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碳罐呼吸系统以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39383 阅读:14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包括三通阀,第一单向阀、文丘里管以及第二单向阀,三通阀的入口用于通过碳罐电磁阀与碳罐相连通,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用于与连接进气歧管和节气门的第一压后管路连通;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出口与第一压后管路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三通阀向第一压后管路单向流通;第二单向阀设置在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第二出口向文丘里管单向流通;文丘里管的进入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与进气歧管的压后管路相连通,文丘里管的出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和空气滤清器的压前管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油气的抽吸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碳罐呼吸系统和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碳罐呼吸系统以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碳罐呼吸系统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近年来,增压发动机尤其是小排量增压发动机越来越普及,且国家的排放法规也日益严格。碳罐呼吸系统的作用是将储存于碳罐中的油气吸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进行燃烧,避免油气泄漏进入大气,以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如图1所示,现有的碳罐呼吸系统通常包括碳罐呼吸连接管路、油箱11、碳罐12、碳罐电磁阀13、节气门18、发动机、空气滤清器24以及增压器25,其中碳罐呼吸连接管路通常包括三通阀14、与三通阀14的两个出口分别相连的第一单向阀15和第二单向阀17,三通阀14的入口通过碳罐电磁阀13与碳罐12相连通,碳罐12与油箱11连通,第一单向阀15与节气门18和发动机的进气歧管16之间的连接管路相连通,第二单向阀17与增压器19和空气滤清器191之间的连接管路相连通。该碳罐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发动机小负荷时,节气门18关闭时,节气门18后的管路存在真空,碳罐11内的油气经碳罐电磁阀12、三通阀14和第一单向阀15进入进气歧管16,而后进入发动机的气缸192;在发动机大负荷时,节气门18打开,由于增压器25的作用,增压器25后的管路具有正压,增压器25前的管路具有负压,使得第一单向阀15关闭,而第二单向阀17被打开,此时碳罐12中的油气将经碳罐电磁阀13、三通阀14和第二单向阀17进入增压器19前的管路中,经增压器19压轮压缩后进入进气歧管16。然而,由于增压器19压轮前的负压最大只能产生7KPa的压差,即其能产生的负压有限,导致其不能从碳罐12中抽吸出更多的油气,从而使得该碳罐呼吸系统对碳罐12中油气的抽吸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罐呼吸系统对碳罐中油气的抽吸效果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呼吸系统和一种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包括三通阀,第一单向阀、文丘里管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用于通过碳罐电磁阀与碳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用于与连接进气歧管和节气门的第一压后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压后管路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三通阀向所述第一压后管路单向流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第二出口向所述文丘里管单向流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入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压后管路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用于与连接所述增压器和空气滤清器的压前管路连通。优选地,所述文丘里管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由所述吸入口流入所述文丘里管内的油气的流量。优选地,所述进入口与所述第一压后管路相连通。优选地,所述进入口与连接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节气门的第二压后管路相连通。一种碳罐呼吸系统,其包括碳罐呼吸连接管路,所述碳罐呼吸连接管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碳罐呼吸连接管路。一种汽车,其包括碳罐呼吸系统,所述碳罐呼吸系统为上述所述的碳罐呼吸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在发动机大负荷时,增压器开始工作,增压后的一部分气体将会经文丘里管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的出口,并流入增压器的压前管路中,由于在气体由文丘里管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的出口时,利用文丘里效应此时在文丘里管内与吸入口相连通的缩径口处将产生较大的负压,使得更多的油气由吸入口被吸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碳罐呼吸系统对碳罐中油气的抽吸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碳罐呼吸系统包括上述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由于上述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含上述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的碳罐呼吸系统也应具有相应地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包括上述碳罐呼吸系统,由于上述碳罐呼吸系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含上述碳罐呼吸系统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地有益效果。附图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现有碳罐呼吸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罐呼吸系统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1、油箱12、碳罐13、碳罐电磁阀14、三通阀15、第一单向阀16、进气歧管17、第二单向阀18、节气门19、增压器191、空气滤清器192、气缸21、油箱22、碳罐23、碳罐电磁阀24、空气滤清器25、增压器26、节气门27、进气歧管28、气缸31、三通阀32、第一单向阀33、第二单向阀34、文丘里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包括三通阀31,第一单向阀32、文丘里管34以及第二单向阀33,三通阀31的入口用于通过碳罐电磁阀23与碳罐22相连通,三通阀31的第一出口用于与连接进气歧管27和节气门26的第一压后管路连通;第一单向阀32设置在第一出口与第一压后管路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三通阀31向第一压后管路单向流通;第二单向阀33设置在三通阀31的第二出口与文丘里管34的吸入口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第二出口向文丘里管34单向流通;文丘里管34的进入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25与进气歧管27的压后管路相连通,文丘里管34的出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25和空气滤清器24的压前管路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增压器25与空气滤清器24之间的管路可以称为压前管路;增压器25与进气歧管27之间的管路可以称为压后管路,压后管路可以包括第一压后管路和第二压后管路,第一压后管路为节气门26与进气歧管27之间的管路,第二压后管路为增压器25与节气门26之间的管路;碳罐22与油箱21相连通,进气歧管27与发动机的气缸28相连通;图2中的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发动机在小负荷时,节气门26关闭,增压器25不工作,进气歧管27与节气门26之间的管路存在真空,碳罐22内的油气将经碳罐电磁阀23、三通阀31、第一单向阀32进入进气歧管27,并流入气缸28中;发动机在大负荷时,节气门26开启,增压器25工作,使得压前管路中具有负压,而将第二单向阀33打开,经增压器25增压后的气体的一部分将会经文丘里管34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34的出口,并流入增压器25的压前管路中,由于在气体由文丘里管34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34的出口时,利用文丘里效应此时在文丘里管34内与吸入口相连通的缩径口处将产生较大的负压,使得更多的油气由吸入口被吸入,而后由文丘里管34的出口流向压前管路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在发动机大负荷时,增压器25开始工作,增压后的一部分气体将会经文丘里管34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34的出口,并流入增压器25的压前管路中,由于在气体由文丘里管34的进入口流到文丘里管34的出口时,利用文丘里效应此时在文丘里管34内与吸入口相连通的缩径口处将产生较大的负压,使得更多的油气由吸入口被吸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碳罐呼吸系统对碳罐中油气的抽吸效果。进一步地,文丘里管34上可以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检测由吸入口流入文丘里管34内的油气的流量,从而能够检测大负荷时流入压前管路的油气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碳罐呼吸系统以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三通阀,第一单向阀、文丘里管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用于通过碳罐电磁阀与碳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用于与连接进气歧管和节气门的第一压后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压后管路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三通阀向所述第一压后管路单向流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第二出口向所述文丘里管单向流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入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压后管路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用于与连接所述增压器和空气滤清器的压前管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呼吸连接管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三通阀,第一单向阀、文丘里管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用于通过碳罐电磁阀与碳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用于与连接进气歧管和节气门的第一压后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压后管路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三通阀向所述第一压后管路单向流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使得油气只能由所述第二出口向所述文丘里管单向流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入口用于与连接增压器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压后管路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出口用于与连接所述增压器和空气滤清器的压前管路连通。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成欧阳彩云张应兵陈亮朱浩杰张敬东穆立侠姚巍郭晓轩穆芳影王英杰陈友祥叶志伟惠昭晨韩丹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