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延模及拉延件的拉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241658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1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延模,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所述凹模与所述凸模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所述凹模的一侧和所述压边圈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以使拉延时该侧物料保持静止。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时,通过止动拉延结构的设置,使得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一侧的物料在拉延时保持静止不流动,未设置止动拉延结构的另一侧,物料流动以满足中部拉延成型的板料供给。因而既满足了拉延的物料供给,同时避免了对应止动拉延结构一侧物料出现波浪及表面扭曲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拉延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以满足质量要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拉延件的拉延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模具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拉延模,还涉及一种拉延件的拉延方法。
技术介绍
拉延,是利用拉延模使平面板料变为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又称拉伸。拉延可以制成简形、阶梯形、球形及其他复杂形状的薄壁零件。拉延模一般主要包括凹模、凸模及压边圈。通常情况下,板料是沿四周在压料面上的拉延筋流动进料。然而对于中部较深的拉延件,在拉延过程中,需要板料供给才能不产生裂纹等缺陷。然而板料流动的越多,表面产生波浪和拉延痕就越大。如车辆右前踏板内加强板制件存在面不平问题,点焊过程中,该件与搭接件形成间隙,严重影响焊装点焊质量。车辆后围下板也易出现翻边整形扭曲不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拉延模成型产品易产生表面扭曲不平、型面尺寸差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延模,该拉延模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成型产品易产生表面扭曲不平、型面尺寸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延件的拉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延模,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所述凹模与所述凸模上分别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所述凹模的一侧和所述压边圈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以使拉延时该侧物料保持静止。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止动拉延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凹模上的止动拉延筋和设置于所述压边圈上与所述止动拉延筋对应的止动拉延槽。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凹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拉延时物料流速的流速控制拉延筋,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环绕所述凹模的成型区设置有一圈,所述止动拉延筋设置于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的外侧。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止动拉延筋沿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设置半圈。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止动拉延筋与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均为圆筋。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待成型拉延件为车辆后围下板,所述止动拉延结构设置于所述后围下板的底端。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止动拉延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凹模上的方筋和设置于所述压边圈上与所述方筋配合的凹槽。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所述待成型拉延件为车辆右前踏板内加强板,所述止动拉延结构设置于对应所述车辆右前踏板内加强板顶部的一侧。优选地,上述拉延模中,包括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所述止动拉延结构和至少一个向下凸起的所述止动拉延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其中,凹模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凸模上也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进而凹模与凸模合模成型出拉延件形状;凹模的一侧和压边圈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也就是止动拉延结构设置于凹模和压边圈的同侧,以在拉延时阻止该侧物料的流动,使该侧物料在拉延时保持静止。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时,通过止动拉延结构的设置,使得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一侧的物料在拉延时保持静止不流动,未设置止动拉延结构的另一侧,物料流动以满足中部拉延成型的板料供给。对于中部较深的拉延件而言,板料在压料面流动产生冷作硬化,修边后应力释放形成波浪,同时拉延时板料在拉延筋上流动亦产生冷作硬化,后续翻边形成表面扭曲不平。因而,通过在拉延模的单侧设置止动拉延结构,增大了板料流动的阻力,使得拉延时单侧板料不流动,既满足了拉延的物料供给,同时避免了该侧出现波浪及表面扭曲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拉延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以满足质量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延件的拉延方法,包括:凹模与压边圈接触并压紧待成型拉延件;凹模与凸模合模拉延过程中,控制所述凹模一侧的物料静止、另一侧的物料流动以供给中部拉延深度所需物料。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件的拉延方法,拉延时单侧板料不流动,另一侧板料流动,既满足了拉延的物料供给,同时避免了板料不流动侧出现波浪及表面扭曲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拉延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以满足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凸模及压边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凹模1,凸模2,压边圈3,凸模座4,止动拉延筋11,流速控制拉延筋12。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拉延模,以避免拉延件出现波浪面及表面扭曲,提高拉延件质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凸模及压边圈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包括凹模1、凸模2和压边圈3。其中,凹模1,一般为上模,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凸模2,一般为下模,其上也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进而凹模1与凸模2合模成型出拉延件形状。成型区的具体结构形状需根据待成型拉延件的结构形状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凹模1的一侧和压边圈3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也就是止动拉延结构设置于凹模1和压边圈3的同侧,如设置于凹模1和压边圈3的左侧,或二者的右侧等,具体止动拉延结构应对应于待成型拉延件易出现表面问题的一侧设置,以在拉延时阻止该侧物料的流动,也就是使该侧物料在拉延时保持静止。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拉延模时,通过止动拉延结构的设置,使得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一侧的物料在拉延时保持静止不流动,未设置止动拉延结构的另一侧,物料流动以满足中部拉延成型的板料供给。对于中部较深的拉延件而言,板料在压料面流动产生冷作硬化,修边后应力释放形成波浪,同时拉延时板料在拉延筋上流动亦产生冷作硬化,后续翻边形成表面扭曲不平。因而,通过在拉延模的单侧设置止动拉延结构,使得拉延时单侧板料不流动,既满足了拉延的物料供给,同时避免了该侧出现波浪及表面扭曲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拉延件的质量,以满足质量要求。具体的,止动拉延结构可以包括设置于凹模1一侧的止动拉延筋11和设置于压边圈3上与止动拉延筋11对应的止动拉延槽。也就是在凹模1和压边圈3的同侧,凹模1上设置止动拉延筋11,压边圈3上设置止动拉延槽,一般的,凹模1与凸模2合模时,止动拉延筋11位于置于止动拉延槽内,进而增大止动拉延筋11与止动拉延槽之间的板料的流动阻力,防止该侧板料流动。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压边圈3上设置止动拉延筋11,而相应的在凹模1上设置止动拉延槽,通过二者配合阻止板料流动。根据需要,止动拉延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只需使其能够阻止该侧板料流动即可。进一步地,止动拉延筋11可以为沿凹模1的成型区边缘设置的半圈结构,相应的在压边圈3上对应设置半圈止动拉延槽。对于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3/201610791018.html" title="一种拉延模及拉延件的拉延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拉延模及拉延件的拉延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延模,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所述凹模与所述凸模上分别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的一侧和所述压边圈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以使拉延时该侧物料保持静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模,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所述凹模与所述凸模上分别具有与待成型拉延件形状对应的成型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的一侧和所述压边圈的一侧对应设置有止动拉延结构以使拉延时该侧物料保持静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拉延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凹模上的止动拉延筋和设置于所述压边圈上与所述止动拉延筋对应的止动拉延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拉延时物料流速的流速控制拉延筋,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环绕所述凹模的成型区设置有一圈,所述止动拉延筋设置于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拉延筋沿所述流速控制拉延筋设置半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拉延筋与所述流速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巨章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