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391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2:54
一种前部车体构造,无论引擎罩的前端位置,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前端部被输入的来自前方及上方的冲击。在构成车辆前端部的上面的蒙皮上部件(12)(上面构成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20)。冲击吸收部件(20)具有前侧部分(21)和平板状的后侧部分(22),前侧部分(21)是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具有前壁部(21b)、顶壁部(21a)、后壁部(21c),后侧部分(22)从后壁部(21c)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后侧部分(22)的后端部被保持于作为车体侧部件的散热器罩(30),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

Front body structure

A front car body structure, regardless of the front end position of the hood, can effectively absorb the impact from the front and above the front end of the vehicle. An impact absorption component (20) is arranged below the upper part of the skin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12)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mponents). A shock absorbing member (20) having a front part (21) rear flat part (22), the front part (21) is to lower opening section of U shape, with a front wall portion (21b), the top wall portion (21a), a rear wall portion (21c), posterior portion (22) from the back wall of the lower end (21c) extending to the rear. The rear end part of the rear side part (22) is kept as a radiator cover (30) as a side part of the car body, and gradually sink as it is toward the fro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部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部车体构造。
技术介绍
在作为车辆的汽车中,希望有效地吸收前方碰撞时、特别是与行人碰撞时的轻碰撞场合的冲击。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内容:在引擎罩前端部的由加强件围出的空间内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该冲击吸收部件以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板材构成。利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能够应对成人的大腿部从前方的碰撞和小孩的头部从上方的碰撞。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8120号公报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引擎罩的前端部内配设冲击吸收部件,根据车辆不同,有时难以有效地进行冲击吸收。即,在车辆中,有时在引擎罩的前方配设蒙皮上部件那样的其他部件,引擎罩的前端位置远比车辆的前端位置位于后方(冲击吸收部件比优选的位置靠后)。此外,在很高地设定了车高的车辆中,引擎罩的前端部处于很高的位置(冲击吸收部件比优选的位置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部车体构造,无论引擎罩的前端位置如何,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前端部被输入的来自前方及上方的冲击。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即,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在构成车辆前端部的上面的上面构成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前侧部分和平板状的后侧部分,所述前侧部分是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并且具有前壁部、顶壁部、后壁部,所述后侧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所述后侧部分构成为,其后端部保持于车体,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于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以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下方开口的前侧部分关合的方式变形,并且通过后侧部分的压弯来吸收冲击。此外,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以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下方开口的前侧部分张开的方式变形,并且后侧部分向下方变形,从而吸收冲击。无论引擎罩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位置和高度位置如何,冲击吸收部件都能够配设在适于冲击吸收的位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通用性高。作为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前提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面构成部件是配设于引擎罩的前方的蒙皮上部件,所述蒙皮上部件配设为,从前方覆盖所述前壁部,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顶壁部。这种情况下,在引擎罩的前方配设有蒙皮上部件的车辆中,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有效地吸收冲击。优选为,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上重叠地配设所述引擎罩的前端部,所述引擎罩的前端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前壁部同等或者比所述前壁部更靠后方。这种情况下,能够尽量防止或抑制特别是碰撞到行人时的载荷所引起的引擎罩变形。优选为,所述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固定于所述顶壁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保持于车体侧的冲击吸收部件,将蒙皮上部件保持到车体侧。优选为,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下方配设有蒙皮下部件和格栅部件,所述蒙皮下部件具有格栅开口部,所述格栅部件与所述蒙皮下部件一体化,且配设于所述格栅开口部,所述蒙皮上部件经由所述格栅部件支承所述蒙皮下部件。