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纵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72925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顶纵梁装置,包括: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沿车辆的车顶板延伸;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形成为实心形式并且支承主体构件;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主体构件和支承构件固定至车顶板;以及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被设置在支承构件与车顶板之间,其中,支承构件包括通孔,固定构件设置有凸缘部分,在凸缘部分的顶表面中形成有顶侧螺纹部分,在凸缘部分的底表面中形成有底侧螺纹部分,顶侧螺纹部分紧固至主体构件,底侧螺纹部分插入通孔中,并且底侧螺纹部分紧固至车顶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车顶纵梁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如JP2007-55359A(参考文件1)中所描述的,已知一种附接至车辆的车顶的顶表面的车顶纵梁装置。在参考文件1的车顶纵梁装置中,主体构件经由支承构件(支承腿)固定至车辆的车顶的顶表面。在参考文件1中,用于将支承构件固定至主体构件的固定构件(螺栓)和用于将支承构件固定至车顶的固定构件(螺栓)为分开的部件。相比之下,如图9和图10所示,存在已知的固定构件F,其中,两个螺栓整体形成。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在车辆的车顶RF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图10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分D。主体构件RR固定成覆盖凹槽部分D。主体构件RR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形形状。如图10所示,在主体构件RR的底侧的壁部中形成有沿车辆高度方向穿过壁部的通孔HR。所谓的盲孔螺母BN配合至通孔HR中。也就是说,当用于盲孔螺母BN的工具从主体构件RR的下方插入通孔HR中并且该工具的尖端部分螺纹配合至盲孔螺母BN的螺母部分中时,盲孔螺母BN的中间部分屈曲变形以向外突出并且被固定至主体构件RR。因此,盲孔螺母BN以与普通螺母相同的方式来发挥作用。支承构件LG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支承构件LG包括通孔HL,通孔HL沿车辆高度方向穿过支承构件LG。环形密封构件SL附连至支承构件LG的底表面的外周部分。固定构件F形成为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柱状形状,并且在固定构件F的外周表面中形成有螺纹凹槽。在固定构件F的底端表面上形成有配合部分(例如,六边形孔,六边形扳钳适于插入该六边形孔中),该配合部分配合至用于使固定构件F旋转的工具。在固定构件F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中形成有止挡部分ST。止挡部分ST形成为盘形形状。止挡部分ST的外径略微大于形成有螺纹凹槽的部分的外径(即,螺纹部分的外径)。固定构件F的顶端部分从支承构件LG的下方插入通孔HL,并且固定构件F的顶端部分突出到支承构件LG的顶表面的上方。固定构件F的顶端部分紧固至盲孔螺母BN。在此状态下,止挡部分ST的顶表面抵接支承构件LG的底表面。也就是说,支承构件LG介于主体构件RR与止挡部分ST之间。以此方式,支承构件LG被固定至主体构件RR。在车顶板中形成有通孔HF,通孔HF沿车辆高度方向穿过车顶板,该车顶板形成车辆的车顶RF。固定构件F的底端部分插入通孔HF中,并且螺母NT从车顶板的下方紧固至固定构件F的底端部分。以此方式,车顶纵梁装置被固定至车辆的车顶RF。如图11所示,已知存在一种车顶纵梁装置,在该车顶纵梁装置中,用专用的螺母NX代替盲孔螺母BN来将支承构件LG固定至主体构件RR。该螺母NX被设置成以平行于主体构件RR的纵向方向的方式延伸。螺母NX的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为梯形。在螺母NX的沿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分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穿过螺母NX的通孔HN,并且在通孔HN的内周表面中形成有螺纹凹槽。在螺母NX的底表面中形成有环形的内凹部分。该内凹部分形成为围绕通孔HN的底部部分。密封构件SO(O环)配合至内凹部分中(参见图12)。螺母NX插入主体构件RR中,在主体构件RR的内侧形成有用于限制螺母NX的上下运动及旋转的凹槽部分G。螺母NX从主体构件RR的一端插入主体构件RR内侧的凹槽部分G中。在如图9和图10所示的有关技术的车顶纵梁装置中,盲孔螺母BN的螺纹部分以及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涂覆有用于防止螺纹松动的粘合剂。因此,防止进入主体构件RR的雨水或凝结的水沿着盲孔螺母BN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之间的配合部分进入车顶。然而,在盲孔螺母BN的外周部分与主体构件RR之间(也就是通孔HR与盲孔螺母BN之间的邻接部分)未设置用于防止水进入的装置。在盲孔螺母BN的凸缘部分与支承构件LG之间也未设置有用于防止水进入的装置。因此,进入主体构件RR的雨水或凝结的水穿过通孔HR与盲孔螺母BN之间的邻接部分的间隙以及盲孔螺母BN与支承构件LG之间的间隙进入通孔HL。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水流过固定构件F的表面以及通孔HL以进入车顶RF。密封构件SL具有阻止附着至车顶板的表面或支承构件LG的表面的水进入支承构件LG与车顶板之间的间隙并且防止水沿着通孔HF流入车顶板RF(车辆内部的内侧)的功能。然而,密封构件SL不具有阻止进入通孔HL的水沿着固定构件F的表面和通孔HL流入车顶RF的功能。