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92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增压空气冷却器(1)包括热交换器(2),其具有多个流体路径(3),要冷却的增压空气(5)能够流经流体路径(3)。增压空气冷却器(1)进一步包括收集器(9),其附接至热交换器(2)并且连通流体路径(3)。在该情况下,收集器(9)的下方区域(7)构造为用于接收冷凝的增压空气(5)的凝液接收区域(4)。此外,管主体(8)布置在收集器(9)中,管主体(8)划界流体通道(18),冷凝以及非冷凝的增压空气(5)也能够流经流体通道(18)。开口(10)形成在管主体(8)中,开口(10)将流体通道(18)流体地连接至凝液接收区域(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增压空气冷却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空气冷却器,尤其用于机动车辆,尤其用于内燃机,以及具有这种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内燃机。
技术介绍
通用增压空气冷却器公知于DE102009042981A1,其具有空气入口箱和空气出口箱以及用于收集分离在增压空气冷却器中的凝液的凝液收集器。此外,设置了冷凝管线,其经由入口连接至凝液收集器并且经由出口连接至内燃机的进气管线。在操作增压空气冷却器期间,这旨在由于压差而从凝液收集器抽出凝液,其结果是能够省略迄今为止使用的致动器、阀和/或控制器。增压空气冷却器公知于DE102009011634A1,其包括软管元件,软管元件将增压空气冷却器连接至进气歧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关注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通用类型增压空气冷却器的改进的或者至少可替换实施例,其特征尤其在于,改善了从增压空气冷却器移除增压空气。该目的通过独立专利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提供一种凝液接收区域,其用于接收从增压空气沉淀在增压空气冷却器的收集器中的凝液,在增压空气冷却器中增压空气在流经热交换器之后被收集。这种收集器还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为“空气收集箱”或者“收集箱”。由于热交换器中的增压空气通过散失热量被冷却至冷却剂,因此部分增压空气的冷凝典型地发生在流经热交换器期间或者直接发生在离开热交换器处,即发生在进入布置于热交换器的下游的收集器的入口处。凝液接收区域形成在所述收集器中具有的效应是,一方面,凝液具体地收集在其沉淀(即形成)的地方;另一方面,不需要额外安装空间用于凝液接收区域,这是由于因为其集成在布置于热交换器的下游的收集器中。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基于的构思是在收集器中设置管主体,其划界流体通道,凝液以及增压空气都能够流经该流体通道。在该情况下,开口形成在管主体中,管主体将流体通道流体地连接至凝液接收区域。开口优选位于管主体的最低点,这能够特别方便地形成为U形管主体。以该方式,能够使用流经管主体的增压空气,好像其“带走”收集在凝液接收区域中的凝液并且将其从凝液接收区域移除。甚至当收集器以及典型地位于增压空气冷却器的下游的进气歧管之间仅存在较小增压空气压力的压差时这是可行的。结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中,因此沉淀的凝液能够具体地收集在收集器的凝液接收区域中,还能够再次从凝液接收区域有效地移除,为此无需技术上的复杂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包括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流体路径,要冷却的增压空气能够流经多个流体路径。收集器附接至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连通流体路径。收集器的下方区域构造为凝液接收区域,其用于接收增压空气的沉淀凝液。至少一个管主体布置在收集器中,管主体划界流体通道,凝液以及增压空气还能够流经流体通道。开口又设置在至少一个管主体中,开口将流体通道流体地连接至凝液接收区域。在优选实施例中,管主体具有管主体入口和管主体出口,他们在增压空气冷却器的使用位置,尤其在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均位于开口上方。这允许将增压空气有效的引入管主体。特别优选地,开口布置在凝液接收区域中,而管主体入口和管主体出口布置于凝液接收区域外侧。以该方式,确保仅增压空气经由管主体入口引入管主体,仅凝液穿过开口进入管主体并且在那里被增压空气夹带,增压空气和凝液能够一起从管主体再次出现并且能够离开收集器。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管主体至少在一些区段具有U形几何形状。这种几何形状使得易于在开口上方执行前述管主体入口和出口的布置。方便地,U形管主体至少在一些区段具有基底段,其在其对置端部优选一体地进入第一和第二支腿段。在该变型中,开口布置在基底段中。管主体入口布置在第一支腿段中,管主体出口布置在第二支腿段中。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背向热交换器的第二支腿段包括出口段。所述出口段远离基底段并平行于热交换器的流体管线沿伸。在该情况下,管主体的管主体出口布置在出口段中。依靠出口段,能够确保从管主体中被导出的凝液不能够返回凝液接收区域。在有利的另一发展中,收集器包括壳体,其划界壳体内部。在另一发展中,凝液接收区域是壳体内部的一部分并且被槽状壳体基底划界,槽状壳体基底又是壳体的一部分。该变型与尤其低的生产成本有关系。特别优选地,开口布置于基底段的区域中,基底段与划界凝液接收区域的壳体基底具有最小距离。以该方式,确保甚至当少量凝液收集在凝液接收区域中时,凝液不能够经由开口进入管主体。可替换地或者此外,开口能够面向壳体基底。该测量还确保甚至当仅少量凝液收集在凝液接收区域中时,凝液不能够经由开口进入管主体。特别优选地,管主体入口背向壳体基底。这允许将从热交换器出现的非冷凝增压空气有效的引入管主体。特别方便地,存在于热交换器中的流体路径经由相应的流体路径出口通向收集器。在该变型中,管主体出口定向成平行于流体路径出口开口。这允许凝液在从管主体离开之后并且具体地借助于通过收集器流出管主体的增压空气而从收集器有效的被移除。在有利的另一发展中,管主体入口、开口和管主体出口每个定向成相对于彼此转动90°。另一优选实施例允许在收集器处特别灵活的组装以及拆开管主体,其中,收集器的壳体和管主体形成在两个部分中。在该变型中,管主体可拆开地紧固至壳体,这能够借助于优选夹或者卡掣连接优选实现。