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浇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5017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4:56
一种全自动浇注机,包括立柱和脚踏板,所述的脚踏板位于立柱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上方设有横梁,所述的横梁固定安装在立柱的顶端,所述的横梁中部设有可在横梁上来回移动的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五轴联动装置和由五轴联动装置控制的浇勺,所述的浇勺位于五轴联动装置的最低端,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安装在横梁上,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上固定设置有可控制每个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的送料机构的下方设有保温炉,所述的保温炉安装在脚踏板的中心部位。优点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生产效率。

Automatic pouring machine

A full automatic casting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column and a pedal, wherein the foot pedal is located inside the colum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a column above the beam, the cross beam is fixed on the top of the column, the beam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beam back and forth on the feeding mechanism of mobile, material feed mechanism includes five axis linkage and pouring by the five axis control device, the water the most low-end is located in five axis linkage, five axis linkage device which is installed on the crossbeam, five axis linkage device is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motor control of each axis the bottom; a feed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in the holding furnace, holding furnace which is installed o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pedal.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use is convenient,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浇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浇注机
,具体的说涉及到一种全自动浇注机。
技术介绍
自动浇注机在现有的加工系统中使用广泛,对铸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铸造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我们使用的浇注机多为单工位浇注机,浇注机完成一次浇注后,会将成品输送下来,然后再继续另一次浇注,这样,浇注机的使用虽然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在浇注过程中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结构合理、能够保证浇注过程无缝对接、且提高浇注生产效率的一种全自动浇注机。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浇注机,包括立柱和脚踏板,所述的脚踏板位于立柱的内侧,所述的立柱上方设有横梁,所述的横梁固定安装在立柱的顶端,所述的横梁中部设有可在横梁上来回移动的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五轴联动装置和由五轴联动装置控制的浇勺,所述的浇勺位于五轴联动装置的最低端,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安装在横梁上,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上固定设置有可控制各个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包括平行于横梁的X轴、上下移动的Y轴、垂直于X轴和Y轴的旋转Z轴、平行于Z轴的浇勺转动轴和绕Y轴转动的转动轴;所述的送料机构的下方设有保温炉,所述的保温炉安装在脚踏板的中心部位;所述的保温炉两侧对称设置有浇注装置,所述的浇注装置固定在脚踏板上,且位于脚踏板的的两端;所述的浇注装置包括支架和电柜,所述的电柜安装在支架的上侧,所述的电柜上设有横轴和竖轴,所述的竖轴的低端设有动模芯压紧装置,所述的支架上安装有模具安装腔,所述的模具安装腔位于支架上表面的中心部位,所述的模具安装腔的两侧设有外模控制油缸,所述的外模控制油缸固定安装在支架顶端;所述的立柱一侧设有自动下料机械手,且自动下料机械手位于模具安装腔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的自动下料机械手的另一侧设有用于成品淬火的水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在完成一次浇注时可直接进入下一次浇注,而完成浇注的浇注机可单独完成自动取料的过程,实现了整个浇注过程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浇注的工作效率,且整个结构比较简单,使用也比较方便,便于使用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侧”、“下侧”、“两侧”、“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全自动浇注机,包括立柱1和脚踏板3,所述的脚踏板3位于立柱1的内侧,所述的立柱1上方设有横梁2,所述的横梁2固定安装在立柱1的顶端,所述的横梁2中部设有可在横梁上来回移动的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五轴联动装置4和由五轴联动装置4控制的浇勺6,所述的浇勺6位于五轴联动装置4的最低端,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4安装在横梁2上,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4上固定设置有可控制各个轴转动的电机5;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4包括平行于横梁的X轴、上下移动的Y轴、垂直于X轴和Y轴的旋转Z轴、平行Z轴的浇勺转动轴和绕Y轴转动的转动轴;所述的送料机构的下方设有保温炉7,所述的保温炉7安装在脚踏板3的中心部位;所述的保温炉7两侧对称设置有浇注装置,所述的浇注装置固定在脚踏板3上,且位于脚踏板3的的两端;所述的浇注装置包括支架13和电柜8,所述的电柜8安装在支架13的上侧,所述的电柜8上设有横轴9和竖轴10,所述的竖轴10的低端设有动模芯压紧装置11,所述的支架13上安装有模具安装腔16,所述的模具安装腔16位于支架13上表面的中心部位,所述的模具安装腔16的两侧设有外模控制油缸12,所述的外模控制油缸12固定安装在支架13顶端;所述的立柱1一侧设有自动下料机械手14,且自动下料机械手14位于模具安装腔16的一侧。作为一种优化,所述的自动下料机械手14的另一侧设有用于成品淬火的水箱15。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在完成一次浇注时可直接进入下一次浇注,而完成浇注的浇注机可单独完成自动取料的过程,实现了整个浇注过程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浇注的工作效率,且整个结构比较简单,使用也比较方便,便于使用维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动浇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浇注机,包括立柱和脚踏板,所述的脚踏板位于立柱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上方设有横梁,所述的横梁固定安装在立柱的顶端,所述的横梁中部设有可在横梁上来回移动的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五轴联动装置和由五轴联动装置控制的浇勺,所述的浇勺位于五轴联动装置的最低端,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安装在横梁上,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上固定设置有可控制各个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包括平行于横梁的X轴、上下移动的Y轴、垂直于X轴和Y轴的旋转Z轴、平行于Z轴的浇勺转动轴和绕Y轴转动的转动轴;所述的送料机构的下方设有保温炉,所述的保温炉安装在脚踏板的中心部位;所述的保温炉两侧对称设置有浇注装置,所述的浇注装置固定在脚踏板上,且位于脚踏板的的两端;所述的浇注装置包括支架和电柜,所述的电柜安装在支架的上侧,所述的电柜上设有横轴和竖轴,所述的竖轴的低端设有动模芯压紧装置,所述的支架上安装有模具安装腔,所述的模具安装腔位于支架上表面的中心部位,所述的模具安装腔的两侧设有外模控制油缸,所述的外模控制油缸固定安装在支架顶端;所述的立柱一侧设有自动下料机械手,且自动下料机械手位于模具安装腔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浇注机,包括立柱和脚踏板,所述的脚踏板位于立柱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上方设有横梁,所述的横梁固定安装在立柱的顶端,所述的横梁中部设有可在横梁上来回移动的送料机构,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五轴联动装置和由五轴联动装置控制的浇勺,所述的浇勺位于五轴联动装置的最低端,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安装在横梁上,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上固定设置有可控制各个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的五轴联动装置包括平行于横梁的X轴、上下移动的Y轴、垂直于X轴和Y轴的旋转Z轴、平行于Z轴的浇勺转动轴和绕Y轴转动的转动轴;所述的送料机构的下方设有保温炉,所述的保温炉安装在脚踏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燕平杨士欣杜孟卢李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中原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