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9002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3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包括:中间支架,其布置在结合于第一前轴的前板簧与结合于第二前轴的后板簧之间,其中中间支架固定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前吊耳,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前板簧的后端;以及连接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前吊耳的第二端,其第二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后板簧的前眼端,其中连接器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旋转地结合到中间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更具体涉及以下这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其可减小第一前轴和第二前轴之间的轴向负载偏差,并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中的现有技术所示,用于商用车辆的前轴1是置于车辆前侧并能够使车辆转向的轴,后轴2是用于动力传输的驱动轴。用于某些大型卡车的前轴1由包括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的两个轴构成。前板簧3和后板簧4用作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的悬架,被配置成独立运转。具体地,与前板簧3的前端相对应的前板簧3的眼端(eyeend)3a结合到安装于车体框架5的第一前支架6。前板簧3的后端结合到前吊耳(shackle)7,而前吊耳7结合到安装于车体框架5的第二前支架8上。与后板簧4的前端相对应的后板簧4的眼端4a结合到安装于车体框架5的第一后支架9。后板簧4的后端结合到后吊耳100上,并且后吊耳100结合到安装在车体框架5的第二后支架111上。当由前板簧3和后板簧4的弹簧常数的变化或者空载状态下的外倾角的变化等引起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之间存在不平衡时,在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的轴向负载之间会产生偏差。其中前板簧3和后板簧4独立工作的常规悬架,不具有任何能够减小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之间的轴向负载偏差的结构。因此存在以下缺点,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前轴1a与第二前轴1b之间的轴向负载偏差加剧,因此导致车辆的操纵性和安全性降低。此外,由于第一前轴1a与第二前轴1b之间的轮胎磨损率存在差异,因而会降低驱动的稳定性,并且会缩短轮胎的替换周期。在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专利技术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在本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其被改善以具有其中前板簧的后端与后板簧的前端相互结合以便相对于车体框架旋转的结构,因此,当第一前轴和第二前轴之间的轴向负载产生偏差时,可减小轴向负载偏差,因此提高车辆的操纵性、安全性和驱动稳定性,此外,延长基于轮胎磨损率的轮胎替换周期。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其中在前板簧的后端与后板簧的前端之间的接合点布置衬套,从而改善车辆的驾乘舒适性。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可包括:中间支架,其布置在结合于第一前轴的前板簧与结合于第二前轴的后板簧之间,其中中间支架固定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前吊耳,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前板簧的后端;以及连接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前吊耳的第二端,其第二端可旋转地结合到后板簧的前眼端,其中连接器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旋转地结合到中间支架。中间支架的上端可固定地结合到车体框架,并且中间支架的下端包含有结合孔,连接器通过结合孔被结合到中间支架上,并且结合孔包含与外部连通的前孔和后孔。连接器可包括:横梁,其包括具有圆形截面的中心部、从中心部向前伸出并结合到前吊耳的前杆,以及从中心部向后伸出并结合到后板簧的前眼端的后杆;橡胶衬套,其被结合到中心部的外周面;以及衬套管,其被结合到橡胶衬套的外周面,其中衬套管可被结合到中间支架的结合孔,并且前杆和后杆可被安装成分别穿过中间支架的前孔和后孔。该悬架还可包括:上止动件和下止动件,其被结合到前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后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当中心部旋转时,上止动件和下止动件与中间支架相接触。悬架还可包括:调节螺栓,其布置在中心部的侧部,并穿过结合孔螺纹结合到中间支架。此外,当轴向负载从第一前轴或第二前轴输入时,在橡胶衬套弹性变形的同时,中心部旋转,并且在中心部的旋转作用下,轴向负载被分散到另一前轴。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中,当轴向负载从第一前轴或第二前轴输入时,轴向负载可被传递到另一轴,以使轴向负载能够被分散。因此,可减小第一前轴与第二前轴之间的轴向负载偏差。因而,可提高操纵性、安全性和驱动稳定性。此外,可降低轮胎磨损率,因此延长轮胎的替换周期。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连接前板簧和后板簧的横梁可安装有橡胶衬套,因此具有可改善车辆驾乘舒适度的优点。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更加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前双轴结构的卡车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常规前双轴悬架的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前双轴悬架的视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与图3所示连接器相结合的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的术语包括一般而言的机动车辆,比如包含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汽车、货车,各种商用车辆的客车、包含各种轮船和舰船的船只、飞行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和其它替代燃料汽车(例如,从除了石油以外的资源中取得的燃料)。本文所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否则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等意图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该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包括”和/或“包含”等术语时,是意图说明存在该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而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现在参考附图,其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那些常规技术相同的组件。在卡车中,用于车辆的前轴是置于车辆前侧并能够使车辆转向的轴,后轴是用于动力传输的驱动轴。如图3所示,用于某些卡车的前轴1由包含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在内的两个轴构成。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可分别结合到构成悬架的前板簧10和后板簧20。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可包括:前板簧10和后板簧20,其分别结合到第一前轴1a和第二前轴1b;中间支架30,其置于前板簧10和后板簧20之间,并固定安装在车体框架5上;前吊耳40,其第一端可旋转地铰接到前板簧10的后端;以及连接器50,其第一端可旋转地铰接到前吊耳40的第二端,其第二端可旋转地铰接到后板簧20的前眼端,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旋转地铰接到中间支架30。此外,与前板簧10的前端相对应的前板簧10的眼端11可旋转地铰接到结合于车体框架5的前支架60。后板簧20的后端可铰接到后吊耳70的第一端。后吊耳70的第二端可旋转地铰接到结合于车体框架5的后支架80。换言之,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悬架中,结合于前板簧10的后端的前吊耳40可通过连接器50与后板簧20的前眼端21连接,并且连接器50可旋转地结合到固定安装于车体框架5的中间支架30上。对于中间支架30,其上端可固定结合到车体框架5;与连接器50结合的结合孔31可形成在中间支架30的下端;并且前孔32和后孔33可形成在结合孔31中,以允许前孔32和后孔33与外部连通。结合孔31可形成在车体框架5的下部,以使结合孔31可以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穿过车体框架5。前孔32和后孔33穿过围绕结合孔31的圆周面,并且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包括:中间支架,其布置在结合于第一前轴的前板簧与结合于第二前轴的后板簧之间,其中所述中间支架固定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前吊耳,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前板簧的后端;以及连接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前吊耳的第二端,其第二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后板簧的前眼端,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中间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20 KR 10-2015-01629121.一种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包括:中间支架,其布置在结合于第一前轴的前板簧与结合于第二前轴的后板簧之间,其中所述中间支架固定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前吊耳,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前板簧的后端;以及连接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前吊耳的第二端,其第二端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后板簧的前眼端,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中间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其中所述中间支架的上端固定地结合到所述车体框架,并且所述中间支架的下端包含有结合孔,所述连接器通过所述结合孔被结合到所述中间支架上,并且所述结合孔包含与外部连通的前孔和后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横梁,其包括具有圆形截面的中心部、从所述中心部向前伸出并结合到所述前吊耳的前杆,以及从所述中心部向后伸出并结合到所述后板簧的前眼端的后杆;橡胶衬套,其被结合到所述中心部的外周面;以及衬套管,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太映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