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3434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该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差速器包括:第一和第二行星架、第一和第二行星轮、第一和第二齿圈,第一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行星架上,第一和第二行星轮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齿圈啮合,且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变速器,变速器与差速器相连;发动机和第一电动发电机,发动机和第一电动发电机分别与变速器相连,且发动机和/或第一电动发电机可将产生的动力通过变速器输出至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驱动系统、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专利技术人所了解的一种差速器技术中,差速器包括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主减从动齿轮)、行星齿轮、中心轮等,行星齿轮通过方轴、轴套安装在从动齿轮的副板上,且与中心轮啮合,用转动副和平面移动副实现其转动和移动功能,中心轮通过角向定位销和圆柱副或花键与左右两半轴连接,达到输出转矩的目的。这种差速器取消了原有的差速器左右壳体、行星齿轮轴等构件,改用方轴和轴套直接将行星轮安装在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的副板上,有效地减少了差速器的零件数目,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但是,这种差速器利用了对称式锥齿轮结构实现轮间差速,只是针对传统的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的部分创新,并不能真正解决这种差速器结构轴向尺寸过大、壳体及锥齿轮质量大以及可靠性相对偏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另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又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差速器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构成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差速器相连;发动机和第一电动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且所述发动机和/或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可将产生的动力通过所述变速器输出至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多个输入轴;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其中,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以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和所述固定从动齿轮分别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固定主动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多个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每个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可通过对应的挡位同步器的同步而接合至所述动力输出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多个输入轴;每个所述输入轴设置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其中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固定从动齿轮,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固定从动齿轮与对应的所述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通过双离合器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齿圈联动,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齿圈联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出部为左半轴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部为右半轴齿轮;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上设置有第一外齿,所述第二齿圈上设置有第二外齿,所述第一外齿与所述左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外齿与所述右半轴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包括:多个输入轴和多个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多个动力输出轴中的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联动,每个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可将来自所述发动机和/或第一电动发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电机动力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电机动力轴同轴相连,所述电机动力轴设置成与所述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联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一电机齿轮和第二电机齿轮,所述第一电机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动力轴上,所述第二电机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还包括:倒挡输出齿轮和倒挡中间齿轮,所述倒挡输出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所述倒挡中间齿轮与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倒挡中间齿轮空套在所述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上且可通过倒挡同步器的同步作用而接合至所述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动力输出轴空套输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输出齿轮与所述倒挡中间齿轮共用所述倒挡同步器,其余的每个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动力输出轴固定输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输出齿轮与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输出齿轮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固定,所述中间轴上固定设置有中间轴齿轮,所述中间轴齿轮分别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输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输出齿轮和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在轴向上部分重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包括: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二行星轮包括:第三齿部和第四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第三齿部在所述轴向上对应重叠且啮合配合,所述第四齿部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均为圆柱齿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差速器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构成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差速器相连;发动机和第一电动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且所述发动机和/或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可将产生的动力通过所述变速器输出至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差速器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构成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差速器相连;发动机和第一电动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且所述发动机和/或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可将产生的动力通过所述变速器输出至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在轴向上部分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包括: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二行星轮包括:第三齿部和第四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所述第二齿部与所述第三齿部在所述轴向上对应重叠且啮合配合,所述第四齿部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
\t和第二行星轮均为圆柱齿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主体平板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平板部的外周沿的环形侧壁部,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齿,所述主体平板部与所述环形侧壁部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一齿圈的空腔和所述第二齿圈的空腔朝向彼此以构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行星轮以及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轮收纳在所述安装空间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在轴向上设置有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每个所述第二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二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半径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多个输入轴;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其中,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以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和所述固定从动齿轮分别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固定主动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多个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每个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可通过对应的挡位同步器的同步而接合至所述动力输出轴。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输入轴固定电机齿轮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空套电机齿轮。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多个输入轴;每个所述输入轴设置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
\t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其中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固定从动齿轮,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固定从动齿轮与对应的所述固定主动齿轮啮合。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通过双离合器相连。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固定。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齿圈联动,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齿圈联动。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为左半轴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部为右半轴齿轮;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上设置有第一外齿,所述第二齿圈上设置有第二外齿,所述第一外齿与所述左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外齿与所述右半轴齿轮啮合。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多个输入轴和多个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与所述多个动力输出轴中的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联动,每个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可将来自所述发动机和/或第一电动发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和平翟震郑峰徐友彬罗永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