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832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利用油箱内油气形成的高压为动力,把油气运动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同时把能量进行回收并储存起来,并为车灯提供能源。该装置中不含碳罐,避免了油气回收装置中因碳罐带来易饱和的缺点;该装置提供了两种形式的油气回收方法,一是可以利用气缸内压力差对油气进行回收,二是对油气进行冷却,重新回到油箱内。该装置使用范围广,既能在内燃机汽车内使用,又能在混合电动车上使用,有效防止油气的排放,节能环保,另外该装置将油气的压力最终转换为车灯的电能,解决了发动机启动瞬间车灯熄灭的问题。

A carbon free tank type car oil tank oil and gas recovery un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rbon free tank oil recovery device for vehicle fuel tanks. The device uses the high pressure formed by the oil and gas in the fuel tank 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kinetic energy of oil and gas into mechanical energy, and to recover and store the energy at the same time, and to provide energy for the lamp. The carbon canister does not contain the device, to avoid the oil and gas recovery device for carbon canister easy saturation disadvantages; the device provides two kinds of oil and gas recovery method, one can use the cylinder pressure recovery of oil and gas, the two is the cooling of the oil and gas, back to the tank. The device is used in a wide range, can be used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ut also can be used in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effectively prevent oil and gas emission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oil and gas pressure device will ultimately convert light energy, solves the problem to start the engine out instantly ligh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载油箱油气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节能与环保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汽车零部件的排放指标已经被写进国家第六套排放标准内。油箱是内燃机汽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油箱中油液形成的油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汽车上都在使用车载油气回收系统(ORVR),该系统使用活性炭对油气进行吸附,由于碳罐容量有限,尤其是在混合动力车上,活性炭吸附油气的能力极易饱和,多余的油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油液在油箱中需要存放一段时间,有时也伴随着汽车各种工况发生,油液挥发的油气逐渐增多,尤其是夏季。油液内随着油气的增加,内部压力增大,每次释放油气时间段,ORVR系统中的活性炭在短时间内吸附能力有限,来不及吸附的油气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混合动力车中也安装了ORVR系统,由于内燃机工作时间短,油液在油箱中形成油气时间变长,ORVR系统中的活性炭吸附能力受到限制,多余的油气排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尽管现有ORVR系统使用了2个碳罐,但是总是避免不了碳罐吸附的各种缺点。现有专利CN201310488559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了2个碳罐进行吸附油气,并增加了真空泵提高油气回收效率。碳罐中的活性炭用一段时间需要更换,同时真空泵需要消耗能量。当汽车放置时间长或者在混合动力车内,碳罐容易饱和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汽车在发动时,由于蓄电池对起动机瞬间大电流供电,导致车灯出现熄灭,如果汽车在行驶的道路中熄火重起动,车灯突然熄灭再亮起会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对油箱中的油气进行回收,并用高压油气流动的动能作为原动力进行发电。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冷凝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初级发电装置与次级发电装置通过管道连通,在次级发电装置上连接着冷凝部分,且控制部分对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和冷凝部分进行控制。