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52991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8 20:05
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它涉及一种减震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电动车的后减震无法实现在后平叉摆动方向的缓冲,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座的前端的两侧支臂分别与车架固接、后端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轴一转动连接,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分别与后轮连接,铝肩的后端通过轴二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轴一与轴二平行,承力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垂直固接,承力座内设有竖向腰形通孔,双头拉杆贯穿竖向腰形通孔并且其后端与铝肩的前端固接、前端套接有定位垫圈并通过螺母轴向限位,压簧套装于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承力座的前侧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电动车后减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结构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骑行的舒适度,电动车上一般都设置了前、后减震结构。对于采用单臂减震的电动车,如申请号为201320321589.6的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单臂后叉电动滑板车,其后减震的两端通常分别与后平叉、车架连接,呈倾斜设置,当后平叉受到向上作用力时,减震弹簧的受力都是沿其轴线方向,因而只能对该方向的力实施缓冲,而在后平叉的上下摆动方向无法进行缓冲,因此减震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电动车的后减震无法实现在后平叉摆动方向的缓冲,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后减震器和后平叉,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前端的两侧支臂分别与车架固接、后端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轴一转动连接,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分别与后轮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包括承力座、铝肩、双头拉杆和压簧,铝肩的后端通过轴二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所述轴一与轴二平行,承力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垂直固接,所述承力座内设有竖向腰形通孔,所述双头拉杆贯穿所述竖向腰形通孔并且其后端与铝肩的前端固接、前端套接有定位垫圈并通过螺母轴向限位,所述压簧套装于所述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所述承力座的前侧部上,压簧前、后两端分别由所述定位垫圈、承力座前端面抵靠限位。进一步的,所述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所述承力座的前侧部上套装有缓冲胶管,所述压簧套于所述缓冲胶管的外周上,所述缓冲胶管的前端部由所述定位垫圈限位。进一步的,所述后减震器还包括胶套,所述胶套外周与所述竖向腰形通孔的内周壁嵌合且胶套两端均外露于承力座,胶套的前端面与缓冲胶管的后端面抵靠、后端面与铝肩的前端面抵靠,胶套的内孔为竖向的腰形孔,所述双头拉杆贯穿所述胶套的内孔。更进一步的,胶套外露于承力座前端的部分的外周设有环状凸缘,环状凸缘的前端面与压簧的后端抵靠、后端面与承力座的前端面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基座的两侧臂上分别设有一个装配孔,两个装配孔正对设置,两个装配孔内分别安装有T形减磨套,T形减磨套的T形翼缘顶面与承力座接触,承力座紧固螺栓穿过减磨套内孔与承力座螺纹连接。进一步的,后平叉的两侧支臂之间设置有轴三,所述轴三与轴二同轴且轴三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后平叉的两侧支臂上,所述轴三上设有一个轴向通孔和一个与所述轴向通孔连通的径向通孔,所述铝肩的后端穿过所述径向通孔,轴二穿过所述轴向通孔和铝肩将铝肩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螺母为盖形螺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既能实现轴向减震又能实现有效的竖向减震,其将基座连接电动车车架、基座与后平叉之间可转动连接以及后平叉与后轮连接,使得当遇到不平路面时后平叉受到向上作用力能够绕着基座转动,同时后平叉带动铝肩绕轴二转动,铝肩在绕轴二转动的同时一方面拉动双头拉杆发生轴向位移,在螺母和定位垫圈、以及承力座的作用下压簧被压缩,起到轴向缓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双头拉杆的前端呈自由状态,因此铝肩能够带动双头拉杆在竖向腰形通孔内摆动,从而实现在后平叉的摆动方向上实施位移缓冲,减震效果大大改善;2、竖向腰形通孔的设计为双头拉杆的转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避免了双头拉杆与承力座之间的磨损;3、胶套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压簧和铝肩上,可进一步改善轴向缓冲效果;4、本技术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2中C-C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后平叉;2-基座;3-铝肩;4-承力座;5-压簧;6-定位垫圈;7-双头拉杆;8-螺母;9-轴一;10-胶套;11-缓冲胶管;12-承力座紧固螺栓;13-T形减磨套;14-轴二;15-轴三;2-1-装配孔;3-1-螺纹孔;4-1-竖向腰形通孔;10-1-环状凸缘。