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747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用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可以培养多种细胞或者大规模培养同种细胞,而且操作简单。连接柱主体上半部为实体结构,通孔Ⅱ在连接柱主体上半部,下半部沿着轴线方向设有孔Ⅰ,凸台在连接柱主体下端,通孔Ⅰ在连接柱主体下半部,通孔Ⅰ与孔Ⅰ连通。孔Ⅲ在进液管主体上,孔Ⅱ与孔Ⅲ连通。通孔Ⅲ在连通杆上,凹槽在连通杆上,转动把手位于连通杆下端。第一培养袋、第二培养袋与第三培养袋之间均通过连接柱连接,管Ⅰ与管Ⅱ的一端均在通孔Ⅱ内,管Ⅰ与管Ⅱ的另一端均在第二培养袋内,并且管Ⅰ与管Ⅱ在第二培养袋内的一端的端面上均设有与进液管主体外壁的弧度相匹配的弧形槽,进液管主体与该弧形槽接触。

Multi cell bag for large-scale cell cul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ell culture tool, in particular to a large-scale cell culture multiple bag, which can cultivate a plurality of cells or large-scale culture of homologous cells, and has simple operation. The connecting column upper part of the body is a solid structure, through holes in the connecting column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the lower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hole along the axis direction of the boss, the pole at the bottom of the body, through hole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main column of the connection hole, I communicated with Kong.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inlet pipe, Kong is connected with hole III. The through hol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rotating handle is position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The first training bag, second medium bag and third bags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training between the end of the tube column connection, I and II were in the tube through holes in the tube tube I and II, II on the other end in second in the culture bag, and I and II tube tube arc groove is matched with the outer wall of the main liquid inlet pipe radian are arranged on the end surface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bag on the train, the liquid inlet pipe body in contact with the arc gro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
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用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
技术介绍
细胞培养泛指将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的组织或细胞在体外培育并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以实现细胞的持续生长及扩增。细胞培养是实现细胞生长的基础条件,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以及药学等领域。当前科研领域进行细胞培养时,多采用PET或PET6材料的培养瓶,属于一次性耗材。而细胞培养袋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培养,并且相对于培养瓶来说,细胞培养袋可以更好的为实验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可以培养多种细胞或者大规模培养同种细胞,而且操作简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用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包括第一培养袋、第二培养袋、管Ⅰ、连接柱、进液管、管Ⅱ、第三培养袋和连通杆,可以培养多种细胞或者大规模培养同种细胞,而且操作简单。