所述初级发电装置由油液、油箱、油气、缓冲油气囊、油气管、锥形气缸体、锥形活塞、锥形活塞连杆、发电机Ⅰ、支架Ⅰ、曲轴、支架Ⅱ、发电机Ⅱ、中间转换电路、蓄电装置和车灯组成;其特征是所述油箱内有油液,油液上层为油气,油箱右侧顶部通过带有缓冲油气囊的油气管连通锥形气缸体;所述锥形气缸体内有锥形活塞,锥形活塞通过锥形活塞连杆与曲轴中部连接,锥形活塞的作用就是把高压油气的动能转换为锥形活塞连杆的上下直线移动的动力;所述曲轴由支架Ⅱ和支架Ⅰ安装在锥形气缸体上方,且曲轴左右两端的分别与发电机Ⅱ和发电机Ⅰ相连;所述发电机Ⅰ、发电机Ⅱ的接线端口与中间转换电路的下端接线子端相连,且中间转换电路上端接线端子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车灯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次级发电装置由中间油气管、发动机进气管、出口油气管、从动齿轮、圆柱气缸体、圆柱活塞连杆、主动齿条、推力轴承、圆柱活塞、弹性元件、发电机Ⅲ、右机架、左机架、驱动轴和发电机Ⅳ组成;其特征是所述中间油气管,左右两端各有两个支管口,其中左端支管口连通锥形气缸体,右端支管口连通圆柱气缸体;所述圆柱汽缸体右部顶面通过出口油气管连接发动机进气管;所述圆柱气缸体内安装有圆柱活塞,圆柱活塞右端连接固定于缸体右侧壁的弹性元件,左端连接圆柱活塞连杆;所述圆柱活塞连杆穿过安装于圆柱气缸体左端盖中部的推力轴承,且圆柱活塞连杆左端连接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条;所述从动齿轮,位于主动齿条的上方位置,从动齿轮安装在由右机架和左机架固定着的驱动轴的中部;所述驱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着发电机Ⅳ和发电机Ⅲ,且两发动机的接线子端与中间转换电路相连。所述冷凝部分由冷凝油气管、冷凝装置、回流油液管、油液暂存室和油液过滤网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冷凝装置上端口通过冷凝油气管连通圆柱气缸体左底部,下端口通过回流油液管连通油液暂存室;所述油液暂存室下端通过安装有油液过滤网的管道连通油箱左顶部。所述控制部分由油气出口电磁阀、压力传感器、油气出口电磁阀、位置传感器、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油位传感器、油液入口电磁阀、油气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组成,其中控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和油气出口电磁阀相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油气出口电磁阀位于油气管与油箱的连接处;油液入口电磁阀位于油液过滤网所在的油管与油箱的连接处;所述油气出口电磁阀和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分别位于圆柱气缸体与出口油气管和冷凝油气管的连接处;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发动机进气管左部内壁管的下侧;所述油位传感器位于油液暂存室的左侧内壁上;所述油气压力传感器位于油箱左内侧壁上;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圆柱气缸体左侧缸体壁的暗槽内。所述锥形气缸体外形呈圆锥台,内部为空腔,且上端直径大,下端直径小。所述锥形活塞连杆穿过锥形气缸体顶盖,且锥形活塞连杆的顶部固定着轴承,轴承套在曲轴上。所述中间油气管中部安装着单向阀。所述出口油气管上安装着过滤网。所述发动机进气管位于发动机进气口的一侧,在发动机进气管中间位置安装有发动机空气流量计。所述控制单元共有四个入口接线端子,四个出口接线端子,四个入口接线端子分别连接压力传感器、油位传感器、油气压力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四个出口接线端子分别连接油气出口电磁阀、油气出口电磁阀、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油液入口电磁阀,控制单元通过接收四个传感器的信号作出相应指令,并对四个电磁阀的开关进行控制。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优越性。1、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中不含碳罐,避免了油气回收装置中因碳罐带来易饱和的缺点。2、该装置有两种形式的油气回收方法,一是可以利用气缸内压力差对油气进行回收,二是对油气进行冷却,重新回到油箱内。该装置使用范围广,既能在内燃机汽车内使用,又能在混合电动车上使用。3、把油箱内油气的压力转换为机械动能,并把能量回收储存起来,为车灯提供电能,解决了由于发动机启动瞬间车灯熄灭的缺点。4、该装置对油气进行100%的回收,不会让油气向大气中释放,避免了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次级发电装置的齿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油液1、油箱2、油气3、油气出口电磁阀4、缓冲油气囊5、油气管6、锥形气缸体7、锥形活塞8、锥形活塞连杆9、中间油气管10、单向阀11、发电机Ⅰ12、支架Ⅰ13、轴承14、曲轴15、支架Ⅱ16、发电机Ⅱ17、中间转换电路18、蓄电装置19、车灯20、发动机进气管21、压力传感器22、发动机空气流量计23、出口油气管24、过滤网25、油气出口电磁阀26、从动齿轮27、圆柱气缸体28、圆柱活塞连杆29、主动齿条30、推力轴承31、圆柱活塞32、弹性元件33、位置传感器34、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35、冷凝油气管36、冷凝装置37、回流油液管38、油位传感器39、油液暂存室40、油液过滤网41、油液入口电磁阀42、油气压力传感器43、控制单元44、发电机Ⅲ45、右机架46、左机架47、驱动轴48、发电机Ⅳ4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冷凝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初级发电装置与