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减震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1378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5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自减震车轮,包括共轴设置的内轮圈及外轮圈,内轮圈和外轮圈通过它们之间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减震器连成一体,减震器包括与内轮圈枢轴连接的外壳,外壳内设置有组合式卡止件,组合式卡止件形成截面为“十”字形的卡槽,卡槽内设置有与其共轴的弹性阻尼件,弹性阻尼件和外壳与内轮圈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保持间隙且其连接与其共轴的连杆的第一端,连杆的第二端延伸到外壳外部并枢轴连接所述外轮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内轮圈与外轮圈之间设置特制的减震器,从而使车轮自身具有减震作用,有利于简化车架的减震结构,同时,由于内轮圈与外轮圈直接通过减震器连接,省去了常规刚性轮的内轮圈和外轮圈之间的刚性连接部件,使得轮的结构更加简化。

Self damping wheel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elf damping wheel, including coaxial arranged on the rim and outer ring, the outer ring and the inner rim of at least three shock absorbers passed between them evenly distributed together, shock absorber includes a housing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rim,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combination type fastener, combined type fastener forming the slot section is \ten\ shape, the slot is equipped with coaxial elastic damping element, elastic damping element and the end is connected with an inner rim at one end of the first end and the connecting gap remains are coaxial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the second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extends to the outside of the shell and the pivot connecting the outer rim. The shock absorb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pecial inner rim and an outer rim, so that the wheel itself has a damping effect for damping structure, simplify the fram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connection in the rim and outer circle directly through the shock absorber, eliminating the parts between the inner rim and an outer rim of the wheel of the conventional rigid rigid connection, making the rounds the more simplifie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减震车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尤其是一种自减震车轮。
技术介绍
车轮是介于轮胎和和车轴之间所承受负荷的旋转组件,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轮辋和轮辐组成,轮辋是在车轮上安装和支承轮胎的部件,轮辐是在车轮上介于车轴和轮辋之间的支承部件。在现在技术中,一般车轮整体为刚性结构,虽然车轮安装上轮胎后,轮胎在充气状态下,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起到部分减震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一些需要在山地或路面不平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来说,减震的性能是越强越好的,目前自行车、电动车等低速车的减震主要不是靠车轮来完成的,而是在车轮的支撑架上安装减震器等结构进行减震,这种减震结构使得车架的结构更加复杂,并且减震器损坏后维修更换繁琐。所以不断地提高减震性能,改善减震结构,使人在乘坐汽车时更舒适,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车轮本身具有减震性能,那么车辆的整体减震性能将会有很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的折叠车架及折叠三轮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自减震车轮,包括共轴设置的内轮圈及外轮圈,所述内轮圈和外轮圈通过它们之间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减震器连成一体,所述减震器包括与所述内轮圈枢轴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组合式卡止件,所述组合式卡止件形成截面为“十”字形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与其共轴的弹性阻尼件,所述弹性阻尼件和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轮圈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保持间隙且其连接与其共轴的连杆的第一端,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外壳外部并枢轴连接所述外轮圈。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内轮圈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用于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凸耳。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外轮圈的内圆周面上均匀设置有三个与所述连杆连接的枢轴连接件,与每个所述枢轴连接件连接同一个减震器的所述凸耳的中轴线和减震器的中心轴垂直。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螺纹连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均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壳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直径。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组合式卡止件包括两个保持空隙的圆环状柱体,两个圆环状柱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贴合,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相背的端面分别与所述外壳的两端的端面内侧贴合。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之间的空隙宽度小于所述圆环状柱体的内圆直径。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间隙处设置有一端固定在所述弹性阻尼件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轮圈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上的弹簧。