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5868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6 19:35
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包括主簧、第一副簧、第二副簧,所述主簧、第一副簧均与车架腹面相连接,第一副簧位于主簧的正上方,主簧、第一副簧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相连接,所述第二副簧与车架下翼面相连接,车架下翼面与车架腹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副簧位于后桥的上方且第二副簧位于主簧、第一副簧的右侧。本设计不仅平顺性好,而且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单后桥悬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主要适用于改善整车的平顺性,提高悬架系统的可靠性能。
技术介绍
现有的卡车单后桥空载到满载的轴荷变化较大,为了获得较好的等频性要求,采取悬架系统刚度可变,一般后悬架采用主簧+副簧配置,此结构工艺简单、设计方法成熟、通用性强,被多数汽车厂家采用。目前典型的采用两级刚度复合悬架系统,即主簧+单副簧结构,副簧布置在主簧的上方,主簧为钢板弹簧,副簧有两种型式:钢板弹簧、橡胶弹簧;当后桥轴荷较小时只有主板簧承载,副簧不起作用;当后桥轴荷达到一定值时,副簧开始承载,此时主、副簧均起作用。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236162U,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4月1日的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包括后板主簧,后板主簧为倒锥形结构,后板主簧的中部通过U型螺栓固定在后桥上,后板主簧的前端与后板主簧前支座连接,后板主簧的后端通过吊耳与后板主簧后支座可转动连接,后板主簧前支座和后板主簧后支座均固定在车架上,后板主簧上安装有副簧,副簧也为倒锥形结构,副簧固定在后板主簧的正上方并与U型螺栓连接,副簧的前端与前副簧托架连接,副簧的后端与后副簧托架连接,前副簧托架和后副簧托架均固定在车架上。虽然该技术减振效果较好,但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技术采用后板主簧、副簧并联组合的两级刚度复合结构,这样的设计在空载、满载状态下,整车的固有频率变化较大,整车平顺性较差,而后板主簧、副簧的刚度为满足悬架系统承载要求,受结构与空间布置的限制,后板主簧、副簧的刚度和比应力均偏大,从而导致后板主簧、副簧的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顺性差、可靠性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平顺性好、可靠性高的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包括主簧、第一副簧,所述主簧、第一副簧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相连接,所述复合刚度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副簧。所述主簧、第一副簧均与车架腹面相连接,第一副簧位于主簧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副簧与车架下翼面相连接,车架下翼面与车架腹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副簧位于后桥的上方且第二副簧位于主簧、第一副簧的右侧。所述第二副簧包括钢板、螺栓、橡胶体,所述螺栓穿经钢板后与车架下翼面的中部相连接,螺栓与钢板垂直连接,所述钢板为圆形结构,钢板的上端面与车架下翼面相连接,钢板的下端面与橡胶体的上端面垂直连接。所述橡胶体为几字型结构,橡胶体的上端面与钢板的下端面、螺栓硫化为一体,橡胶体的下端面位于后桥左部的上方。所述螺栓包括一号螺栓、二号螺栓、三号螺栓,所述一号螺栓位于钢板的一号中心线的后方,且一号螺栓的中心线与钢板的二号中心线同轴,所述二号螺栓位于一号中心线的前方,且二号螺栓位于二号中心线的右侧,所述三号螺栓位于一号中心线的前方,且三号螺栓位于二号中心线的左侧,所述一号中心线与二号中心线相互垂直;所述一号螺栓的中心到钢板的中心的距离、二号螺栓的中心到钢板的中心的距离、三号螺栓的中心到钢板的中心的距离两两相等,所述一号螺栓的中心到二号螺栓的中心的距离、二号螺栓的中心到三号螺栓的中心的距离、三号螺栓的中心到一号螺栓的中心的距离两两相等。所述主簧的前端通过主簧固定端支架与车架腹面的前端相连接,主簧的后端通过吊耳与主簧吊耳端支架相连接,主簧吊耳端支架与车架腹面的后端相连接,所述主簧的前端与主簧固定端支架销轴连接,主簧的后端与吊耳销轴连接,吊耳与主簧吊耳端支架销轴连接;所述第一副簧的前端通过一号副簧支架与车架腹面的前部相连接,第一副簧的后端通过二号副簧支架与车架腹面的后部相连接;所述一号副簧支架位于主簧固定端支架的后方,所述二号副簧支架位于主簧吊耳端支架的前方。所述主簧固定端支架、主簧吊耳端支架、一号副簧支架、二号副簧支架都通过螺栓或铆钉与车架腹面相连接。所述主簧与第一副簧均为倒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副簧的上端面与U型螺栓相连接,第一副簧的下端面与主簧的上端面相连接,主簧的下端面固定于后桥的左部上。所述U型螺栓的开口朝下,U型螺栓依次经盖板、第一副簧、第一副簧垫板、主簧、后桥、U型螺栓底板后与U型螺母相连接,所述盖板位于U型螺栓与第一副簧之间且盖板位于第一副簧上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一副簧垫板位于第一副簧与主簧之间且第一副簧垫板位于主簧上端面的中部,所述U型螺栓底板位于后桥左部的下方且U型螺栓底板与U型螺栓相互垂直。所述主簧为少片簧或多片簧,所述第一副簧为少片簧或多片簧,所述第二副簧为橡胶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本技术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中悬架系统包括主簧、第一副簧、第二副簧,当车辆空载时,仅由主簧承载,该主簧比两级刚度悬架系统的主簧的刚度要小,当本设计与两级刚度悬架系统的满载频率相同时,本设计的空载频率要比两级刚度悬架系统的空载频率低,也就是本设计的平顺性较好;当车辆半载时,主簧与第一副簧共同起作用,其刚度也较小,平顺性也相对较好;当车辆满载时,由主簧、第一副簧和第二副簧共同承载,主簧、第一副簧的刚度和比应力都较小,弹簧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因此,本技术不仅平顺性好,而且可靠性高。