即使在如图11所示的有关技术的车顶纵梁装置中,螺母NX的螺纹部分和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涂覆有用于防止螺纹松动的粘合剂。因此,防止进入主体构件RR的雨水或凝结的水沿着螺母NX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之间的配合部分进入车顶。由于在螺母NX的底部表面上设置有密封构件SO,因此能够防止水从螺母NX与主体构件RR之间的邻接部分的间隙进入通孔HR。因此,阻止进入主体构件RR的雨水或凝结的水进入车顶RF。然而,由于需要将密封构件SO配合至螺母NX中,因此零件成本和制造成本较高。在将螺母NX插入主体构件RR中的过程中,密封构件SO与主体构件RR之间的摩擦较大,使得该工作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在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现有的车顶纵梁装置中,在盲孔螺母BN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涂敷防止螺纹松动的粘合剂。因此,能够防止由进入车顶纵梁主体RR的雨水或者凝结的水在盲孔螺母BN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的配合部分流动而进入车顶内。然而,在盲孔螺母BN的外周部分与车顶纵梁主体RR之间(也就是说,通孔HR与盲孔螺母BN的抵接部分)未设置防止水进入的机构。另外,在盲孔螺母BN的凸缘部与支承构件LG之间也未设置防止水进入的机构。因此,由进入车顶纵梁主体RR的雨水或者凝结的水通过在通孔HR与盲孔螺母BN的邻接部分的间隙以及在盲孔螺母BN与支承构件LG之间的间隙,进入通孔HL内。并且,如图13的虚线所示,该水流过固定构件F以及通孔HL的表面,进入车顶RF内。此外,密封构件SL具备抑制附着到车顶板的表面或支承构件LG的表面的水(例如雨水)进入支承构件LG与车顶板的间隙并通过通孔HF而流入车顶RF内(车室内侧)的功能。然而,密封构件SL不具备抑制进入通孔HF内的水流过固定构件F与通孔HF的表面而进入车顶RF内的功能。另外,在图11所示的现有的车顶纵梁装置中,在螺母NX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也涂敷防止螺纹松动的粘合剂。因此,能够防止由进入车顶纵梁主体RR的雨水或者结露形成的水流过螺母NX的螺纹部分与固定构件F的螺纹部分的配合部分而进入车顶内。另外,在螺母NX的下表面设置有密封构件SO,所以能够防止水从螺母NX与车顶纵梁主体RR的邻接部分的间隙进入通孔HR。因此,能够抑制由进入车顶纵梁主体RR的雨水或者凝结的水进入车顶RF内。然而,需要在螺母NX嵌入密封构件SO,所以部件成本以及制造成本较高。另外,在将螺母NX插入车顶纵梁主体RR的工序中,密封构件SO与车顶纵梁主体RR的摩擦较大,难以作业。本技术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水进入车顶内(车室内侧)的廉价的车顶纵梁装置。此外,在下述本技术的各构成要件的记载中,本技术的各构成要件不应限定解释为由实施方式的符号表示的对应部位的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车顶纵梁装置的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顶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纵梁装置包括:主体构件,所述主体构件沿车辆的车顶板延伸;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形成为实心形式并且通过介于所述主体构件与所述车顶板之间来支承所述主体构件;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将所述主体构件和所述支承构件固定至所述车顶板;以及第一密封构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车顶板之间并且附连至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车顶板,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穿过所述支承构件的通孔,其中,所述固定构件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凸缘部分,其中,所述凸缘部分的顶表面中形成有顶侧螺纹部分,所述顶侧螺纹部分紧固至所述主体构件,其中,所述凸缘部分的底表面中形成有底侧螺纹部分,所述底侧螺纹部分紧固至所述车顶板,以及其中,所述底侧螺纹部分从所述支承构件的上方插入所述支承构件的所述通孔中,且在所述凸缘部分介于所述主体构件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底侧螺纹部分紧固至所述车顶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14 JP 2015-1405121.一种车顶纵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纵梁装置包括:主体构件,所述主体构件沿车辆的车顶板延伸;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形成为实心形式并且通过介于所述主体构件与所述车顶板之间来支承所述主体构件;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将所述主体构件和所述支承构件固定至所述车顶板;以及第一密封构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车顶板之间并且附连至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车顶板,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穿过所述支承构件的通孔,其中,所述固定构件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凸缘部分,其中,所述凸缘部分的顶表面中形成有顶侧螺纹部分,所述顶侧螺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泰宏杉山一巳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