次级发电装置通过管道连通,在次级发电装置上连接着冷凝部分,且控制部分对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和冷凝部分进行控制;所述初级发电装置由油液、油箱、油气、缓冲油气囊、油气管、锥形气缸体、锥形活塞、锥形活塞连杆、发电机Ⅰ、支架Ⅰ、曲轴、支架Ⅱ、发电机Ⅱ、中间转换电路、蓄电装置和车灯组成;其特征是所述油箱内有油液,油液上层为油气,油箱右侧顶部通过带有缓冲油气囊的油气管连通锥形气缸体;所述锥形气缸体内有锥形活塞,锥形活塞通过锥形活塞连杆与曲轴中部连接,锥形活塞的作用就是把高压油气的动能转换为锥形活塞连杆的上下直线移动的动力;所述曲轴由支架Ⅱ和支架Ⅰ安装在锥形气缸体上方,且曲轴左右两端的分别与发电机Ⅱ和发电机Ⅰ相连;所述发电机Ⅰ、发电机Ⅱ的接线端口与中间转换电路的下端接线子端相连,且中间转换电路上端接线端子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车灯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次级发电装置由中间油气管、发动机进气管、出口油气管、从动齿轮、圆柱气缸体、圆柱活塞连杆、主动齿条、推力轴承、圆柱活塞、弹性元件、发电机Ⅲ、右机架、左机架、驱动轴和发电机Ⅳ组成;其特征是所述中间油气管,左右两端各有两个支管口,其中左端支管口连通锥形气缸体,右端支管口连通圆柱气缸体;所述圆柱汽缸体右部顶面通过出口油气管连接发动机进气管;所述圆柱气缸体内安装有圆柱活塞,圆柱活塞右端连接固定于缸体右侧壁的弹性元件,左端连接圆柱活塞连杆;所述圆柱活塞连杆穿过安装于圆柱气缸体左端盖中部的推力轴承,且圆柱活塞连杆左端连接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条;所述从动齿轮,位于主动齿条的上方位置,从动齿轮安装在由右机架和左机架固定着的驱动轴的中部;所述驱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着发电机Ⅳ和发电机Ⅲ,且两发动机的接线子端与中间转换电路相连;所述冷凝部分由冷凝油气管、冷凝装置、回流油液管、油液暂存室和油液过滤网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冷凝装置上端口通过冷凝油气管连通圆柱气缸体左底部,下端口通过回流油液管连通油液暂存室;所述油液暂存室下端通过安装有油液过滤网的管道连通油箱左顶部;所述控制部分由油气出口电磁阀、压力传感器、油气出口电磁阀、位置传感器、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油位传感器、油液入口电磁阀、油气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组成,其中控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和油气出口电磁阀相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油气出口电磁阀位于油气管与油箱的连接处;油液入口电磁阀位于油液过滤网所在的油管与油箱的连接处;所述油气出口电磁阀和冷凝油气出口电磁阀分别位于圆柱气缸体与出口油气管和冷凝油气管的连接处;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发动机进气管左部内壁管的下侧;所述油位传感器位于油液暂存室的左侧内壁上;所述油气压力传感器位于油箱左内侧壁上;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圆柱气缸体左侧缸体壁的暗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碳罐式车载油箱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冷凝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初级发电装置与次级发电装置通过管道连通,在次级发电装置上连接着冷凝部分,且控制部分对初级发电装置、次级发电装置和冷凝部分进行控制;所述初级发电装置由油液、油箱、油气、缓冲油气囊、油气管、锥形气缸体、锥形活塞、锥形活塞连杆、发电机Ⅰ、支架Ⅰ、曲轴、支架Ⅱ、发电机Ⅱ、中间转换电路、蓄电装置和车灯组成;其特征是所述油箱内有油液,油液上层为油气,油箱右侧顶部通过带有缓冲油气囊的油气管连通锥形气缸体;所述锥形气缸体内有锥形活塞,锥形活塞通过锥形活塞连杆与曲轴中部连接,锥形活塞的作用就是把高压油气的动能转换为锥形活塞连杆的上下直线移动的动力;所述曲轴由支架Ⅱ和支架Ⅰ安装在锥形气缸体上方,且曲轴左右两端的分别与发电机Ⅱ和发电机Ⅰ相连;所述发电机Ⅰ、发电机Ⅱ的接线端口与中间转换电路的下端接线子端相连,且中间转换电路上端接线端子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车灯与蓄电装置相连;所述次级发电装置由中间油气管、发动机进气管、出口油气管、从动齿轮、圆柱气缸体、圆柱活塞连杆、主动齿条、推力轴承、圆柱活塞、弹性元件、发电机Ⅲ、右机架、左机架、驱动轴和发电机Ⅳ组成;其特征是所述中间油气管,左右两端各有两个支管口,其中左端支管口连通锥形气缸体,右端支管口连通圆柱气缸体;所述圆柱汽缸体右部顶面通过出口油气管连接发动机进气管;所述圆柱气缸体内安装有圆柱活塞,圆柱活塞右端连接固定于缸体右侧壁的弹性元件,左端连接圆柱活塞连杆;所述圆柱活塞连杆穿过安装于圆柱气缸体左端盖中部的推力轴承,且圆柱活塞连杆左端连接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条;所述从动齿轮,位于主动齿条的上方位置,从动齿轮安装在由右机架和左机架固定着的驱动轴的中部;所述驱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着发电机Ⅳ和发电机Ⅲ,且两发动机的接线子端与中间转换电路相连;所述冷凝部分由冷凝油气管、冷凝装置、回流油液管、油液暂存室和油液过滤网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冷凝装置上端口通过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恩慧何仁王晓敏王少锋刘帅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