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弹性阻尼件上凹设有具有内螺纹的盲孔,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嵌入所述盲孔中且其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盲孔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杆的中间部的直径,所述中间部的外壁与所述组合式卡止件的内壁贴合且延伸到所述外壳外,所述第二端具有圆弧形侧壁,所述外轮圈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处设置有与所述圆弧形侧壁匹配的弧形凹槽。优选的,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中:所述自减震车轮可应用于自行车、电动车、残疾车、滑板车、儿童玩具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专利技术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在内轮圈与外轮圈之间设置特制的减震器,利用减震器中的弹性来缓冲外轮圈和内轮圈所受到的力,从而使车轮自身具有减震作用,从而有利于简化车架的减震结构,同时,由于内轮圈与外轮圈直接通过减震器连接,省去了常规刚性轮的内轮圈和外轮圈之间的刚性连接部件,使得轮的结构更加简化。由于凸耳的中轴线和减震器的中心轴垂直,因此减震器在受力时,凸耳稳定的为减震器提供支撑,使连杆的推力能够有效的通过弹性阻尼件进行缓冲,从而保证减震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各部件均为组合式结构,因此当减震器中的某个部件出现损坏时,方便进行拆卸更换,维护成本更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杆和弹性阻尼件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换缓震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揭示了自减震车轮,可应用于自行车、电动车、残疾车、滑板车、儿童玩具车等各种低速车辆,如附图1所示,所述自减震车轮包括共轴设置的内轮圈1及外轮圈2,所述内轮圈1上设置有轴承5,所述外轮圈2用于安装轮胎4,所述内轮圈1和外轮圈2通过它们之间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减震器3连成一体。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减震器3包括与所述内轮圈1枢轴连接的外壳31,所述外壳31包括螺纹连接的第一壳体311及第二壳体312,它们组合形成一个内部为空腔且一个端面具有通孔的圆柱体,详细的,所述第一壳体311及第二壳体311均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壳体3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壳体311的直径,所述第一壳体311的一端为开口结构,另一端的端面具有通孔,其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壳体311与所述第一壳体311组合的一端为开口结构,另一端为封闭端面,且其封闭端面外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内轮圈1枢轴连接的连接部,其外侧壁处设置有与所述内侧壁上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并且它们也可以是其他的组合方式,如螺栓连接、焊接等;同时,所述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材质可以是各种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合金、尼龙等。如附图2所示,所述外壳31内设置有组合式卡止件32,具体的,所述组合式卡止件32包括两个保持空隙的圆环状柱体321,两个圆环状柱体321的外壁与所述外壳31的内侧壁贴合,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相背的端面分别与所述外壳31的两端的端面内侧贴合,并且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内圆的直径与所述通孔的直径相同,如附图2所示,所述组合式卡止件32形成截面为“十”字形的卡槽33,进一步,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之间的空隙宽度小于所述圆环状柱体321的内圆直径。如附图2所示,所述卡槽33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33共轴的弹性阻尼件34,所述弹性阻尼件34由共轴且一体成型的上圆盘和下圆柱构成,并且,所述上圆盘的的上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相对的端面贴合,所述下圆柱向所述第二壳体312的封闭端面方向延伸且其侧壁与一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的内侧壁贴合,即如附图2所示,所述弹性阻尼件34的截面为T形,从而所述弹性阻尼件34被两个所述圆环状柱体321卡止在所述外壳31中。进一步,如附图4所示,所述弹性阻尼件34和所述外壳31与所述内轮圈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保持间隙35,所述间隙35处设置有一端固定在所述弹性阻尼件34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31与所述内轮圈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上的弹簧37,从而能够为弹性阻尼件34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缓冲效果。并且,如附图2、附图3所示,所述弹性阻尼件34连接与其共轴的连杆36的第一端361,所述连杆36的第二端362延伸到所述外壳31外部并枢轴连接所述外轮圈2。详细的,所述弹性阻尼件34上凹设有具有内螺纹342的盲孔341,所述连杆36的第一端361嵌入所述盲孔341中且其外壁上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减震车轮

【技术保护点】
自减震车轮,包括共轴设置的内轮圈(1)及外轮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圈(1)和外轮圈(2)通过它们之间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减震器(3)连成一体,所述减震器(3)包括与所述内轮圈(1)枢轴连接的外壳(31),所述外壳(31)内设置有组合式卡止件(32),所述组合式卡止件32形成截面为“十”字形的卡槽(33),所述卡槽(33)内设置有与其共轴的弹性阻尼件(34),所述弹性阻尼件(34)和所述外壳(31)与所述内轮圈(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保持间隙(35)且其连接与其共轴的连杆(36)的第一端(361),所述连杆(36)的第二端(362)延伸到所述外壳(31)外部并枢轴连接所述外轮圈(2)。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减震车轮,包括共轴设置的内轮圈(1)及外轮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圈(1)和外轮圈(2)通过它们之间均匀分布的至少三个减震器(3)连成一体,所述减震器(3)包括与所述内轮圈(1)枢轴连接的外壳(31),所述外壳(31)内设置有组合式卡止件(32),所述组合式卡止件32形成截面为“十”字形的卡槽(33),所述卡槽(33)内设置有与其共轴的弹性阻尼件(34),所述弹性阻尼件(34)和所述外壳(31)与所述内轮圈(1)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保持间隙(35)且其连接与其共轴的连杆(36)的第一端(361),所述连杆(36)的第二端(362)延伸到所述外壳(31)外部并枢轴连接所述外轮圈(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圈(1)包括一连接件(11),所述连接件(11)的外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用于与所述外壳(31)连接的凸耳(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圈(2)的内圆周面上均匀设置有三个与所述连杆(36)连接的枢轴连接件(21),与每个所述枢轴连接件(21)连接同一个减震器(3)的所述凸耳(12)的中轴线(X)和减震器(3)的中心轴(Y)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1)包括螺纹连接的第一壳体(311)及第二壳体(312),所述第一壳体(311)及第二壳体(311)均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壳体(3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壳体(311)的直径。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速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