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张力防撞杆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7566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1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撞杆总成,尤其是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及横跨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间的防撞杆,还包括有第三支座,所述防撞杆包括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安装平面,且防撞杆位于两安装平面间,两安装平面分别为外安装平面和内安装平面,其中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于内安装平面处,第三支座固定于外安装平面处;所述第三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中央位置;所述防撞杆为弧形结构,该防撞杆的弧心角为120°~175°,且防撞杆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所在方向。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防撞吸能效果好的高张力防撞杆总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撞杆总成,尤其是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随着汽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而汽车的全性能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气囊、ABS 等配置上面,还体现在车身的结构上。防撞杆总成作为汽车安全部件,是汽车设计的重点部件,其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安全性能,又要满足整车造型要求并兼顾产品轻量 化的要求,还要同时满足开发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的要求。目前汽车的防撞杆总成结构多采用防撞杆加碰撞吸能盒的方式,碰撞吸能盒为左右对称,虽然这种盒形设计吸能效果好但是工艺性较差。吸能盒上板与 吸能盒下板之间的开档尺寸精度要求高,因此冲压工艺要求相对高,并且在与防撞板 4 组拼时只能采用保护焊的方式连接,焊接工艺性差。同时此种设计对于对防撞安装板安装面的要求是安装面相对较大,不利于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防撞吸能效果好的高张力防撞杆总成。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及横跨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间的防撞杆,还包括有第三支座,所述防撞杆包括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安装平面,且防撞杆位于两安装平面间,两安装平面分别为外安装平面和内安装平面,其中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于内安装平面处,第三支座固定于外安装平面处;所述第三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中央位置;所述防撞杆为弧形结构,该防撞杆的弧心角为120°~175°,且防撞杆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所在方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防撞杆安装于车门处,外安装平面为防撞杆上朝向车外的表面,内安装平面为防撞杆上朝向车内的表面。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两端、且与内安装平面固定,而第三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中央、与外安装平面固定,从而从防撞杆两侧对防撞杆进行固定,并从两对应平面对防撞杆进行拉伸,提高防撞杆固定的稳定性。另外,防撞杆为弧形结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也即隆起部朝向外安装平面,当发生冲击时,冲击力自外安装平面朝向内安装平面方向施力,故本弧形结构能很好地起到缓冲压缩作用,提高防撞杆的缓冲效果。第一支座为平板结构,第一支座上设有若干沿第一支座边缘布置的安装孔;第二支座为平板结构,第二支座上设有若干沿第二支座边缘布置的安装孔。平板结构的支座能更稳固及稳定地与车门进行固定,尤其是在受到冲击时保证防撞杆不会与车门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整体稳定性。其中,防撞杆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能更好的起到防撞功能,而且就算发送弯曲,圆形结构也不容易对车内人员 不必要的伤害。第三支座为U型结构,所述防撞杆固定于第三支座的开口处,从而提高第三支座和防撞杆安装的稳定性,避免两者间发生松脱。进一步优选,防撞杆的弧心角为165°。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一支座11、第二支座12、及横跨于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间的防撞杆2。在防撞杆2的中部还安装有第三支座13,防撞杆2包括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安装平面,且防撞杆2位于两安装平面间,两安装平面分别为外安装平面21和内安装平面22,其中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固定于内安装平面22处,第三支座13固定于外安装平面21处,且第三支座13位于防撞杆2的中央位置。防撞杆2为弧形结构,该防撞杆2的弧心角为165°,且防撞杆2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22所在方向设置。第一支座11为平板结构,第一支座11上设有若干沿第一支座11边缘布置的安装孔;第二支座12为平板结构,第二支座12上设有若干沿第二支座12边缘布置的安装孔。平板结构的支座能更稳固及稳定地与车门进行固定,尤其是在受到冲击时保证防撞杆不会与车门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整体稳定性。其中,防撞杆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三支座13为U型结构,防撞杆2固定于第三支座13的开口处,从而提高第三支座13和防撞杆2安装的稳定性,避免两者间发生松脱。本技术中,防撞杆2安装于车门处,外安装平面21为防撞杆2上朝向车外的表面,内安装平面22为防撞杆2上朝向车内的表面。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位于防撞杆2的两端、且与内安装平面22固定,而第三支座13位于防撞杆2的中央、与外安装平面21固定,从而从防撞杆2两侧对防撞杆2进行固定,并从两对应平面对防撞杆2进行拉伸,提高防撞杆2固定的稳定性。另外,防撞杆2为弧形结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22,也即隆起部朝向外安装平面21,当发生冲击时,冲击力自外安装平面朝向内安装平面22方向施力,故本弧形结构能很好地起到缓冲压缩作用,提高防撞杆2的缓冲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及横跨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间的防撞杆,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三支座,所述防撞杆包括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安装平面,且防撞杆位于两安装平面间,两安装平面分别为外安装平面和内安装平面,其中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于内安装平面处,第三支座固定于外安装平面处;所述第三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中央位置;所述防撞杆为弧形结构,该防撞杆的弧心角为120°~175°,且防撞杆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所在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张力防撞杆总成,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及横跨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间的防撞杆,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三支座,所述防撞杆包括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安装平面,且防撞杆位于两安装平面间,两安装平面分别为外安装平面和内安装平面,其中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于内安装平面处,第三支座固定于外安装平面处;所述第三支座位于防撞杆的中央位置;所述防撞杆为弧形结构,该防撞杆的弧心角为120°~175°,且防撞杆的弧心朝向内安装平面所在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承松郝行亮黎伟红张安建蔡文成余忠核余光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