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7246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0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包括:一连接座,一头部连接件,头部连接件具有平板部,平板部中开始有卡持孔,平板部向下延伸一卡边,卡边包括一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一凹陷部,位于前部的平板部和卡边之间设置过线槽,过线槽可以让头部的线材穿过;一机器人主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下部;一机器人外壳,其上部设置有转动脖孔,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上端位于转动脖孔中,转动脖孔中设置有转动抵持部,当机器人的头带动所述头部连接件转动时,转动抵持部分别用以抵持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防止头部连接件转动过度,过线槽的设计,可以防止线材损坏,在满足转动角度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机器人性能的良好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一种机器人,机器人的头部和脖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要么是相对开放的连接机构,使得外观很难看,要么将头部下盖装配到机器人身体上之后,再在将头部上盖合体,使得装配困难。甚至还有头部不可以旋转的设计,即使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头部可以旋转的机器人,可这种机器人也只可以让少量线材从头部连接到身体,并且做头部旋转的时候由于过线孔相对尺寸太小线材,机器人的头部转动的角度很小,如果硬性转动机器人的头,很容易破坏使得机器人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具有转动灵活,过线方便的特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包括:一连接座,其具有一主体部,主体部中向上设置有二卡持部,主体部的边缘向上延伸一边缘部,边缘部的一边向外凸设一突出部;一头部连接件,用以连接机器人的头,所述头部连接件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中开始有卡持孔,所述卡持部卡扣于所述卡持孔,所述平板部向下延伸一卡边,所述卡边包括一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装设有突出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分别位于凹陷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和所述凹陷部分别通过一让位弧连接,位于前部的平板部和所述卡边之间设置一过线槽;一机器人主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下部,且所述连接座固定于所述机器人主体;一机器人外壳,包覆所述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外壳的上部设置有转动脖孔,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上端位于转动脖孔中,所述转动脖孔中设置有转动抵持部,当机器人的头带动所述头部连接件转动时,所述转动抵持部分别用以抵持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防止头部连接件转动过度。进一步地,头部连接件和连接机器人的头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进一步地,连接座和头部连接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头部连接件在水平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72度。本技术机器人头部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交替抵持于所述转动抵持部上,防止头部转动过度,同时转动的过程中,由于过线槽的设计,可以防止线材损坏,在满足转动角度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机器人性能的良好运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头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主体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头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包括:一连接座1,其具有一主体部11,主体部11中向上设置有二卡持部12,主体部11的边缘向上延伸一边缘部13,边缘部13的一边向外凸设一突出部14;一头部连接件2,用以连接机器人的头,所述头部连接件2具有一平板部21,所述平板部21中开始有卡持孔22,所述卡持部12卡扣于所述卡持孔22,所述平板部21向下延伸一卡边23,所述卡边23包括一第一抵持部231、一第二抵持部232、一凹陷部233,所述凹陷部233中装设有突出部14,所述第一抵持部231、一第二抵持部232分别位于凹陷部233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持部231、第二抵持部232和所述凹陷部233分别通过一让位弧24连接,位于前部的平板部21和所述卡边23之间设置一过线槽25,所述过线槽25可以让头部的线材穿过,并和机器人主体连接,连接座1的边缘部13的外围和所述卡边23之间的空隙,可以让线材穿过,这种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更多的线材,同时也可以确保转动的过程中线材损坏。一机器人主体3,设置于所述连接座1下部,且所述连接座1固定于所述机器人主体3;一机器人外壳4,包覆所述机器人主体3,所述机器人外壳4的上部设置有转动脖孔41,所述机器人主体3的上端位于转动脖孔41中,所述转动脖孔41中设置有转动抵持部42,当机器人的头带动所述头部连接件2转动时,所述转动抵持部42分别用以抵持第一抵持部231、第二抵持部232,防止头部连接件2转动过度。头部连接件2和连接机器人的头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座1和头部连接件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便于更加稳固的固定。所述头部连接件2在水平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72度,具体地,头部可以在水平方向向左转动的最大角度为72度,也可以在水平方向向右转动的最大角度为72度。使用时,将连接座1用螺钉固定在机器人主体3上,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2卡扣在连接座1上,并用螺钉固定,头部的线材穿过所述过线槽25,转动时,头部可以在水平方向向左转动的最大角度为72度,也可以在水平方向向右转动的最大角度为72度,所述第一抵持部231、第二抵持部232交替抵持于所述转动抵持部42上,防止头部转动过度,同时转动的过程中,由于过线槽25的设计,可以防止线材损坏,在满足转动角度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机器人性能的良好运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座,其具有一主体部,主体部中向上设置有二卡持部,主体部的边缘向上延伸一边缘部,边缘部的一边向外凸设一突出部;一头部连接件,用以连接机器人的头,所述头部连接件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中开始有卡持孔,所述卡持部卡扣于所述卡持孔,所述平板部向下延伸一卡边,所述卡边包括一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装设有突出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分别位于凹陷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和所述凹陷部分别通过一让位弧连接,位于前部的平板部和所述卡边之间设置一过线槽;一机器人主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下部,且所述连接座固定于所述机器人主体;一机器人外壳,包覆所述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外壳的上部设置有转动脖孔,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上端位于转动脖孔中,所述转动脖孔中设置有转动抵持部,当机器人的头带动所述头部连接件转动时,所述转动抵持部分别用以抵持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防止头部连接件转动过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可转动多走线脖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座,其具有一主体部,主体部中向上设置有二卡持部,主体部的边缘向上延伸一边缘部,边缘部的一边向外凸设一突出部;一头部连接件,用以连接机器人的头,所述头部连接件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中开始有卡持孔,所述卡持部卡扣于所述卡持孔,所述平板部向下延伸一卡边,所述卡边包括一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装设有突出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一第二抵持部分别位于凹陷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持部、第二抵持部和所述凹陷部分别通过一让位弧连接,位于前部的平板部和所述卡边之间设置一过线槽;一机器人主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下部,且所述连接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坚李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城市漫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