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28519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9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车削夹具。本夹具通过固定柱B和连接车床拉杆,从而通过固定柱B和固定螺钉配合将动力由车床拉杆传递到驱动块上,再经过“H”形连接块A的转换,将车床拉杆的下拉运动变成顶杆A、顶杆B、顶杆C的上顶运动,从而与设置在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及设置在上梁上的定位柱A和多个定位柱B相互配合夹紧待加工转向节。同时为了使车床拉杆的力能均匀的分配到个夹紧点,又使夹紧点设置在转向节的合理位置上,在支撑装置B中设置有导向块C,在导向块C顶面中间设置定位柱C,导向块C的一端连接顶杆B,另一端设置与导柱配合的导向孔D。通过上述夹具不仅保证了转向节上各壁厚要求,又能方便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装夹具领域,特别是涉及车削夹具
技术介绍
商用车,是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是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商用车包含了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由于商用车多是大型车辆,其载人数或载货量一般均较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对车子的安全性能要求更加严苛。转向节作为汽车转向桥中的重要零件之一,其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设计上对转向节摆臂安装孔、转向臂安装孔、以及制动器安装孔都规定了最小壁厚,这样势必给加工工艺造成很大的难度。另外,如图2所示本转向节上的卡簧槽(7f)十分靠近轴承座顶面(7g),这样再按照以往以轴承座顶面(7g)朝下放置的方式来设计夹具的话,在加工卡簧槽时由于刀具长径比过大很容易造成加工发振,甚至无法满足尺寸要求。综上所述如何设计一个使用方便又能保证产品要求的夹具成为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车削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上壳、顶杆C、定位柱A、上梁、支撑装置A、固定块A、连接块A、驱动块、固定柱B、固定螺钉、支撑装置B、导柱、左支柱、右支柱,所述上壳的底面设有盲孔A,所述上壳的顶面上设有三个通孔B,所述顶杆C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相匹配,所述顶杆C顶端为一倾斜平面,所述顶杆C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所述定位柱A的一端设有与转向节上定位凹坑相匹配的球状凸起,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切破所述上梁主体一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所述缺口中最靠近所述上梁主体中心的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转向节轴承座的凹坑A,所述上梁主体上与被所述缺口切破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凸台B,所述凸台B的底面上设有倾斜的平面,所述定位柱A垂直所述平面固定在所述上梁上,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面上所述缺口的左侧设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凸台C,所述凸台C上的倾斜侧面上设有定位柱B,所述上梁主体底面上所述缺口的右侧也设有所述定位柱B,所述支撑装置A包括顶杆A、定位柱B和导向套A,所述顶杆A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所述顶杆A的顶面设有定位柱B,所述固定块A主体为一矩形块状体,在所述固定块A主体的底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两凸块D,在所述两凸块D上均设有通孔D,所述连接块A呈“H”状,所述连接块A的宽度与所述固定块A上两凸块D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H”形连接块A上的上下两缺口的宽度与所述凸台A的厚度相匹配,所述连接块A的侧面设有三个通孔E,所述驱动块的主体呈圆柱状,所述驱动块主体的顶面与其同心设有通孔F,所述驱动块主体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E,所述凸台E的侧面上均设有通孔F,所述固定螺钉为阶梯轴,包括同心设置的三个轴段,第一轴段底面连接第二轴段,所述第二轴段底面连接第三轴段,所述第一轴段顶面中心设有六边形盲孔G,所述支撑装置B包括顶杆B、导向套B、导向块C、定位柱C、导向孔D,所述顶杆B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相匹配,所述顶杆B主体的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沿所述导向套B轴线设有通孔E,所述驱动块设置在所述上壳上的盲孔A内,所述驱动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呈圆柱状的固定柱B的顶面重合,所述固定柱B的下端与车床上的拉杆相连,所述固定螺钉上的第二轴段插入所述驱动块上的通孔F内,所述第三轴段自上端插入所述固定柱B内并与其固连,所述驱动块上的三个凸台E分别插入所述“H”形连接块A上的一个缺口内并与其铰接,所述“H”形连接块A插入所述固定块A上两凸块D间的空隙内,并与所述固定块A铰接,所述固定块A供三个,均固定在所述上壳上的盲孔A内,且所述固定块A的顶面与所述盲孔A的底面重合,所述顶杆A、顶杆B、顶杆C上的凸台A均插入一对应的“H”形连接块A上未插入所述驱动块上凸台E的缺口中并与其铰接,导向套A固定在所述上壳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同心,沿所述导向套A轴线设有通孔C,所述顶杆A插设于所述通孔C内,且可上下滑动,导向套B固定在所述上壳的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同心,所述顶杆B主体穿过所述通孔B及导向套B上的通孔E,所述顶杆B顶面与一呈长方形的导向块的底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导向块的另一端设有贯穿所述导向块上下表面的导向孔D,所述导向块的顶面中间设有定位柱C,所述定位柱C顶面为一倾斜平面,所述导柱呈圆柱状固定在所述上壳顶面上,所述导向块上的导向孔D套设于所述导柱上,所述顶杆C插设于所述通孔B内,所述左支柱及右支柱均固定于所述上壳的顶面上,所述左、右支柱的顶面均与所述上梁的底面重合且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块的顶面中心设有凹陷B,所述凹陷B的底面为一球面,所述通孔F设置在所述凹陷B的底面上,所述固定螺钉的第一轴段的底面也为球面,当车床拉杆顶起时,所述固定螺钉的第一轴段的底面与所述凹陷B的底面间留有间隙。