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586263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4 18:50
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安装结构至少包括外板组件、舷顶列板组件、纵壁组件、抗扭箱组件、纵壁板、隔舱组件、导轨和纵骨;抗扭箱组件包括舱口围组件,舱口围组件包括立柱;还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外板组件;S2、将舷顶列板组件安装在外板组件的一侧;S3、将纵壁组件的底部安装在外板组件上;S4、将安装立柱的舱口围组件安装于抗扭箱组件后,将抗扭箱组件的底部安装在舷顶列板组件上,抗扭箱组件的一侧连接于纵壁组件;S5、在纵壁组件和抗扭箱组件上覆设并焊接纵壁板;S6、在纵壁板远离外板组件的一侧安装隔舱组件和导轨。实现船舶一体化建设,为批量造船提供必要条件。而且降低了加工精度的要求,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集装箱船舱口围与舷侧一体化建造工艺在国外如韩国的先进造船企业已成熟应用,并且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造的精度要求甚高,涉及厚板焊接技术、厚板拼板反变形加放原则、片段建造精度控制方案、舱口围与抗扭箱一体化建造精度控制方案等诸多的难点。现有技术中容易产生精度要求高,加工达不到要求;需要较多船坞配合,工程量较大;安装时间长,安装过程复杂导致油漆破坏面积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精度要求高,加工达不到要求;需要较多船坞配合,工程量较大;安装时间长,安装过程复杂导致油漆破坏面积大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安装结构至少包括外板组件、舷项列板组件、纵壁组件、抗扭箱组件、纵壁板、隔舱组件、导轨和纵骨;所述抗扭箱组件包括舱口围组件,所述舱口围组件包括立柱;还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所述外板组件;S2、将所述舷项列板组件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的一侧;S3、将所述纵壁组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上;S4、将安装所述立柱的所述舱口围组件安装于所述抗扭箱组件后,将所述抗扭箱组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舷项列板组件上,所述抗扭箱组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纵壁组件;S5、在所述纵壁组件和抗扭箱组件上覆设并焊接所述纵壁板;S6、在所述纵壁板远离所述外板组件的一侧安装所述隔舱组件和所述导轨。优选的,所述外板组件包括外板和第一肋板强框;所述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1、将所述纵骨平行固定在所述外板上;S12、通过所述第一肋板强框上的限位槽将所述第一肋板强框固定在所述纵骨上。优选的,所述舷项列板组件包括舷项列板、甲板强框和第二肋板强框;所述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1、将所述纵骨平行固定在所述舷项列板上;S22、通过所述第二肋板强框上的限位槽将所述第二肋板强框固定在所述纵骨上;S23、将所述甲板强框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肋板强框之间。优选的,所述纵壁组件包括纵壁板、肋板架组件、平台甲板和肋板;所述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1、将所述肋板架组件安装在所述纵壁板上;S32、固定所述平台甲板在所述纵壁板上,并将所述平台甲板一侧连接于所述纵骨;S33、将所述肋板固定在所述纵壁板上,并连接于所述平台甲板与所述肋板架组件相对的另一侧;S34、将纵骨固定在所述肋板远离所述平台甲板一侧的限位槽中。优选的,所述抗扭箱组件包括内纵壁组件、舱口围组件和管系单元;所述步骤S4还包括步骤:S41、连接所述内纵壁组件的底部和所述舱口围组件的底部;S42、在所述内纵壁组件和所述舱口围组件之间安装所述管系单元。优选的,所述舱口围组件包括主甲板组件、舱口围纵壁组件和立柱;所述步骤S41还包括步骤:S411、分别将所述舱口围纵壁组件和所述立柱垂直固定在所述主甲板组件上。优选的,所述舱口围纵壁组件包括肘板、舱口围隔板和舱口围纵壁板;所述步骤S411还包括步骤:将所述肘板和所述舱口围隔板依次安装到所述舱口围纵壁板上。优选的,所述内纵壁组件包括内纵壁和第三肋板强框;所述步骤S41还包括步骤:S412、沿所述内纵壁延伸方向平行安装所述纵骨后,将所述第三肋板强框通过限位槽安装在所述纵骨上。优选的,所述隔舱组件包括第一隔舱板和第二隔舱板;所述步骤S6还包括步骤:S61、依次将所述第一隔舱板和所述第二隔舱板安装在所述纵壁板上,使得所述第一隔舱板和所述第二隔舱板的对称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S62、安装所述导轨,使得所述导轨平行于所述隔舱板和所述第二隔舱板的对称轴线。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污水井涂装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实现船舶一体化建设,从而为批量造船提供必要条件。而且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降低了加工精度的要求,同时可大大减少船坞吊装次数,装时间和油漆破坏面积,并带来可观的经济
效益。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中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图1中舷项列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图1中纵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图1中抗扭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图5中舱口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图6中舱口围纵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显示为图5中内纵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显示为图1中隔舱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请参阅图1至图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及图5至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安装结构至少包括外板组件1、舷项列板组件2、纵壁组件3、抗扭箱组件4、纵壁板5、隔舱组件6、导轨7和纵骨8;抗扭箱组件4包括舱口围组件41,舱口围组件41包括立柱411;还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外板组件1;在船坞进行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时,首先将固定外板组件1固定在船坞的安装架上。S2、将舷项列板组件2安装在外板组件1的一侧;将舷项列板组件2和外板组件1的板材部分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板面。S3、将纵壁组件3的底部安装在外板组件1上;通常外板组件1上会设置有纵骨8,纵壁组件3通过其上面设置的限位槽与纵骨8连接,从而连接于外板组件1。连接后,纵壁组件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纵
