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2992 阅读:6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0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CT‑LP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578。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助于长期太空密闭舱中微生物对航天器材腐蚀的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载人航天器中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加强相关技术储备,有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载人航天器微生物综合控制措施,为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及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空间探索活动的日益频繁,宇宙空间成为了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太空密闭舱中存在着特定的微生物群落。虽然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了严格消毒,微生物仍会随航天员身体、人体分泌物、航空部件等进入太空,并在航天器密闭舱室内形成特定微生物群落,既包括无害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致病性和腐蚀性微生物。“和平”号运行十余年来空间站内检测到234种微生物。太空密闭舱内的特殊环境因素,包括微重力、弱磁场和粒子辐射等,使得微生物会产生变异,导致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低,更加容易生长和繁殖,某些微生物的腐蚀性会增强。太空密闭舱中腐蚀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得各种航天材料逐渐产生腐蚀,加速航天器件的降解耗损,将可能导致空间站内的设备运行失灵,影响航天器的长期正常运行及其在轨使用寿命,甚至对飞行安全也会造成很大威胁。航天器服役条件恶劣,在轨时间长,而维修条件相对不足,一旦发生微生物腐蚀设备故障,损失不可估量。国外载人航天器在轨经验和国内地面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微生物会严重威胁航天设备安全。开展长期太空密闭舱中微生物对航天器材腐蚀的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深化对载人航天器中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加强相关技术储备,探索更加有效的载人航天器微生物综合控制措施,为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CT-LP1,已于2016年06月0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NO.12578。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CT-LP1CGMCCNO.12578简称为植物乳杆菌LCT-LP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常用航天高分子材料具有腐蚀性的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CT-LP1空间飞行组与地面1g重力对照组菌株均能腐蚀钛合金与不锈钢,但在空间飞行条件下更容易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对钛合金与不锈钢的腐蚀能力较地面1g重力对照组增强。本专利技术有助于长期太空密闭舱中微生物对航天器材腐蚀的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载人航天器中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加强相关技术储备,有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载人航天器微生物综合控制措施,为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扫描电镜形态图。图2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菌苔形态图。图3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单菌落形态图。图4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全基因序列谱图。图5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COG功能分析。图6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GO基因功能注释。图7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图8为植物乳杆菌LCT-LP1的生物膜形成分析。图9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在TC4钛合金表面的生物膜形成分析。图10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在304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膜形成分析。图11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对TC4钛合金腐蚀能力的SEM分析。图12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对304不锈钢腐蚀能力的SEM分析。图13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对金属腐蚀能力的AFM分析。图14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对304不锈钢腐蚀能力的EDS分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以下实施例中将植物乳杆菌置于不同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环境不同分为空间飞行组、地面1g重力对照组和模拟微重力组;空间飞行组的实验环境为:空间飞行条件,即神舟飞船空间搭载环境;地面1g重力对照组的实验环境为:地面1g重力条件,即地面静置环境;模拟微重力组的实验环境为:在地面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即用回转器30转/min模拟微重力环境。植物乳杆菌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膏5g、KH2PO42g、柠檬酸三钠2g、乙酸钠2g、葡萄糖20g、Tween801mL、MgSO4·7H2O0.58g、MnSO4·4H2O0.25g,蒸馏水定容至1L,pH6.2-6.4,121℃灭菌15min。实施例1、植物乳杆菌LCT-LP1的获得一、菌种采集对“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内部进行了微生物的采集,选用细菌培养基对样品进行初筛,然后挑取菌落形态不同的单菌落进行划线培养,纯化到单一菌株后,命名为菌株LCT-LP1。二、形态学鉴定将步骤一得到的菌株LCT-LP1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株LCT-LP1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将菌株LCT-LP1的单菌落接种至平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形态,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或圆球状排列(见图1)。在软琼脂上的菌落细密,色白(见图2),有时菌落形态较大,有凸起(见图3)。三、16SrDNA鉴定检测步骤一菌株LCT-LP1的16SrDNA,测序结果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16srDNA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CT-LP1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subsp.plantarumATCC14917(T)的相似性为99.74%。经过形态学及16SrDNA鉴定,可以确定菌株LCT-LP1属于植物乳杆菌,因此重新将其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CT-LP1。四、植物乳杆菌LCT-LP1的保藏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CT-LP1于2016年06月0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NO.12578。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CT-LP1CGMCCNO.12578简称为植物乳杆菌LCT-LP1。五、植物乳杆菌LCT-LP1的全基因组分析采用高通量Solexa测序技术对植物乳杆菌LCT-LP1进行Paired-End测序。采用超声法Covaris将大片段基因组DNA随机打断并产生一系列DNA片段;然后用T4DNAPolymerase、KlenowDNAPolymerase和T4PNK将打断形成的粘性末端修复成平末端,再通过3′端加碱基“A”,使得DNA片段能与3′端带有“T”碱基的特殊接头连接,用电泳法选择需回收的目的片段连接产物,再使用PCR技术扩增两端带有接头的DNA片段;建立300bp的小片段文库。对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及统计;运用SOAPdenovoV1.05软件和SOAPaligner/soap2软件对处理后的reads数据进行组装。并对基因组和基因区覆盖度进行评价;采用Glimmer3.0软件从组装结果中获得基因序列并将基因的序列与各数据库进行比对,得到对应的功能注释信息。通过对植物乳杆菌LCT-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空间植物乳杆菌LCT-LP1

【技术保护点】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CT‑LP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578。

【技术特征摘要】
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红炜黄兵
申请(专利权)人:富乐顿生物工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