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和后平叉1,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基座2,基座2的前端的两侧支臂分别与车架固接、后端与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轴一9转动连接,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分别与后轮连接,后减震器包括承力座4、铝肩3、双头拉杆7和压簧5,铝肩3的后端通过轴二14与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轴一9与轴二14平行,承力座4的两端分别与基座2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垂直固接,承力座4内设有竖向腰形通孔4-1,双头拉杆7贯穿竖向腰形通孔4-1并且其后端与铝肩3的前端固接、前端套接有定位垫圈6并通过螺母8轴向限位,压簧5套装于双头拉杆7的外伸于承力座4的前侧部上,压簧8前、后两端分别由定位垫圈6、承力座4前端面抵靠限位。铝肩3的前端面设有螺纹孔3-1,双头拉杆7的后端旋拧在螺纹孔3-1内。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2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双头拉杆7的外伸于承力座4的前侧部上套装有缓冲胶管11,压簧5套于缓冲胶管11的外周上,缓冲胶管11的前端部由定位垫圈6限位。如此设计,当压簧5和缓冲胶管11被压缩时,缓冲胶管11发生形变,其外侧壁可顶靠在压簧5的内壁上,可起到辅助缓冲作用;同时,因为压簧5的长度较短,很容易发生疲劳,弹力失效,缓冲胶管11的设置可充当压簧5的保持架,延缓压簧5的疲劳失效。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后减震器还包括胶套10,胶套10外周与竖向腰形通孔4-1的内周壁嵌合且胶套10两端均外露于承力座4,胶套10的前端面与缓冲胶管11的后端面抵靠、后端面与铝肩3的前端面抵靠,胶套10的内孔为竖向的腰形孔,双头拉杆7贯穿胶套10的内孔。如此设计,可防止承力座4与双头拉杆7之间、承力座4与铝肩3之间发生磨损。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胶套10外露于承力座4前端的部分的外周设有环状凸缘10-1,环状凸缘10-1的前端面与压簧5的后端抵靠、后端面与承力座4的前端面限位配合。如此设计,可防止压簧5与承力座4之间发生磨损。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基座2的两侧臂上分别设有一个装配孔2-1,两个装配孔2-1正对设置,两个装配孔2-1内分别安装有T形减磨套13,T形减磨套13的T形翼缘顶面与承力座4接触,承力座紧固螺栓12穿过T形减磨套13的内孔与承力座4螺纹连接。如此设计,可防止基座2与承力座4之间的磨损。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2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之间设置有轴三15,轴三15与轴二14同轴且轴三15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上,轴三15上设有一个轴向通孔和一个与轴向通孔连通的径向通孔,铝肩3的后端穿过径向通孔,轴二14穿过轴向通孔和铝肩3将铝肩3与后平叉1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如此设计,可防止铝肩3在转动过程中在轴二方向发生串动。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其包括后减震器和后平叉,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前端的两侧支臂分别与车架固接、后端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轴一转动连接,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分别与后轮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包括承力座、铝肩、双头拉杆和压簧,铝肩的后端通过轴二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所述轴一与轴二平行,承力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垂直固接,所述承力座内设有竖向腰形通孔,所述双头拉杆贯穿所述竖向腰形通孔并且其后端与铝肩的前端固接、前端套接有定位垫圈并通过螺母轴向限位,所述压簧套装于所述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所述承力座的前侧部上,压簧前、后两端分别由所述定位垫圈、承力座前端面抵靠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其包括后减震器和后平叉,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前端的两侧支臂分别与车架固接、后端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前端分别通过轴一转动连接,后平叉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分别与后轮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包括承力座、铝肩、双头拉杆和压簧,铝肩的后端通过轴二与后平叉的两侧支臂分别转动连接,所述轴一与轴二平行,承力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的两侧支臂的后端垂直固接,所述承力座内设有竖向腰形通孔,所述双头拉杆贯穿所述竖向腰形通孔并且其后端与铝肩的前端固接、前端套接有定位垫圈并通过螺母轴向限位,所述压簧套装于所述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所述承力座的前侧部上,压簧前、后两端分别由所述定位垫圈、承力座前端面抵靠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拉杆的外伸于所述承力座的前侧部上套装有缓冲胶管,所述压簧套于所述缓冲胶管的外周上,所述缓冲胶管的前端部由所述定位垫圈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复合式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还包括胶套,所述胶套外周与所述竖向腰形通孔的内周壁嵌合且胶套两端均外露于承力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伟益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申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