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冲击吸收部件,将蒙皮上部件和格栅部件及蒙皮下部件保持到车体侧。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引擎罩的前端位置如何,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前端部被输入的来自前方及上方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引擎罩、蒙皮上部件、冲击吸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吸收部件的平面图。图4是从前方观察冲击吸收部件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散热器罩和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6表示引擎罩、冲击吸收部件、蒙皮上部件的配设关系,是与图3中的X6-X6线相当的截面图。图7表示引擎罩、冲击吸收部件、蒙皮上部件的配设关系,是与图3中的X7-X7线相当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受到来自前方的外力时,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的状况的图。图9是表示受到来自上方的外力时,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的状况的图。符号说明:F1来自前方的外力;F2来自上方的外力;1引擎罩;10保险杠蒙皮;11蒙皮下部件;11a格栅开口部;12蒙皮上部件;13格栅部件;13a卡合孔;20冲击吸收部件;21前侧部分;21a顶壁部;21b前壁部;21c后壁部;22后侧部分;23固定件;24固定件;30散热器罩;31锁止支架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1是引擎罩,覆盖发动机舱的上方。在引擎罩1的前方配设有保险杠蒙皮(bumperfascia)10。该保险杠蒙皮10具有蒙皮下部件11和蒙皮上部件12。蒙皮下部件11是大型部件,在其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格栅开口部11a。在该格栅开口部11a配设有格栅部件13。格栅部件13具有多个小孔(开口部)以流入行驶风,通过固定件等与蒙皮下部件11一体化。蒙皮上部件12与蒙皮下部件11相比是小型部件,位于引擎罩1的前方。该蒙皮上部件12从上方覆盖所述格栅开口部11a(蒙皮上部件12构成格栅开口部11a的上缘部)。另外,图1中15是头灯单元。在引擎罩1及蒙皮上部件12的下方配设有图2~图4所示的冲击吸收部件20。冲击吸收部件20在实施方式中由合成树脂形成,在车宽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冲击吸收部件20具有前侧部分21和后侧部分22。前侧部分21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即,前侧部分21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顶壁部21a、从顶壁部21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21b、从顶壁部21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壁部21c。前壁部21b和后壁部21c大致平行。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前壁部21b的下端位置比后壁部21c的下端位置更高(与前壁部21a相比,后壁部21c更长地向下方延伸)。所述后侧部分22为板状,从后壁部21c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如图6所示,后侧部分22构成为,其后端部通过螺栓等固定件23固定到作为车体侧部件的散热器罩30的上端部。固定件23的固定部位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多处。此外,所述后侧部分22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图5中示出了被散热器罩30保持的状态的冲击吸收部件20。在图5中,在散热器罩30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端部固定有锁止支架31。在该锁止支架31上保持着用于锁止引擎罩1的锁止机构(图示略)。冲击吸收部件20以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将后侧部分22左右分断的方式具有切缺部20a(参照图2、图3)。该切缺部20a是供固定于引擎罩1的前端部下面的闩锁(图示略)插通的空间。如图6所示,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以覆盖冲击吸收部件20的顶壁部21a的上方的方式通过固定件24固定到顶壁部21a。即,蒙皮上部件12经由冲击吸收部件20被保持(支承)于车体侧。此外,蒙皮上部件12的前端部向后方折返,插通到形成于格栅部件部件13的上端部的卡合孔13a内。由此,蒙皮下部件11经由格栅部件13、蒙皮上部件12、冲击吸收部件20保持(支承)于车体侧(散热器罩30)。引擎罩1的前端部以从上方覆盖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的方式形成,引擎罩1的前端与蒙皮上部件12平滑地相连。如图7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0之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具体地说是后壁部21c的下端)载放于前述的锁止支架31。冲击吸收部件20只是从上方与锁止支架31抵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这样,冲击吸收部件20的后端部固定于散热器罩31,并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被锁止支架31保持(支承),所以能够牢固地进行车体对冲击吸收部件20的保持、支承。接下来说明冲击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部车体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构成车辆前端部的上面的上面构成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前侧部分和平板状的后侧部分,所述前侧部分是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并且具有前壁部、顶壁部、后壁部,所述后侧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所述后侧部分构成为,其后端部保持于车体,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07 JP 2016-1131831.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构成车辆前端部的上面的上面构成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前侧部分和平板状的后侧部分,所述前侧部分是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并且具有前壁部、顶壁部、后壁部,所述后侧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所述后侧部分构成为,其后端部保持于车体,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所述上面构成部件是配设于引擎罩的前方的蒙皮上部件,所述蒙皮上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秀明小牟田亮大谷健二由元宽幸曾我部洋鬼头应时松本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