这样可以在毛坯误差较大时夹具能自动调节,从而保证各支点上均接触紧密。作为优选,所述缺口的左右两侧面上靠近所述凹坑A处分别设有定位柱B,所述上壳顶面上设有三个成“品”字形排列的预定位座,所述预定位座的一侧面上设有定位柱C,所述定位柱C垂直其所在的平面,位于“品”字形下部的两个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同轴设置,且该二个定位柱C的轴线垂直位于“品”字形上部的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的轴线。这样使得待加工转向节在夹具上的预定位更正确。作为优选,所述预定位座呈“凸”字形,在所述“凸”字形预定位座的两二肩部平面上均设有腰形盲孔,所述腰形盲孔的底面上同心设置有腰形通孔J。这样可以方便的调整定位座的位置。作为优选,所述夹具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一水平截面为圆形的块状体,所述底板底面上同心设置有圆台状盲孔K,所述上壳底面上同心设有盲孔L,所述盲孔A设置在所述盲孔L的底面上,所述底板嵌入所述盲孔L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这样通过所述盲孔K与车床上部件配合从而实现夹具在车床上快速定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夹具通过固定柱B和连接车床拉杆,从而通过固定柱B和固定螺钉配合将动力由车床拉杆传递到驱动块上,再经过“H”形连接块A的转换,将车床拉杆的下拉运动变成顶杆A、顶杆B、顶杆C的上顶运动,从而与设置在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及设置在上梁上的定位柱A和多个定位柱B相互配合夹紧待加工转向节。同时为了使车床拉杆的力能均匀的分配到个夹紧点,又使夹紧点设置在转向节的合理位置上,在支撑装置B中设置有导向块C,在导向块C顶面中间设置定位柱C,导向块C的一端连接顶杆B,另一端设置与导柱配合的导向孔D。通过上述夹具不仅保证了转向节上各壁厚要求,又能方便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的左视全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隐藏底板的仰视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壳带预定位座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壳带预定位座的A-A剖切视图。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梁的立体图一。图7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梁的立体图二。图8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顶杆A主视图。图9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削夹具

【技术保护点】
车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示夹具包括上壳(2)、顶杆C(3)、定位柱A(5)、上梁(6)、支撑装置A、固定块A(11)、连接块A(12)、驱动块(13)、固定柱B(14)、固定螺钉(15)、支撑装置B(17)、导柱(18)、左支柱(19)、右支柱(20),所述上壳(2)的底面设有盲孔A(2a),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设有三个通孔B(2b),所述顶杆C(3)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C(3)顶端为一倾斜平面,所述顶杆C(3)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定位柱A(5)的一端设有与转向节(7)上定位凹坑(7a)相匹配的球状凸起,所述上梁(6)主体(6a)顶面上设有缺口(6f),所述缺口(6f)切破所述上梁主体(6a)一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所述缺口(6f)中最靠近所述上梁主体(6a)中心的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转向节(7)轴承座的凹坑A(6g),所述上梁主体(6a)上与被所述缺口(6f)切破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凸台B(6b),所述凸台B(6b)的底面上设有倾斜的平面(6b1),所述定位柱A(5)垂直所述平面(6b1)固定在所述上梁(6)上,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左侧设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凸台C(6e),所述凸台C(6e)上的倾斜侧面(6e1)上设有定位柱B(6c),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右侧也设有所述定位柱B(6c),所述支撑装置A包括顶杆A(8)、定位柱B(6c)和导向套A(9),所述顶杆A(8)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其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顶杆A(8)的顶面设有定位柱B(6),所述固定块A(11)主体(11a)为一矩形块状体,在所述固定块A主体(11a)的底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两凸块D(11a),在所述两凸块D(11a)上均设有通孔D(11c),所述连接块A(12)呈“H”状,所述连接块A(12)的宽度与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上下两缺口的宽度与所述凸台A(8a)的厚度相匹配,所述连接块A(12)的侧面设有三个通孔E(12a),所述驱动块(13)的主体(13a)呈圆柱状,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顶面与其同心设有通孔F(13b),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E(13c),所述凸台E(13c)的侧面上均设有通孔F(13d),所述固定螺钉(15)为阶梯轴,包括同心设置的三个轴段,第一轴段(15a)底面连接第二轴段(15b),所述第二轴段(15b)底面连接第三轴段(15c),所述第一轴段(15a)顶面中心设有六边形盲孔G(15a2),所述支撑装置B(17)包括顶杆B(17a)、导向套B(16)、导向块C(17b)、定位柱C(17c)、导向孔D(17d),所述顶杆B(17a)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B(17a)主体的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沿所述导向套B(16)轴线设有通孔E,所述驱动块(13)设置在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