连接柱包括连接柱主体、通孔Ⅰ、孔Ⅰ、凸台和通孔Ⅱ,连接柱主体上半部为实体结构,通孔Ⅱ设置在连接柱主体上半部,通孔Ⅱ是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并且通孔Ⅱ贯穿连接柱主体,连接柱主体下半部沿着轴线方向设有孔Ⅰ,凸台设置在连接柱主体下端,通孔Ⅰ设置在连接柱主体下半部,通孔Ⅰ的轴线垂直于连接柱主体的轴线,并且贯穿连接柱主体,通孔Ⅰ与孔Ⅰ连通。进液管包括孔Ⅱ、进液管主体和孔Ⅲ,孔Ⅱ沿着进液管主体轴线方向设置在其内部,孔Ⅲ设置在进液管主体上,并且孔Ⅲ的轴线垂直于进液管主体轴线,孔Ⅱ与孔Ⅲ连通。连通杆包括通孔Ⅲ,凹槽和转动把手,通孔Ⅲ设置在连通杆上,并且通孔Ⅲ贯穿连通杆,凹槽为环形槽,凹槽设置在连通杆上,转动把手位于连通杆下端。第一培养袋与第二培养袋之间、第二培养袋与第三培养袋之间均通过连接柱连接,管Ⅰ的一端设置在一个通孔Ⅱ内,管Ⅱ的一端设置在另一个通孔Ⅱ内,管Ⅰ与管Ⅱ的另一端均设置在第二培养袋内,并且管Ⅰ与管Ⅱ在第二培养袋内的一端的端面上均设有与进液管主体外壁的弧度相匹配的弧形槽,进液管主体与该弧形槽间隙配合,进液管设置在第二培养袋上,管Ⅰ与管Ⅱ在第二培养袋内的一端的管口与孔Ⅲ位于同一高度,连通杆设置在孔Ⅰ内,通孔Ⅰ与通孔Ⅲ位于同一高度。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所述的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还包括排液孔、帽和胶塞,排液孔设有三个,分别位于第一培养袋、第二培养袋和第三培养袋上,帽设置在进液管主体上端,胶塞设置在排液孔内。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所述的转动把手上设有与通孔Ⅲ轴线方向同向的红色标线。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所述的管Ⅰ与管Ⅱ的结构相同。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所述的管Ⅰ与管Ⅱ上的弧形槽上均粘有橡胶垫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可以培养多种细胞或者大规模培养同种细胞,而且操作简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管Ⅰ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连接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进液管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连通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的向第二培养袋内输液的示意图。图中:排液孔1;第一培养袋2;第二培养袋3;管Ⅰ4;连接柱5;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孔Ⅰ5-3;凸台5-4;通孔Ⅱ5-5;帽6;进液管7;孔Ⅱ7-1;进液管主体7-2;孔Ⅲ7-3;管Ⅱ8;第三培养袋9;连通杆10;通孔Ⅲ10-1;凹槽10-2;转动把手10-3;胶塞11。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2、3、4、5、6、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用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包括第一培养袋2、第二培养袋3、管Ⅰ4、连接柱5、进液管7、管Ⅱ8、第三培养袋9和连通杆10,可以培养多种细胞或者大规模培养同种细胞,而且操作简单。连接柱5包括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孔Ⅰ5-3、凸台5-4和通孔Ⅱ5-5,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为实体结构,通孔Ⅱ5-5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通孔Ⅱ5-5是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并且通孔Ⅱ5-5贯穿连接柱主体5-1,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沿着轴线方向设有孔Ⅰ5-3,凸台5-4粘合在连接柱主体5-1下端,通孔Ⅰ5-2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通孔Ⅰ5-2的轴线垂直于连接柱主体5-1的轴线,并且贯穿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与孔Ⅰ5-3连通。进液管7包括孔Ⅱ7-1、进液管主体7-2和孔Ⅲ7-3,孔Ⅱ7-1沿着进液管主体7-2轴线方向设置在其内部,孔Ⅲ7-3设置在进液管主体7-2上,并且孔Ⅲ7-3的轴线垂直于进液管主体7-2轴线,孔Ⅱ7-1与孔Ⅲ7-3连通。连通杆10包括通孔Ⅲ10-1,凹槽10-2和转动把手10-3,通孔Ⅲ10-1设置在连通杆10上,并且通孔Ⅲ10-1贯穿连通杆10,凹槽10-2为环形槽,凹槽10-2设置在连通杆10上,转动把手10-3粘合在连通杆10下端。第一培养袋2与第二培养袋3之间、第二培养袋3与第三培养袋9之间均通过连接柱5连接,管Ⅰ4的一端插在一个通孔Ⅱ5-5内,管Ⅱ8的一端插在另一个通孔Ⅱ5-5内,管Ⅰ4与管Ⅱ8的另一端均位于第二培养袋3内,并且管Ⅰ4与管Ⅱ8在第二培养袋3内的一端的端面上均设有与进液管主体7-2外壁的弧度相匹配的弧形槽,进液管主体7-2与该弧形槽间隙配合,进液管7插在第二培养袋3上,管Ⅰ4与管Ⅱ8在第二培养袋3内的一端的管口与孔Ⅲ7-3位于同一高度,连通杆10插在孔Ⅰ5-3内,通孔Ⅰ5-2与通孔Ⅲ10-1位于同一高度。