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管主体一体地形成在收集器的壳体上,但是该优选实施例关联于特别低制造成本。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具有相应的开口的至少两个管主体在收集器中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上方或者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上方。至少两个管主体能够布置成彼此间隔一定距离或者邻接彼此。在该变型中,至少两个设置的开口布置成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并且处于距离收集器中的凝液收集区域不同距离处。如果最低管主体中的凝液的液体水平如此高,使得开口之上的液柱的压力高于管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可获得的压力降,那么最低管主体被堵塞并且不再能够运输液体。在此处提议的实施例中,移除凝液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布置地更高的管主体维持,由于其不进入凝液,当液体水平较低时其不能搬运任何液体。以该方式,甚至当例如由于凝液以涌出方式积聚导致液体水平实质波动时,也能够确保管主体的期望效应。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内燃机,其包括排气系统以及上文提及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先前解释的优势还传递至内燃机。附图说明参考附图,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重要特征及优势获得于属权利要求、附图以及相关附图说明。应理解的是,先前提到的以及下文进一步解释的特征不仅能够使用在分别给定的组合中而且能够使用在其他组合中或者单独使用,这并不超出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示范实施例提出在附图中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详细解释。图1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于冷却要引入内燃机的燃烧室的增压空气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的高度简化结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于冷却要引入内燃机的燃烧室的增压空气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的高度简化结构视图。增压空气冷却器1包括热交换器2,其具有多个流体路径3,要冷却的增压空气5流经流体路径3。因此流体路径3是热交换器2的一部分。热交换器2能够以堆叠板热交换器的方式形成,增压空气5流经堆叠板热交换器并且与冷却剂(未示出)流体地分离。为了该目的,增压空气能够流经的流体路径3沿着堆叠方向与冷却剂能够流经的冷却剂路径7交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增压空气冷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包括:‑热交换器(2),其具有多个流体路径(3),要冷却的增压空气(5)能够流经所述流体路径(3),‑收集器(9),其附接至所述热交换器(2)并且连通所述流体路径(3),‑其中,所述收集器(9)的下方区域(7)构造为用于接收冷凝的增压空气(5)的凝液接收区域(4),‑其中,至少一个管主体(8)布置在所述收集器(9)中,所述管主体(8)划界流体通道(18),冷凝以及非冷凝的增压空气(5)还能够流经所述流体通道(18),‑其中,开口(10)形成在所述管主体(8)中,所述开口(10)将所述流体通道(18)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凝液接收区域(4)。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10 DE 102016214886.9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包括:-热交换器(2),其具有多个流体路径(3),要冷却的增压空气(5)能够流经所述流体路径(3),-收集器(9),其附接至所述热交换器(2)并且连通所述流体路径(3),-其中,所述收集器(9)的下方区域(7)构造为用于接收冷凝的增压空气(5)的凝液接收区域(4),-其中,至少一个管主体(8)布置在所述收集器(9)中,所述管主体(8)划界流体通道(18),冷凝以及非冷凝的增压空气(5)还能够流经所述流体通道(18),-其中,开口(10)形成在所述管主体(8)中,所述开口(10)将所述流体通道(18)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凝液接收区域(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8)具有管主体入口(11)和管主体出口(12),它们在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的使用位置都位于所述开口(10)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0)布置在凝液接收区域(4)中,所述管主体入口(11)和所述管主体出口(12)布置于所述凝液接收区域(4)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8)至少在一些区段具有U形几何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U形的所述管主体(8)至少在一些区段具有基底段(13),所述基底段(13)在其对置的端部进入第一和第二支腿段(14a、14b),其中,所述开口(10)布置在基底段(13)中,所述管主体入口(11)布置在第一支腿段(14a)中,所述管主体出口(12)布置在第二支腿段(14b)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背向所述热交换器(2)的所述第二支腿段(14b)包括出口段(20),所述出口段(20)远离所述基底段并平行于所述热交换器(2)的流体管线(3)延伸,所述管主体出口(12)设置在所述出口段(20)中。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里斯蒂安娜·布尔克斯特凡·迪特尔勒亚历山大·埃姆克京特·费尔依克尔埃伯哈德·潘托托马斯·施特劳布霍尔格·施特格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