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48107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涉及发动机。该凸轮轴具有常规凸轮,中空结构,在一端轴颈处开设周向环槽,并在环槽中加工径向油道连通内部空腔,其它轴颈处开设固定周向宽度的出油槽和泄油槽,两者纵向错开距离,周向错开相位,出油槽中加工油道连通内部空腔,泄油槽端面上加工小尺寸纵向阻尼槽通向外部,该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旋转过程中,出油槽先提供高压油液到气缸盖中,然后封闭油道,泄油槽在一定的曲轴转角后开始作用,慢慢泄放气缸盖中的高压油液后封闭油道,具有一定的配油相位。该凸轮轴结构简单,适应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增加气门开启提前角和关闭延后角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凸轮轴。
技术介绍
凸轮轴由发动机的曲轴驱动,与曲轴保持固定的传动关系。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凸轮轴驱动气门打开与关闭,实现一定的配气定时。现有的发动机凸轮轴上主要设置有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分别驱动进气门和排气门。除了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现有的发动机凸轮轴还可以做成中空的结构,并在一定的部位进行钻孔,满足持续供油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在较宽的转速范围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满足发动机部件断续供油的需要,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容易实现的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具体包括:凸轮轴配有主凸轮2和次凸轮3,分别提供不同的气门升程;第一轴颈处留有环槽,环槽中开设径向供油孔1,向凸轮轴内部空腔供油;凸轮轴的第二轴颈上开设周向出油槽4,并在出油槽4中加工径向出油孔5,出油孔5与凸轮轴内部空腔相通;凸轮轴的第二轴颈上还开设周向泄油槽6,并在泄油槽6的端面上加工阻尼槽7,通到第二轴颈之外以直接泄放油液。凸轮轴第二轴颈上开设的出油槽4和泄油槽6都具有固定的周向宽度,二者在轴向错开距离,周向保持相位差,出油槽4相对泄油槽6相位提前。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由于凸轮轴的轴颈与气缸盖上的轴承座相互紧密配合,凸轮轴转动时,第一轴颈处的供油孔1向凸轮轴内腔供油,出油槽4与气缸盖的第二轴承座处径向进油道13相对时,油液进入气缸盖第一缸机件内部,否则被密封在凸轮轴内部;当泄油槽6与气缸盖的第二轴承座处的径向泄油道14相对时,气缸盖第一缸内部机件的油液被泄放;当出油槽4和泄油槽6都没有与相应的油道相对时,油液被密封在气缸盖第一缸机件内部。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与气缸盖16、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配合使用,可使气门11在正常的主凸轮2、次凸轮3的驱动下提前开启和关闭,并增加额外的升程,使发动机在高速时能更好地充气,发挥出更好的性能指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及不同部位剖切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应用示意及剖切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应用中涉及的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的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应用中涉及的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应用于进气门驱动时的配油相位示意图。附图中标注说明:1-供油孔2-主凸轮3-次凸轮4-出油槽5-出油孔6-泄油槽7-阻尼槽8-轴颈9-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10-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1-气门12-纵向进油道13-径向进油道14-径向泄油道15-纵向泄油道16-气缸盖17-挺柱体18-主活塞19-卡簧20-单向阀21-回位弹簧22-次活塞α-进气门提前开启角β-进气门延迟关闭角θ-凸轮轴提前供油相位角δ-凸轮轴延迟泄油相位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顶部”、“底部”、“内”、“外”、“上”、“下”、“左”、“右”、“纵向”、“径向”、“周向”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第一”、“第二”也以发动机气缸约定的顺序来排序,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发动机零部件也做了一定的结构简化和减少,图示的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专利技术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也不指定凸轮轴仅限单缸发动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在第一轴颈处开设供油孔1,第二轴颈上开设出油槽4和泄油槽6,使两者纵向错开距离,周向错开相位,各自保证固定的周向宽度,与气缸盖轴颈配合时,凸轮轴第一轴颈提供压力油液,第二轴颈出相继出油和泄油,提供间断地供油,使气门11能在正常的驱动之外获得提前开启、关闭和增加升程,满足发动机高速运转的需要。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及不同部位剖切图。图1中可见,凸轮轴具有主凸轮2和次凸轮3,中空结构,第一轴颈上开设环槽,环槽上加工径向供油孔1通到凸轮轴内部空腔,第二轴颈上设有出油槽4和泄油槽6,出油槽4上加工径向出油孔5,泄油槽6端面上加工阻尼槽7,出油孔5连通凸轮轴内部空腔,而阻尼槽7通向第二轴颈外部。因阻尼槽7尺寸小,可以滞缓油液流出。图1中还可见,出油槽4和泄油槽6具有一定的周向宽度,纵向错开距离,周向错开相位。凸轮轴旋转过程中,出油槽4相对泄油槽6提前发生作用。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应用示意及剖切图。凸轮轴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分别与气缸盖16的轴承座配合,形成密封面,主凸轮2与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相配合、次凸轮3与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相配合后分别驱动气门11,气缸盖16上开设的径向进油道13和纵向进油道12与出油槽4相对应,而纵向泄油道15余径向泄油道14与泄油槽6相对应。凸轮轴旋转时,出油槽4在主凸轮2、次凸轮3离开基圆部分之前先经过径向进油道13,泄油槽6在凸轮轴进入基圆部分之后关闭径向泄油道14。如图3和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应用中涉及的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和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的结构示意图,两者的差别在于主活塞18和次活塞22上下部环槽的宽度和位置不同,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在主活塞18顶部空腔进油后相对行程较小,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在次活塞22顶部空腔进油后行程较大。如图5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应用于进气门驱动时的配油相位示意图。常规的发动机进气门在排气上止点之前开启,具有进气门提前开启角α,并在下止点之后延迟关闭,具有进气门延迟关闭角β。本专利技术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旋转中,在出油槽4经过气缸盖16上径向进油道13时,通过径向进油道13、纵向进油道12向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和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提供高压油液,迫使两者在原有的进气门提前开启角α之前驱动气门11开启,具有凸轮轴提前供油相位角θ;在泄油槽6经过气缸盖16上的径向泄油道14时,被封闭在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主活塞)9和可变升程液力挺柱组件(次活塞)10内部的油液通过纵向泄油道15、径向泄油道14、泄油槽6、阻尼槽7慢慢地泄放到外部,使气门11在原有的进气门延迟关闭角β之后再关闭,具有凸轮轴延迟泄油相位角δ。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时,切断通向供油孔1的高压油液供应,则气门11仅在主凸轮2和次凸轮3的驱动下正常开启和关闭。...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其特征在于:该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具有常规凸轮,中空结构,一端轴颈上开设环槽,环槽中加工供油孔(1)连通内部空腔,其它轴颈上开设一定周向宽度的出油槽(4)和泄油槽(6),出油槽(4)和泄油槽(6)纵向错开距离,周向错开相位,且出油槽(4)中加工出油孔(5)连通内部空腔,泄油槽(6)端面上加工阻尼槽(7)连通外部以缓慢泄放压力油液;出油槽(4)提供压力油液时,泄油槽(6)封闭,而泄油槽(6)泄放压力油液时,出油槽(4)封闭;该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在定速旋转时,具有确定的配油相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其特征在于:该带配油相位的凸轮轴具有常规凸轮,中空
结构,一端轴颈上开设环槽,环槽中加工供油孔(1)连通内部空腔,其它轴颈上开设一定周
向宽度的出油槽(4)和泄油槽(6),出油槽(4)和泄油槽(6)纵向错开距离,周向错开相
位,且出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迎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