使用时,转动进液管7,将孔Ⅲ7-3与管Ⅰ4连通,从进液管7上端倒入的液体流入第一培养袋2内;孔Ⅲ7-3与管Ⅱ8连通,从进液管7上端倒入的液体流入第三培养袋9内;孔Ⅲ7-3的开口处朝向第二培养袋3内时,如图7所示,即进液管主体7-2的外壁与管Ⅰ4、管Ⅱ8的管口接触,此时从进液管7上端倒入的液体流入第二培养袋3内,转动旋转把手10-3,当通孔Ⅲ10-1未与通孔Ⅰ5-2连通时(可以根据旋转把手10-3上的红色标识辨别通孔Ⅲ10-1的开口朝向),此时可对多种不同细胞分别进行培养。若需要培养大规模同种细胞时,将通孔Ⅲ10-1与通孔Ⅰ5-2连通(如图1左侧连通杆10所示的位置),向任意细胞培养袋内倒入液体,到达通孔Ⅲ10-1的高度时,培养袋内液体流入相邻的另一个培养袋内。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2、3、4、5、6、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还包括排液孔1、帽6和胶塞11,排液孔1设有三个,分别位于第一培养袋2、第二培养袋3和第三培养袋9上,帽6通过螺纹连接在进液管主体7-2上端,胶塞11与排液孔1过盈配合,便于排液和密封袋体。具体实施方式三:下面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包括第一培养袋(2)、第二培养袋(3)、管Ⅰ(4)、连接柱(5)、进液管(7)、管Ⅱ(8)、第三培养袋(9)和连通杆(10),其特征在于:连接柱(5)包括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孔Ⅰ(5‑3)、凸台(5‑4)和通孔Ⅱ(5‑5),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为实体结构,通孔Ⅱ(5‑5)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通孔Ⅱ(5‑5)是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并且通孔Ⅱ(5‑5)贯穿连接柱主体(5‑1),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沿着轴线方向设有孔Ⅰ(5‑3),凸台(5‑4)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下端,通孔Ⅰ(5‑2)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通孔Ⅰ(5‑2)的轴线垂直于连接柱主体(5‑1)的轴线,并且贯穿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与孔Ⅰ(5‑3)连通;进液管(7)包括孔Ⅱ(7‑1)、进液管主体(7‑2)和孔Ⅲ(7‑3),孔Ⅱ(7‑1)沿着进液管主体(7‑2)轴线方向设置在其内部,孔Ⅲ(7‑3)设置在进液管主体(7‑2)上,并且孔Ⅲ(7‑3)的轴线垂直于进液管主体(7‑2)轴线,孔Ⅱ(7‑1)与孔Ⅲ(7‑3)连通;连通杆(10)包括通孔Ⅲ(10‑1),凹槽(10‑2)和转动把手(10‑3),通孔Ⅲ(10‑1)设置在连通杆(10)上,并且通孔Ⅲ(10‑1)贯穿连通杆(10),凹槽(10‑2)为环形槽,凹槽(10‑2)设置在连通杆(10)上,转动把手(10‑3)位于连通杆(10)下端;第一培养袋(2)与第二培养袋(3)之间、第二培养袋(3)与第三培养袋(9)之间均通过连接柱(5)连接,管Ⅰ(4)的一端设置在一个通孔Ⅱ(5‑5)内,管Ⅱ(8)的一端设置在另一个通孔Ⅱ(5‑5)内,管Ⅰ(4)与管Ⅱ(8)的另一端均设置在第二培养袋(3)内,并且管Ⅰ(4)与管Ⅱ(8)在第二培养袋(3)内的一端的端面上均设有与进液管主体(7‑2)外壁的弧度相匹配的弧形槽,进液管主体(7‑2)与该弧形槽间隙配合,进液管(7)设置在第二培养袋(3)上,管Ⅰ(4)与管Ⅱ(8)在第二培养袋(3)内的一端的管口与孔Ⅲ(7‑3)位于同一高度,连通杆(10)设置在孔Ⅰ(5‑3)内,通孔Ⅰ(5‑2)与通孔Ⅲ(10‑1)位于同一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规模细胞培养多联袋,包括第一培养袋(2)、第二培养袋(3)、管Ⅰ(4)、连接柱(5)、进液管(7)、管Ⅱ(8)、第三培养袋(9)和连通杆(10),其特征在于:连接柱(5)包括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孔Ⅰ(5-3)、凸台(5-4)和通孔Ⅱ(5-5),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为实体结构,通孔Ⅱ(5-5)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上半部,通孔Ⅱ(5-5)是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并且通孔Ⅱ(5-5)贯穿连接柱主体(5-1),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沿着轴线方向设有孔Ⅰ(5-3),凸台(5-4)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下端,通孔Ⅰ(5-2)设置在连接柱主体(5-1)下半部,通孔Ⅰ(5-2)的轴线垂直于连接柱主体(5-1)的轴线,并且贯穿连接柱主体(5-1),通孔Ⅰ(5-2)与孔Ⅰ(5-3)连通;进液管(7)包括孔Ⅱ(7-1)、进液管主体(7-2)和孔Ⅲ(7-3),孔Ⅱ(7-1)沿着进液管主体(7-2)轴线方向设置在其内部,孔Ⅲ(7-3)设置在进液管主体(7-2)上,并且孔Ⅲ(7-3)的轴线垂直于进液管主体(7-2)轴线,孔Ⅱ(7-1)与孔Ⅲ(7-3)连通;连通杆(10)包括通孔Ⅲ(10-1),凹槽(10-2)和转动把手(10-3),通孔Ⅲ(10-1)设置在连通杆(10)上,并且通孔Ⅲ(10-1)贯穿连通杆(10),凹槽(10-2)为环形槽,凹槽(10-2)设置在连通杆(10)上,转动把手(10-3)位于连通杆(10)下端;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丽莎蔡志明陆赢张军方赵成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