骨8在外板组件1上的设置方向。S4、将安装立柱411的舱口围组件41安装于抗扭箱组件4后,将抗扭箱组件4的底部安装在舷项列板组件2上,抗扭箱组件4的一侧连接于纵壁组件3;通过将立柱411和舱口围组件41等提前至分段阶段安装,可以有效的平衡整个安装过程,使得工期不用堆积在一个部分,进而减少船舶建造的时间。S5、在纵壁组件3和抗扭箱组件4上覆设并焊接纵壁板5;S6、在纵壁板5远离外板组件的一侧安装隔舱组件6和导轨7。安装结束后,整个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完成。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板组件1包括外板11和第一肋板强框12;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1、将纵骨8平行固定在外板11上;多组纵骨8平行排布在外板11上,纵骨8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等间距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S12、通过第一肋板强框12上的限位槽将第一肋板强框12固定在纵骨上8,且第一肋板强框12所在平面垂直于外板11所在平面和纵骨8。通常,第一肋板强框12中包括多个限位槽,多个限位槽均匀间隔,可以使得第一肋板强框12应力均匀,不容易产生形变。如图3所示,舷项列板组件2包括舷项列板21、甲板强框22和第二肋板强框23;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1、将纵骨8平行固定在舷项列板21上;S22、通过第二肋板强框23上的限位槽将第二肋板强框23固定在纵骨8上;安装后,第二肋板强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结构至少包括外板组件(1)、舷顶列板组件(2)、纵壁组件(3)、抗扭箱组件(4)、纵壁板(5)、隔舱组件(6)、导轨(7)和纵骨(8);所述抗扭箱组件(4)包括舱口围组件(41),所述舱口围组件(41)包括立柱(411);还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所述外板组件(1);S2、将所述舷顶列板组件(2)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1)的一侧;S3、将所述纵壁组件(3)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1)上;S4、将安装所述立柱(411)的所述舱口围组件(41)安装于所述抗扭箱组件(4)后,将所述抗扭箱组件(4)的底部安装在所述舷顶列板组件(2)上,所述抗扭箱组件(4)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纵壁组件(3);S5、在所述纵壁组件(3)和抗扭箱组件(4)上覆设并焊接所述纵壁板(5);S6、在所述纵壁板(5)远离所述外板组件的一侧安装所述隔舱组件(6)和所述导轨(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结构至少包括外板组件(1)、舷顶列板组件(2)、纵壁组件(3)、抗扭箱组件(4)、纵壁板(5)、隔舱组件(6)、导轨(7)和纵骨(8);所述抗扭箱组件(4)包括舱口围组件(41),所述舱口围组件(41)包括立柱(411);还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所述外板组件(1);S2、将所述舷顶列板组件(2)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1)的一侧;S3、将所述纵壁组件(3)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外板组件(1)上;S4、将安装所述立柱(411)的所述舱口围组件(41)安装于所述抗扭箱组件(4)后,将所述抗扭箱组件(4)的底部安装在所述舷顶列板组件(2)上,所述抗扭箱组件(4)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纵壁组件(3);S5、在所述纵壁组件(3)和抗扭箱组件(4)上覆设并焊接所述纵壁板(5);S6、在所述纵壁板(5)远离所述外板组件的一侧安装所述隔舱组件(6)和所述导轨(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组件(1)包括外板(11)和第一肋板强框(12);所述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1、将所述纵骨(8)平行固定在所述外板(11)上;S12、通过所述第一肋板强框(12)上的限位槽将所述第一肋板强框(12)固定在所述纵骨上(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舷顶列板组件(2)包括舷顶列板(21)、甲板强框(22)和第二肋板强框(23);所述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1、将所述纵骨(8)平行固定在所述舷顶列板(21)上;S22、通过所述第二肋板强框(23)上的限位槽将所述第二肋板强框(23)固定在所述纵骨(8)上;S23、将所述甲板强框(22)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肋板强框(2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口围和舷侧分段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壁组件(3)包括纵壁板(31)、肋板架组件(32)、平台甲板(33)和肋板(34);所述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1、将所述肋板架组件(32)安装在所述纵壁板(31)上;S32、固定所述平台甲板(33)在所述纵壁板(31)上,并将所述平台甲板(33)一侧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周张华檀鸿飞王永强刘以高孟鹏雷蕾吕紫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