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及发动机总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3924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1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装置的冷却,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及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泵;用于输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液的缸盖水套;用于输送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冷却液的缸体水套;缸体节温器,所述缸体节温器包括缸体温度感测件和缸体感测腔,所述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主节温器,所述主节温器包括主温度感测件和主感测腔,所述主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主感测腔内;散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起的冷却装置通过主节温器和缸体节温器的协同作用,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分别冷却,不会增大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发动机结构紧凑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力装置的冷却,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及发动机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功率不断增大,热负荷也越来越高,而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的工况是时刻变化的,发动机的各部位收到的热量也不尽相同,需要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根据发动机的各个部位的不同需要分配不同的冷却能力,尤其是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冷却。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的合理分配,即能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还能够优化各零部件的工作环境,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大多数发动机采用气缸体和气缸盖统一冷却的形式,未能实现冷却效率最优分配。少量的高端发动机采用发动机热管理模块来控制冷却系统,通过设计复杂的冷却液循环控制机构和连接管路来实现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液调节,这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结构布置复杂,极大的增加发动机零部件数量,造成发动机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增加。因此,希望有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发动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分别冷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泵,所述泵用于泵送冷却液;缸盖水套,所述缸盖水套用于输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液,所述缸盖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连接;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用于输送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冷却液,所述缸体水套的入口与所述泵的出口连接;缸体节温器,所述缸体节温器包括缸体温度感测件和缸体感测腔,所述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所述缸体水套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连接;主节温器,所述主节温器包括主温度感测件和主感测腔,所述主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主感测腔内,所述缸盖水套的出口和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主感测腔连接;散热器,所述主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泵的入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缸体节温器的开启温度高于所述主节温器的开启温度,所述缸体节温器具有: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低于所述缸体节温器的开启温度时的微循环状态;和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等于或高于所述缸体节温器的开启温度时的大循环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水套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缸体水套的冷却液循环速度的节流孔。进一步的,所述泵的出口分隔为对准所述缸盖水套的入口的缸盖出口和对准所述缸体水套的入口的缸体出口。进一步的,所述主节温器的所述主感测腔设置有用于与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的旁通出口,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泵的入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泵的壳体和/或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回水通道集成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进一步的,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回水通道集成于所述泵的壳体。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集成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节温器座,所述缸体节温器和所述主节温器均安装于所述节温器座,所述主感测腔形成于所述节温器座。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缸盖水套集流腔,所述缸盖水套的出口与所述缸盖水套集流腔的入口连接,所述缸盖水套集流腔的出口与所述主感测腔的入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水套集流腔形成有漏斗状结构,所述缸盖水套集流腔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漏斗状结构的尖端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发动起的冷却装置通过主节温器和缸体节温器的协同作用,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分别冷却,不会增大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发动机结构紧凑且成本较低。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总成,以使得该发动机总成的发动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分别冷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具有多个气缸体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总成与上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循环示意图;图4为具有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缸盖水套,11-缸盖水套的入口,12-缸盖水套的出口,2-缸体水套,21-节流孔,22-缸体节温器,3-泵,31-缸盖出口,32-缸体出口,33-壳体,4-缸盖水套集流腔,41-缸盖水套集流腔的入口,42-缸盖水套集流腔的出口,5-气缸盖垫片,51-气缸盖垫片入口,6-机油冷却器,61-回水通道,7-气缸体,8-主节温器,9-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中,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泵3,泵3用于泵送冷却液;缸盖水套1,缸盖水套1用于输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液,缸盖水套1的入口11与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水套2,缸体水套2用于输送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冷却液,缸体水套2的入口与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节温器22,缸体节温器22包括缸体温度感测件和缸体感测腔,所述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缸体水套2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连接;主节温器8,主节温器8包括主温度感测件和主感测腔,所述主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主感测腔内,缸盖水套1的出口12和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主感测腔连接;散热器9,所述主感测腔的出口与散热器9的入口连接,散热器9的出口与泵3的入口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发动起的冷却装置通过主节温器8和缸体节温器22的协同作用,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分别冷却,不会增大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发动机结构紧凑且成本较低。缸体节温器22和主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选择。但是,由于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工作问题通常高于气缸盖的工作温度,以减小气缸的运行阻力,优选地,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高于主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以使得缸体水套2内冷却液温度高于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气缸体的工作温度较高,能够降低摩擦功,提升热效率,气缸盖的工作温度较低,可以避免由于高温对燃烧系统带来的爆震等不利影响。进一步优选地,缸体节温器22具有: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低于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时的微循环状态;和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等于或高于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时的大循环状态。以在冷却液温度较低时使得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液进行微循环,以实现快速暖机。其中,在所述微循环状态的循环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设置。参见图3,缸盖水套1和缸体水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泵(3),所述泵(3)用于泵送冷却液;缸盖水套(1),所述缸盖水套(1)用于输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液,所述缸盖水套(1)的入口(11)与所述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水套(2),所述缸体水套(2)用于输送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冷却液,所述缸体水套(2)的入口与所述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节温器(22),所述缸体节温器(22)包括缸体温度感测件和缸体感测腔,所述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所述缸体水套(2)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连接;主节温器(8),所述主节温器(8)包括主温度感测件和主感测腔,所述主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主感测腔内,所述缸盖水套(1)的出口(12)和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主感测腔连接;散热器(9),所述主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9)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9)的出口与所述泵(3)的入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泵(3),所述泵(3)用于泵送冷却液;缸盖水套(1),所述缸盖水套(1)用于输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冷却液,所述缸盖水套(1)的入口(11)与所述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水套(2),所述缸体水套(2)用于输送冷却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冷却液,所述缸体水套(2)的入口与所述泵(3)的出口连接;缸体节温器(22),所述缸体节温器(22)包括缸体温度感测件和缸体感测腔,所述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所述缸体水套(2)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连接;主节温器(8),所述主节温器(8)包括主温度感测件和主感测腔,所述主温度感测件设置在所述主感测腔内,所述缸盖水套(1)的出口(12)和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主感测腔连接;散热器(9),所述主感测腔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9)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9)的出口与所述泵(3)的入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高于所述主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所述缸体节温器(22)具有: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低于所述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时的微循环状态;和在所述缸体感测腔内的温度等于或高于所述缸体节温器(22)的开启温度时的大循环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2)的出口与所述缸体感测腔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缸体水套(2)的冷却液循环速度的节流孔(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飞张堪想白国栋张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