A(2a)内,所述驱动块(13)的下表面与所述呈圆柱状的固定柱B(14)的顶面重合,所述固定柱B(14)的下端与车床上的拉杆相连,所述固定螺钉(15)上的第二轴段(15b)插入所述驱动块(13)上的通孔F(13b)内,所述第三轴段(15c)自上端插入所述固定柱B(14)内并与其固连,所述驱动块(13)上的三个凸台E(13c)分别插入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一个缺口内并与其铰接,所述“H”形连接块A(12)插入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空隙内,并与所述固定块A(11)铰接,所述固定块A(11)供三个,均固定在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A(2a)内,且所述固定块A(11)的顶面与所述盲孔A(2a)的底面重合,所述顶杆A(8)、顶杆B(17a)、顶杆C(3)上的凸台A(8a)均插入一对应的“H”形连接块A(12)上未插入所述驱动块(13)上凸台E(13c)的缺口中并与其铰接,导向套A(9)固定在所述上壳(2)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2b)同心,沿所述导向套A(9)轴线设有通孔C,所述顶杆A(8)插设于所述通孔C内,且可上下滑动,导向套B(16)固定在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2b)之一同心,所述顶杆B(17a)主体穿过所述通孔B(2b)及导向套B上的通孔E,所述顶杆B(17a)顶面与一呈长方形的导向块(17b)的底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导向块(17b)的另一端设有贯穿所述导向块(17b)上下表面的导向孔D(17d),所述导向块(17b)的顶面中间设有定位柱C(17c),所述定位柱C(17c)顶面为一倾斜平面,所述导柱(18)呈圆柱状固定在所述上壳(2)顶面上,所述导向块(17b)上的...

【技术特征摘要】
1.车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示夹具包括上壳(2)、顶杆C(3)、定位柱A(5)、上梁(6)、支撑装置A、固定块A(11)、连接块A(12)、驱动块(13)、固定柱B(14)、固定螺钉(15)、支撑装置B(17)、导柱(18)、左支柱(19)、右支柱(20),所述上壳(2)的底面设有盲孔A(2a),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设有三个通孔B(2b),所述顶杆C(3)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C(3)顶端为一倾斜平面,所述顶杆C(3)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定位柱A(5)的一端设有与转向节(7)上定位凹坑(7a)相匹配的球状凸起,所述上梁(6)主体(6a)顶面上设有缺口(6f),所述缺口(6f)切破所述上梁主体(6a)一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所述缺口(6f)中最靠近所述上梁主体(6a)中心的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转向节(7)轴承座的凹坑A(6g),所述上梁主体(6a)上与被所述缺口(6f)切破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凸台B(6b),所述凸台B(6b)的底面上设有倾斜的平面(6b1),所述定位柱A(5)垂直所述平面(6b1)固定在所述上梁(6)上,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左侧设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凸台C(6e),所述凸台C(6e)上的倾斜侧面(6e1)上设有定位柱B(6c),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右侧也设有所述定位柱B(6c),所述支撑装置A包括顶杆A(8)、定位柱B(6c)和导向套A(9),所述顶杆A(8)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其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顶杆A(8)的顶面设有定位柱B(6),所述固定块A(11)主体(11a)为一矩形块状体,在所述固定块A主体(11a)的底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两凸块D(11a),在所述两凸块D(11a)上均设有通孔D(11c),所述连接块A(12)呈“H”状,所述连接块A(12)的宽度与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上下两缺口的宽度与所述凸台A(8a)的厚度相匹配,所述连接块A(12)的侧面设有三个通孔E(12a),所述驱动块(13)的主体(13a)呈圆柱状,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顶面与其同心设有通孔F(13b),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E(13c),所述凸台E(13c)的侧面上均设有通孔F(13d),所述固定螺钉(15)为阶梯轴,包括同心设置的三个轴段,第一轴段(15a)底面连接第二轴段(15b),所述第二轴段(15b)底面连接第三轴段(15c),所述第一轴段(15a)顶面中心设有六边形盲孔G(15a2),所述支撑装置B(17)包括顶杆B(17a)、导向套B(16)、导向块C(17b)、定位柱C(17c)、导向孔D(17d),所述顶杆B(17a)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B(17a)主体的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沿所述导向套B(16)轴线设有通孔E,所述驱动块(13)设置在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A(2a)内,所述驱动块(13)的下表面与所述呈圆柱状的固定柱B(14)的顶面重合,所述固定柱B(14)的下端与车床上的拉杆相连,所述固定螺钉(15)上的第二轴段(15b)插入所述驱动块(13)上的通孔F(13b)内,所述第三轴段(15c)自上端插入所述固定柱B(14)内并与其固连,所述驱动块(13)上的三个凸台E(13c)分别插入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一个缺口内并与其铰接,所述“H”形连接块A(12)插入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空隙内,并与所述固定块A(11)铰接,所述固定块A(11)供三个,均固定在所述上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锋吴红飞叶树栋谢兴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汇众汽车车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