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转换装置,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包括外壳体、转轴、风道盖板、旋转杆,外壳体开设有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的第一排风口和能够与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的第二排风口;转轴安装于外壳体内且一端穿出外壳体,转轴的轴向方向均与第一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和第二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平行,且转轴能够绕其轴线转动;风道盖板固定于转轴上且能够封盖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旋转杆固定于转轴穿出外壳体的穿出端,驱动旋转杆带动转轴转动能够切换风道盖板封盖于第一排风口处或者封盖于第二排风口处。该通风转换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在机械间狭小空间内,通风风道的转换装置较笨重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通风转换装置的轨道机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机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转换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通风转换装置的轨道机车。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电力机车机械间制动压缩机散热通风通常都是采用独立风道的方式,压缩机散热量较大,达到3.6kW。夏季时,由于机械间温度较高,这些热量需要排出车外,以控制车内温度;冬季时,车内温度较低,需要补充热量,提升温度,而回收压缩机散出的热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压缩机排出的热量通过两条通道排出:一是直接通过压缩机风道向下排到底架以下;二是将向下排风风道堵住,打开朝机械间内部的通道,排向机械间内部,从而实现热量的回收。现有机车压缩机散热转换结构大多采用盖板,并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根据需要人工改变通风路径。这些装置粗笨,不易转换通风路径,操作极为不便,拆卸不方便,且维护困难。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在机械间狭小空间内,通风风道的转换装置较笨重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风转换装置,该通风转换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在机械间狭小空间内,通风风道的转换装置较笨重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通风转换装置的轨道机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风转换装置,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其进风口与所述轨道机车压缩机的出风口连通,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开设有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的第一排风口和能够与所述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的第二排风口;转轴,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且一端穿出所述外壳体,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转轴能够绕其轴线转动;风道盖板,所述风道盖板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能够封盖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旋转杆,所述旋转杆固定于所述转轴穿出所述外壳体的穿出端,驱动所述旋转杆带动所述转轴转动能够切换所述风道盖板封盖于所述第一排风口处或者封盖于所述第二排风口处。优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壁的风道密封圈,所述风道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的外周部。优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外壁的至少两组固定夹,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夹相配合的卡爪,其中一组与所述第一排风口相对应,一组与所述第二排风口相对应,所述卡爪卡于所述固定夹能够使所述风道盖板紧贴所述风道密封圈。优选地,所述固定夹上有可调整所述风道盖板压缩所述风道密封圈压缩量的腰形槽。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风口处的压缩量和所述第二排风口处的压缩量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一排风口的所在平面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排风口的所在平面沿水平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处设置有栅格。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安装有至少两个支撑座,所述转轴通过所述支撑座支撑,所述转轴上位于所述风道盖板的端部设置有用于轴向定位固定所述风道盖板的并紧螺母,所述转轴和所述风道盖板的侧壁开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中设置有用于径向定位固定所述风道盖板的限位销。优选地,所述压缩机的出风口通过风道法兰与所述通风转换装置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通风转换装置通过安装法兰固定于所述轨道机车的车底地板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机车,包括车体、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压缩机和通风转换装置,所述通风转换装置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通风转换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通风转换装置,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其进风口与轨道机车压缩机的出风口连通。通风转换装置包括外壳体、转轴、风道盖板、旋转杆,外壳体开设有第一排风口处或者封盖于第二排风口,第一排风口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第二排风口能够与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转轴安装于外壳体内,通常安装于外壳体的底面。