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6064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3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隔板,所述隔板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的通孔;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覆盖所述通孔并部分固定在所述隔板在第一气室的一侧;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内翻部连接;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翻部连接,通过第一挡片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的作用,能够自动调节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气压,以保护人体的不同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配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安全气囊是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侧气囊是安装在座椅外侧的,发生碰撞后,尤其是侧向撞击,能减缓后排乘客身体近车门侧的手臂、肋骨直接与门板硬碰硬后导致的骨折等身体损伤。乘员与侧气囊接触的部分包括手臂、肋骨以及臀部等,相对于臀部来说,人体的手臂以及肋骨更加脆弱,所以应有侧气囊加以重点保护,所以出现了一种多个气室的侧气囊,不同的气室对应与人体不同的部位,通过气室充气膨胀时间不同来对人体不同的部位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现有设计中,仅通过气室充气膨胀时间不同来对人体不同的部位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但是这些侧气囊装置都无法在使用过程中自动调节各气室的气压;目前尚没有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各气室间气压的侧气囊装置,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各腔室气压的侧气囊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隔板,所述隔板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的通孔,所述第一气室在远离所述隔板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内翻形成第一内翻部,所述第二气室在远离所述隔板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内翻形成第二内翻部;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覆盖所述通孔并部分地固定在所述隔板在第一气室的一侧;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内翻部连接;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连接,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翻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在第一气室气压大于第二气室时,所述第一拉绳的拉力大于所述第二拉绳的拉力,第一挡片被拉向第一气室,第一挡片所覆盖的隔板上的通孔露出,第一气室的气体流向第二气室,当第二气室的气压大于第一气室时,第二拉绳的拉力大于第一拉绳的拉力,第一挡片被拉向第二气室,隔板上的通孔被第一挡片覆盖,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互相隔离,第二气室保持气压。通过隔板上的通孔以及第一挡片的作用,能够调节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气压。不同的气室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调整到不同的气压,用于保护人体的不同部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片为三角形,所述第一挡片相邻的两条边缝合在所述隔板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室的侧壁上的排气孔。进一步地,还包括覆盖所述排气孔的第二挡片以及第三拉绳,所述第二挡片通过可撕裂的缝合线固定在所述第二气室的侧壁上以堵住所述排气孔,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片连接,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内翻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挡片相互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挡片远离所述第二内翻部的一端。进一步地,还包括:气体发生器和导气袋,所述导气袋的一端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由形状大小相同的重叠放置的两个布袋沿其轮廓缝合形成。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另一种状态的机构示意图;其中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00——气囊,110——第二气室,111——第二内翻部,112——第二拉绳113——第三拉绳,114——排气孔,115——第二挡片,116——第一挡片,120——第一气室,121——第一内翻部,122——第一拉绳,130——隔板,140——导气袋,200——气体发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设置于座椅外侧,用于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靠近车门一侧的手臂和肋骨以及臀部。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100、隔板130、第一挡片116、第一拉绳122和第二拉绳112,气囊100是由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重叠放置的布袋沿其边缘缝合在一起制成,隔板130设置在气囊100的中部,用于将气囊100分隔为两个气室,具体地,隔板130是缝合在气囊100中部,将气囊100分隔为第一气室120和第二气室110,在发生碰撞时,第一气室120大概与乘员的臀部区域接触以保护乘员的臀部区域,第二气室110大概与乘员的手臂以及肋骨区域接触以保护乘员该部分。隔板130的中部设有一个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通过该通孔进行气体的交换与流通。第一气室120在与远离隔板130的一端朝向隔板130内翻形成有第一内翻部12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侧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00),包括第一气室(120)、第二气室(110)以及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的隔板(130),所述隔板(130)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20)与所述第二气室(110)的通孔,所述第一气室(120)在远离所述隔板(130)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130)内翻形成第一内翻部(121),所述第二气室(110)在远离所述隔板(130)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130)内翻形成第二内翻部(111);第一挡片(116),所述第一挡片(116)覆盖所述通孔并部分固定在所述隔板(130)在第一气室(120)的一侧;第一拉绳(122),所述第一拉绳(1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116)连接,所述第一拉绳(1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内翻部(121)连接;第二拉绳(112),所述第二拉绳(1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116)连接,所述第二拉绳(11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翻部(1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00),包括第一气室(120)、第二气室(110)以及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气室(120)与第二气室(110)的隔板(130),所述隔板(130)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20)与所述第二气室(110)的通孔,所述第一气室(120)在远离所述隔板(130)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130)内翻形成第一内翻部(121),所述第二气室(110)在远离所述隔板(130)的一端朝向所述隔板(130)内翻形成第二内翻部(111);第一挡片(116),所述第一挡片(116)覆盖所述通孔并部分固定在所述隔板(130)在第一气室(120)的一侧;第一拉绳(122),所述第一拉绳(1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116)连接,所述第一拉绳(1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内翻部(121)连接;第二拉绳(112),所述第二拉绳(1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片(116)连接,所述第二拉绳(11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翻部(1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片(116)为三角形,所述第一挡片(116)相邻的两条边缝合在所述隔板(13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群雷朝宇王美松李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