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及电喷车,所述燃油泵布置结构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车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发动机缸体的后方、曲轴箱箱体的上方、空滤器前方靠近曲轴箱箱体的区域内,所述燃油泵通过进油管、回油管分别与燃油箱连接,且燃油泵通过供油管与发动机的喷油器连接。燃油泵上方有燃油箱遮挡,侧面有覆盖件遮挡,下方有空滤器遮挡,无需设置防护罩,远离泥水飞溅,有利于提高燃油泵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燃油泵端与发动机的喷油器端的两个接头距离短,燃油泵进油接嘴与燃油箱出油接嘴的距离短,从而使供油管、进油管均可设计得较短,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燃油供给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及电喷车。
技术介绍
传统电喷车为燃油泵内置于燃油箱的结构,将燃油箱中的燃油输送到发动机中。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点:燃油箱的残余油量会增加较多,导致油箱有效容量变小;燃油箱与燃油泵配合处的精度要求较高,对制造质量控制要求较高;燃油泵的维护保养需拆卸燃油箱后才能进行,保养不方便;燃油泵出口处为高压燃油,且燃油泵下方为发动机,如果泄露将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及电喷车,不仅能克服传统燃油泵内置方式的缺陷,而且燃油泵安装可靠。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车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节流阀体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车架主管的下方、空滤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区域内,所述燃油泵通过进油管、回油管分别与燃油箱连接,且燃油泵通过供油管与发动机的喷油器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燃油泵的进油口的设置位置比燃油泵的回油口的设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的进油口、燃油泵的回油口相对水平面朝上设置。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燃油泵连接,所述车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衬套、垫片及减震垫,所述螺栓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垫片、减震垫、第一安装孔、衬套及第二安装孔,且所述螺栓与第二安装孔螺纹连接。所述车架上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架通过两个所述紧固件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燃油泵位于车架侧管靠近中间区域的一侧,且所述固定架与车架连接时,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线朝向车架上方。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纵向安装孔与横向安装孔,所述燃油泵通过两个螺钉分别与纵向安装孔、横向安装孔配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一种电喷车,包括车身本体、与车身本体连接的车架及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所述燃油泵安装区域罩设有车身本体的覆盖件与座垫。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上述燃油泵布置结构及电喷车,将燃油泵布置于燃油箱外,能克服传统燃油泵内置方式的缺陷,燃油泵保养更方便;燃油泵位于节流阀体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车架主管的下方、空滤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区域内,该处区域远离热源,保证燃油泵具有良好的工作温度;并且上有燃油箱遮挡,侧面有覆盖件遮挡,下方有空滤器遮挡,无需设置防护罩,远离泥水飞溅,有利于提高燃油泵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燃油泵位燃油箱下方,是处于车架围成的区域内部,收纳性较好,不影响整体外观,且空间利用充分,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的空间;降低油液泄露出现的安全隐患;并且位于节流阀体的后上方、空滤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区域内,燃油泵端与发动机的喷油器端的两个接头距离短,燃油泵进油接嘴与燃油箱出油接嘴的距离短,从而使供油管、进油管均可设计得较短,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三;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结构的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燃油箱,2、车架,21、车架主管,22、车架主管,23、固定片,201、第一安装孔,3、发动机,4、节流阀体,5、空滤器,6、喷油器,7、燃油滤清器,8、曲轴箱,10、燃油泵,110、进油管,120、回油管,130、供油管,140、螺钉,20、固定架,210、第二安装孔,220、纵向安装孔,230、横向安装孔,30、紧固件,310、螺栓,320、衬套,330、垫片,340、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包括位于燃油箱1外的燃油泵10,所述燃油泵10固定在车架2上,且所述燃油泵10位于节流阀体4的后上方、燃油箱1及车架主管21的下方、空滤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区域内,所述燃油泵10通过进油管110、回油管120分别与燃油箱1连接,且燃油泵10通过供油管130与发动机3的喷油器6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油管110上设有燃油滤清器7,用于对由燃油箱1进入燃油泵10的燃油进行过滤。所述前、后是以具备该燃油泵布置结构的车为参照,靠近车头位置为前,车尾位置为后,所述车架2具有车架主管21与车架主管22,形成车身本体的支撑。将燃油泵10布置于燃油箱1外,能克服传统燃油泵内置方式的缺陷,燃油泵10保养更方便;燃油泵10位于节流阀体4的后上方、燃油箱1及车架主管21的下方、空滤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区域内,该处区域远离热源,并且上有燃油箱1遮挡,侧面有覆盖件遮挡,下方有空滤器5遮挡,保证燃油泵10具有良好的工作温度;而且远离泥水飞溅,有利于提高燃油泵10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燃油泵10位燃油箱1下方,是处于车架2围成的区域内部,收纳性较好,不影响整体外观,且空间利用充分,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的空间;降低油液泄露出现的安全隐患;并且位于节流阀体4的后上方、空滤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区域内,燃油泵10端与发动机3的喷油器6端的两个接 头距离短,燃油泵10进油接嘴与燃油箱1出油接嘴的距离短,从而使供油管130、进油管110均可设计得较短,节省成本。所述燃油泵10的进油口的设置位置比燃油泵10的回油口的设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10的进油口、燃油泵10的回油口相对水平面朝上设置。这样设置便于燃油流入或者流出燃油泵10。如图2-4所示,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还包括固定架20,所述固定架20与燃油泵10连接,所述车架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201,所述固定架2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0,所述固定架20通过紧固件30与第一安装孔201、第二安装孔210配合固定在车架2上。通过设置固定架20使燃油泵10与车架2固定连接,方便拆装。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2上设有固定片23,所述固定片23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201,所述固定架20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210,使固定架20通过两个紧固件30固定在车架2上,提高安装稳定性。所述紧固件30包括螺栓310、衬套320、垫片330及减震垫340,所述螺栓310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垫片330、减震垫340、第一安装孔201、衬套320及第二安装孔210,且所述螺栓310与第二安装孔210螺纹连接。所述衬套320一端具有法兰台,其另一端穿过第一安装孔201伸入到所述减震垫340内,减震垫340通过衬套320、垫片330及螺栓310限位,固定架20与车架2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减小整车振动对燃油泵10的影响,利于提高燃油泵10工作的可靠性和降低燃油泵10工作时的噪音。所述固定架20上设有纵向安装孔220与横向安装孔230,所述燃油泵10通过两个螺钉140分别与纵向安装孔220、横向安装孔230配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20上。通过两个螺钉140分别与纵向安装孔220、横向安装孔230配合固定燃油泵10,使燃油泵10与固定架20之间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均被限定,提高安装可靠度。所述燃油泵10位于车架侧管22靠近中间区域的一侧,使整车在宽度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车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节流阀体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车架主管的下方、空滤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区域内,所述燃油泵通过进油管、回油管分别与燃油箱连接,且燃油泵通过供油管与发动机的喷油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泵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车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节流阀体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车架主管的下方、空滤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区域内,所述燃油泵通过进油管、回油管分别与燃油箱连接,且燃油泵通过供油管与发动机的喷油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泵的进油口的设置位置比燃油泵的回油口的设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的进油口、燃油泵的回油口相对水平面朝上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燃油泵连接,所述车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固定在车架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衬套、垫片及减震垫,所述螺栓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垫片、减震垫、第一安装孔、衬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科,姜文龙,赵向阳,王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