转轴的一端穿出外壳体,形成穿出部,需要说明的是,转轴的另一端可以穿出外壳体,也可以不穿出外壳体。转轴的轴向方向均与第一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和第二排风口的所在平面平行,且转轴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也就是说转轴可以转动。风道盖板固定于转轴上,转轴可以转动,即风道盖板能够跟随转轴转动。风道盖板能够封盖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当封盖时,此排风口堵住,另一排风口接通。旋转杆固定于转轴穿出外壳体的穿出端,也就是在外壳体的外部,不在空间狭小的外壳体内部。驱动旋转杆带动转轴转动能够切换风道盖板封盖于第一排风口处或者封盖于第二排风口处,转动旋转杆即可带动风道盖板一起转动,当风道盖板处于第二排风口时,机械间风道接通,车底风道堵住;相反的,当风道盖板转过至时第一排风口,车底风道接通,机械间风道堵住。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通风转换装置,通过在外壳体外部驱动风道盖板转动实现切换排风口,结构简单,在机械间狭小空间内,能便捷、可靠实现通风风道的转换,一次操作到位,操作简便,无需拆装过多紧固件,维护方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机车,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的压缩机和通风转换装置,该通风转换装置具体为上述任一种通风转换装置。由于上述的通风转换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通风转换装置的轨道机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通风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通风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视图。附图中标记如下:1-第一排风口、2-进风口、3-外壳体、4-固定夹、5-旋转杆、6-安装法兰、7-并紧螺母、8-限位销、9-转轴、10-螺母、11-支撑座、12-第二排风口、13-风道盖板、14-通孔。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通风转换装置,该通风转换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在机械间狭小空间内,通风风道的转换装置较笨重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通风转换装置的轨道机车。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通风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通风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视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通风转换装置,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其进风口2与轨道机车压缩机的出风口连通。通风转换装置包括外壳体3、转轴9、风道盖板13、旋转杆5,外壳体3开设有第一排风口1处或者封盖于第二排风口12,第一排风口1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第二排风口12能够与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转轴9安装于外壳体3内,通常安装于外壳体3的底面。转轴9的一端穿出外壳体3,形成穿出部,需要说明的是,转轴9的另一端可以穿出外壳体3,也可以不穿出外壳体3。转轴9的轴向方向均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其进风口(2)与所述轨道机车压缩机的出风口连通,包括:外壳体(3),所述外壳体(3)开设有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的第一排风口(1)和能够与所述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的第二排风口(12);转轴(9),所述转轴(9)安装于所述外壳体(3)内且一端穿出所述外壳体(3),所述转轴(9)的轴向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排风口(1)的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排风口(12)的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转轴(9)能够绕其轴线转动;风道盖板(13),所述风道盖板(13)固定于所述转轴(9)上且能够封盖所述第一排风口(1)和所述第二排风口(12);旋转杆(5),所述旋转杆(5)固定于所述转轴(9)穿出所述外壳体(3)的穿出端,驱动所述旋转杆(5)带动所述转轴(9)转动能够切换所述风道盖板(13)封盖于所述第一排风口(1)处或者封盖于所述第二排风口(12)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于轨道机车内,其进风口(2)与所述轨道机车压缩机的出风口连通,包括:外壳体(3),所述外壳体(3)开设有能够与机械间风道连通的第一排风口(1)和能够与所述轨道机车的车底风道连通的第二排风口(12);转轴(9),所述转轴(9)安装于所述外壳体(3)内且一端穿出所述外壳体(3),所述转轴(9)的轴向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排风口(1)的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排风口(12)的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转轴(9)能够绕其轴线转动;风道盖板(13),所述风道盖板(13)固定于所述转轴(9)上且能够封盖所述第一排风口(1)和所述第二排风口(12);旋转杆(5),所述旋转杆(5)固定于所述转轴(9)穿出所述外壳体(3)的穿出端,驱动所述旋转杆(5)带动所述转轴(9)转动能够切换所述风道盖板(13)封盖于所述第一排风口(1)处或者封盖于所述第二排风口(12)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体(3)内壁的风道密封圈,所述风道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口(1)和所述第二排风口(12)的外周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体(3)外壁的至少两组固定夹(4),所述旋转杆(5)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夹(4)相配合的卡爪,其中一组与所述第一排风口(1)相对应,一组与所述第二排风口(12)相对应,所述卡爪卡于所述固定夹(4)能够使所述风道盖板(13)紧贴所述风道密封圈。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茂华,李仕林,李时民,廖章庆,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