2、由于本技术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中第二副簧包括钢板、螺栓、橡胶体,螺栓穿经钢板后与车架下翼面的相连接,橡胶体与钢板、螺栓硫化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简单、安装便捷,而且橡胶体受载后有较大的弹性变形,借以吸收冲击和振动,能同时受多向载荷,从而提高了减振性能。因此,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安装便捷,而且减振性好。3、由于本技术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中螺栓包括一号螺栓、二号螺栓、三号螺栓,三个螺栓合理分布于钢板上,这样不仅使得第二副簧与车架下翼面连接牢固,可靠性更高,而且使得橡胶体均匀承受多向载荷,减振性更好。因此,本技术不仅可靠性更高,而且减振性更好。4、由于本技术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中主簧为少片簧或多片簧,第一副簧为少片簧或多片簧,第二副簧为橡胶弹簧,根据车辆具体承载及频率要求匹配最佳弹性元件组合,克服两级刚度复合悬架匹配中固有频率变化难题,使得整车平顺性更好,弹簧的可靠性更高。因此,本技术不仅平顺性更好,而且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主簧、第一副簧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3中第二副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一号螺栓、二号螺栓、三号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6中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主簧1、主簧固定端支架11、吊耳12、主簧吊耳端支架13、第一副簧2、一号副簧支架21、二号副簧支架22、第二副簧3、钢板31、一号中心线311、二号中心线312、螺栓32、一号螺栓321、二号螺栓322、三号螺栓323、橡胶体33、第二副簧支架34、车架腹面4、车架下翼面5、U型螺栓6、盖板61、U型螺栓底板62、U型螺母63、第一副簧垫板64、后桥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6,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包括主簧1、第一副簧2,所述主簧1、第一副簧2通过U型螺栓6与后桥7相连接,所述复合刚度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副簧3。所述主簧1、第一副簧2均与车架腹面4相连接,第一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包括主簧(1)、第一副簧(2),所述主簧(1)、第一副簧(2)通过U型螺栓(6)与后桥(7)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刚度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副簧(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包括主簧(1)、第一副簧(2),所述主簧(1)、第一副簧(2)通过U型螺栓(6)与后桥(7)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刚度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副簧(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簧(1)、第一副簧(2)均与车架腹面(4)相连接,第一副簧(2)位于主簧(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副簧(3)与车架下翼面(5)相连接,车架下翼面(5)与车架腹面(4)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副簧(3)位于后桥(7)的上方且第二副簧(3)位于主簧(1)、第一副簧(2)的右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簧(3)包括钢板(31)、螺栓(32)、橡胶体(33),所述螺栓(32)穿经钢板(31)后与车架下翼面(5)的中部相连接,螺栓(32)与钢板(31)垂直连接,所述钢板(31)为圆形结构,钢板(31)的上端面与车架下翼面(5)相连接,钢板(31)的下端面与橡胶体(33)的上端面垂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33)为几字型结构,橡胶体(33)的上端面与钢板(31)的下端面、螺栓(32)硫化为一体,橡胶体(33)的下端面位于后桥(7)左部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刚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32)包括一号螺栓(321)、二号螺栓(322)、三号螺栓(323),所述一号螺栓(321)位于钢板(31)的一号中心线(311)的后方,且一号螺栓(321)的中心线与钢板(31)的二号中心线(312)同轴,所述二号螺栓(322)位于一号中心线(311)的前方,且二号螺栓(322)位于二号中心线(312)的右侧,所述三号螺栓(323)位于一号中心线(311)的前方,且三号螺栓(323)位于二号中心线(312)的左侧,所述一号中心线(311)与二号中心线(312)相互垂直;所述一号螺栓(321)的中心到钢板(31)的中心的距离、二号螺栓(322)的中心到钢板(31)的中心的距离、三号螺栓(323)的中心到钢板(31)的中心的距离两两相等,所述一号螺栓(321)的中心到二号螺栓(322)的中心的距离、二号螺栓(322)的中心到三号螺栓(3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龙盛其军李骞周生权李应涛易建武潘学玉范培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