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工程
,且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及具有此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MPV汽车(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是集旅行车宽大乘员空间、轿车的舒适性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的汽车。MPV汽车一般为两厢式结构,拥有一个完整宽大乘员空间和行李空间,车厢内可以布置下5-8个人的座位,座椅配置一般采用二排至三排,布置灵活,可全部折叠或放倒,这使它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提高MPV汽车的后部安全性能,MPV汽车的后侧围结构要为整车提供必要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对于MPV汽车的整个后侧围结构来说,主要承受的力来自于后轮减震器施加的向上的力以及背门启闭过程产生的力。为有效分解减震器产生的力,需要将从后悬架减震器传过来的力通过后悬弹簧安装支座传递后轮罩结构再向上至汽车C柱,背门启闭过程产生的力也由D柱传递至后侧围结构。再有,MPV汽车的后门一般采用滑移门结构,滑移门通过导轨等安装在后侧围结构和后门槛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适于设置在汽车的后轮罩结构(200)上并位于侧围外板(240)的内侧,所述后轮罩结构(200)包括轮罩外板(210)和配合连接于所述轮罩外板(210)的轮罩内板(220),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C柱内板(110)、C柱加强板(120)、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和轮罩支架(140),所述C柱内板(110)的上端用于连接至汽车的上边梁(250),所述C柱内板(110)的下端连接至所述轮罩外板(210);所述C柱加强板(120)的上端连接至所述C柱内板(110)并且与所述C柱内板(110)在汽车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C柱加强板(12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适于设置在汽车的后轮罩结构(200)上并
位于侧围外板(240)的内侧,所述后轮罩结构(200)包括轮罩外板(210)和
配合连接于所述轮罩外板(210)的轮罩内板(220),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
侧围加强结构包括C柱内板(110)、C柱加强板(120)、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
和轮罩支架(140),所述C柱内板(110)的上端用于连接至汽车的上边梁(250),
所述C柱内板(110)的下端连接至所述轮罩外板(210);所述C柱加强板(120)
的上端连接至所述C柱内板(110)并且与所述C柱内板(110)在汽车高度方
向上部分重叠,所述C柱加强板(120)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轮罩外板(210)上
且远离所述C柱内板(110)的端部用于连接至汽车的门槛结构(230);所述后
侧围横向加强板(130)的前端连接所述C柱内板(110)和所述C柱加强板(120),
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的后端用于连接至汽车D柱(260);所述轮罩支
架(140)的上端部连接至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所述轮罩支架(140)
的下端部连接至所述轮罩外板(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
板(1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端部(111)、主体部(112)和第二端部(113),
所述第一端部(111)连接至所述上边梁(250),所述第二端部(113)连接至所
述轮罩外板(210);所述C柱加强板(120)包括第一加强部(121)和第二加
强部(122),所述第一加强部(121)与所述C柱内板(110)重叠,所述第二
加强部(122)固定在所述轮罩外板(210)上;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
包括朝向汽车前部的第一搭接端(131)和朝向汽车尾部的第二搭接端(132),
所述第一搭接端(131)连接所述C柱内板(110)的主体部(112)和所述C柱
加强板(120)的第一加强部(121),所述第二搭接端(132)连接至所述汽车D
柱(260);所述轮罩支架(140)的上端部连接至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
的第一搭接端(131)和第二搭接端(1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
侧围加强结构还包括轮罩加强板(150),所述轮罩加强板(150)固定在所述轮
罩内板(220)靠近所述轮罩外板(210)一侧的表面,所述轮罩加强板(150)
的上端部通过所述轮罩外板(210)连接所述轮罩支架(140)的下端部,所述
轮罩加强板(150)的下端部用于连接至汽车的后悬弹簧安装支座(27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
板(110)的第一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敏,闫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