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0月30日、专利技术名称为“微孔膜及该膜的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No.200980145691.1(PCT申请号为PCT/JP2009/069016)的分案申请。本申请要求2008年11月17日申请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115405、2008年11月17日申请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115410号、2009年1月26日申请的EP09151320.0及2009年1月26日申请的EP09151318.4的优先权,分别将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用作电池隔膜的微孔性聚合物膜。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膜的制备方法、含有该膜作为电池隔膜的电池、该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该电池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微孔膜可用作电池中的电池隔膜,所述电池例如为一次及二次锂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镍-锌电池、银-锌二次电池等。将微孔聚烯烃膜用作电池隔膜、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隔膜时,膜的特征显著影响电池的特性、生产率及性能。因此,期望微孔膜特别是在高温下具有耐热收缩性。耐热收缩性可以改善电池对内部短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层微孔膜,所述单层微孔膜含有Mw>1.0×106的聚烯烃,所述膜的标准化透气度≤4.0×102秒/100cm3/20μm,且在至少一个平面方向上的130℃下的热收缩率≤15%。
【技术特征摘要】
2009.01.26 EP 09151318.4;2009.01.26 EP 09151320.0;1.一种单层微孔膜,所述单层微孔膜含有Mw>1.0×106的聚烯烃,所述膜的标准化透气度≤4.0×102秒/100cm3/20μm,且在至少一个平面方向上的130℃下的热收缩率≤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平面方向为TD,且所述膜在至少一个平面方向上的105℃下的热收缩率≤2.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其中,所述膜在至少一个平面方向上的熔融状态下的最大收缩率≤10.0%。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聚烯烃含有(a)第1聚乙烯,且还含有(b)Mw>1.0×106的聚丙烯或(c)Mw>1.0×106的第2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第1聚乙烯的Mw在1.0×105~9.0×105的范围内、且MWD在3.0~15的范围内,所述第2聚乙烯的Mw在1.1×106~5.0×106的范围内、且MWD在4.0~20.0的范围内,所述聚丙烯的Mw在1.05×106~约2.0×106的范围内、MWD在2.0~6.0的范围内、且△Hm≥100.0J/g。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聚烯烃含有60.0重量%~99.0重量%的第1聚乙烯及1.0重量%~40.0重量%的第2聚乙烯。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膜具有1种以上的下述特性:(1)厚度在1.0μm~50.0μm的范围内,(2)孔隙率在25.0%~80.0%的范围内,(3)标准化戳穿强度≥3.0×103mN/20μm,(4)拉伸强度≥4.0×104kPa,(5)TD拉伸伸长率≥100%,(6)熔化温度≥145℃,(7)关闭温度≤140.0℃,(8)热压缩后的厚度变化≤20%,(9)热压缩后的透气度≤7.0×102秒/100cm3,(10)105℃下的TD热收缩率在0.25%~1.5%的范围内。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聚烯烃含有(a)1.0重量%~50.0重量%的聚丙烯、(b)25.0重量%~99.0重量%
\t的第1聚乙烯及(c)0.0重量%~50.0重量%的第2聚乙烯。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聚丙烯为Mw在1.1×106~1.5×106范围内、且△Hm在110J/g~120J/g范围内的全同立构聚丙烯。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孔膜,其中,所述膜具有1种以上的下述特性:(1)厚度在1.0μm~50.0μm的范围内,(2)孔隙率在25%~80.0%的范围内,(3)标准化戳穿强度≥3.5×103mN/20μm,(4)拉伸强度≥4.0×104kPa,(5)拉伸伸长率≥100%,(6)熔化温度≥170.0℃,(7)关闭温度≤140.0℃,(8)热压缩后的厚度变化≤20%,(9)热压缩后的透气度≤7.0×102秒/100cm3,(10)105℃下的TD热收缩率在1.0%~2.3%的范围内。11.一种微孔膜的制造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田耕太郎,松田洋一,铃木贞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电池隔膜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