subframe and has its vehicle, the carbon fiber front subframe defining a mounting cavity, wherein the carbon fiber front subframe is open, the carbon fiber front sub frame made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the carbon fiber front side the frame is a multilayer structure which are orderly stacked and including aluminum honeycomb layer and a plurality of carbon fiber cloth layer, the plurality of carbon fiber cloth layer on both sides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on the cellular layer of aluminum. The carbon fiber front sub fram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amp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not only of high strength, good bearing capacity, but also light w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的前副车架通常为金属件,以满足车辆的承载需求。但是这样会造成整车的重量较大,严重影响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以及行驶速度,为此急需提供一种强度高且重量轻的前副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强度高、重量轻的碳纤维前副车架。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具有顶壁、左侧壁、右侧壁、底壁和前侧壁;以及外凸部,所述外凸部适于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上方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连接,所述外凸部分别向上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向左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向右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后端敞开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后端相平齐,所述外凸部具有顶壁、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分别对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左侧壁、右侧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顶壁的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且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自前向后逐渐向内聚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凸部的左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右倾斜段,所述向右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右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外凸部的右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竖直延伸段以及向左倾斜段,所述向左倾斜段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后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所述向左倾斜段全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形成为折弯板,且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的后部向右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的后部向左倾斜。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左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左倾斜,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的右边沿的至少一部分自前向后逐渐向右倾斜。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后副车架的左视示意图。附图标记: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前副车架本体310,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311,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312,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313,前副车架本体的底壁314,前副车架本体的前侧壁315,外凸部320,外凸部的顶壁321,外凸部的前侧壁322,外凸部的左侧壁323,第一竖直延伸段323a,向右倾斜段323b,外凸部的右侧壁324,第二竖直延伸段324a,向左倾斜段324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内限定出安装腔,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后端敞开,碳纤维前副车架300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前副车架300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蜂窝铝层的两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通过在多个碳纤维布层之间夹设蜂窝铝层,不仅强度高、承重性能好,而且重量轻。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也就是说,第一层与第十五层相对于第八层对称分布,第二层与第十四层相对于第八层对称分布,依次类推。这样,在增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自身的承重性能以及实现零件轻量化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如表1所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碳纤维前副车架300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换言之,第一层、第三层、第五层、第七层、第九层、第十一层、第十三层、第十五层的纤维取向为0/90°,第二层、第四层、第六层、第十层、第十二层、第十四层的纤维取向为±45°。这样,任意相邻的两个碳纤维布层交叉分布,以增强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在多个方向的受力强度,进而增强其整体强度。表1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碳纤维铺设表层编号材料纤维取向1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2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3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4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5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6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7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8蜂窝铝9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10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11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12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13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14碳纤维预浸料织物±45°15碳纤维预浸料织物0/90°其中,蜂窝铝层的厚度可以使15-25mm,优选地,蜂窝铝层的厚度为2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碳纤维前副车架300包括:前副车架本体310以及外凸部320。前副车架本体310具有顶壁311、左侧壁312、右侧壁313、底壁314和前侧壁315,外凸部320适于在前副车架本体310的上方与前副车架本体310连接,外凸部320分别向上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顶壁321、向左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左侧壁323、向右突出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右侧壁324。参照图1和图2所示,外凸部320的后端敞开且与前副车架本体310的后端相平齐,外凸部320具有顶壁321、前侧壁322、左侧壁323和右侧壁324,外凸部320的前侧壁322、左侧壁323、右侧壁324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碳纤维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后端敞开,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为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且包括蜂窝铝层以及多个碳纤维布层,所述多个碳纤维布层对称分布在所述蜂窝铝层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依次层叠的十五层结构,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第八层为蜂窝铝,其余各层均为碳纤维预浸料织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奇数层的纤维取向为0/90°,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的除第八层外的偶数层的纤维取向为±45°。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具有顶壁、左侧壁、右侧壁、底壁和前侧壁;以及外凸部,所述外凸部适于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上方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连接,所述外凸部分别向上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顶壁、向左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左侧壁、向右突出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右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的后端敞开且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的后端相平齐,所述外凸部具有顶壁、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外凸部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分别对应与所述前副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鹏飞杨宇威葛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