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7590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3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涉及轨道交通列车组制造技术。所述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所述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所述客室内设有两层铺席,所述铺席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墙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侧墙上沿所述侧墙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所述两排车窗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位置对应;从而,使得上、下两层卧铺的旅客都可以拥有独立的车窗,能够有效满足旅客的观景需求,提高旅客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列车组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列车组尤其是动车组,由于其安全性能好、舒适度高、速度快、价格合理,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乘坐高速动车组出行。动车组通常包括车体、转向架以及牵引设备,其中,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通过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形成用于装载旅客的客室。现有技术中,车体的侧墙上沿侧墙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车窗,但是沿侧墙高度方向只有一排车窗,这样,客室内尤其是在动车组的卧铺车客室内位于相邻区域的2-6位旅客只能共用一个车窗,无法满足旅客观景及舒适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能够提高旅客舒适度。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所述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所述客室内设有两层铺席,所述铺席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墙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侧墙上沿所述侧墙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所述两排车窗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位置对应。进一步地,所述侧墙上与所述每层铺席对应位置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窗。进一步地,所述侧墙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夹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之间的加强筋板,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加强筋板形成封闭且带有空腔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于所述侧墙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沿所述侧墙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交替设置形成波浪形结构或者X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侧墙的顶部设有顶架连接部,以与所述顶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侧墙的底部设有底架连接部,以与所述底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侧墙朝向所述客室的壁上设有槽型结构,以与内饰件连接。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动车组,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本技术提供的动车组车体及动车组,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所述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所述侧墙上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两排铺席;所述侧墙上沿所述侧墙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所述两排车窗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位置对应,从而使得上、下两层卧铺的旅客都可以拥有独立的车窗,能够有效满足旅客的观景需求,提高旅客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的铺席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中侧墙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中侧墙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其中,10-底架;20-侧墙;30-顶架;40-通道;50-铺席;60-车窗;21-顶架连接部;22-底架连接部;23-第一侧壁;24-第二侧壁;25-加强筋板;251-第一支撑板;252-第二支撑板;253-第三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2,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10、侧墙20、端墙(图中未示出)和顶架30;侧墙20的顶部与顶架30连接,侧墙20的底部与底架10连接,侧墙20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底架10、侧墙20、端墙和顶架30共同围设形成客室;客室内设有两层铺席50,铺席50的长度方向与侧墙20的长度方向一致;侧墙20上沿侧墙20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60,两排车窗60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50位置对应。优选地,侧墙20的顶部设有顶架连接部21,以使侧墙20通过顶架连接部21与顶架30连接;侧墙20的顶部设有底架连接部22,以使侧墙20通过底架连接部22与底架10连接;侧墙20朝向客室的壁上设有槽型结构(图中未示出),以与内饰件连接。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的铺席布置示意图;请参照图3,具体地,客室沿侧墙20长度方向设置有一条通道40,该通道40与侧墙20之间可以固定设有两列铺席50,铺席50的长度方向与侧墙20的长度方向一致,每列铺席50与相邻列的铺席50交错布置,以提高车厢内的空间利用率;其中,靠近侧墙20的铺席50形成一列,靠近通道40的铺席50形成一列,每列铺席50中相邻的两个铺席5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的长度小于铺席的长度,每列铺席50中的间距与相邻列中的铺席50相对应;每个铺席50与相邻的铺席50之间设有隔墙,隔墙垂直于底架10设置,相邻的两个隔墙与该两个隔墙之间的铺席59形成一个隔间,能够较好地保护客户的隐私。由于每个铺席50的长度方向与侧墙20的长度方向及客室的长度方向一致,使得旅客的躺卧方向与客室的运动方向平行,这样,即使高速运行的动车组紧急制动或者突然启动,铺席50上的旅客也不易发生滚落,有效减少了给旅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还能够减少对旅客睡眠的影响。本技术提供的动车组车体,底架、侧墙20、端墙和顶架;侧墙20的顶部与顶架连接,侧墙20的底部与底架连接,侧墙20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底架、侧墙20、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侧墙20上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两排铺席50;侧墙20上沿侧墙20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60,两排车窗60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50位置对应,使得上、下两层铺席50上的旅客都可以拥有独立的车窗60,能够有效满足旅客的观景需求,提高旅客的舒适度。在本技术的一类具体实施方式中,侧墙20上与每层铺席50对应位置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窗60,较佳地,两个车窗60分别靠近铺席50的两个端部设置,以使旅客的头部朝向铺席50的任一端,都能够较好地观景,而不对周围的旅客造成影响,进一步地提高旅客的舒适性。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中侧墙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动车组车体中侧墙的第二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5所示,进一步地,侧墙20包括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和夹设在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之间的加强筋板25,第一侧壁23和第二侧壁2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和加强筋板25形成封闭且带有空腔的结构;该结构的中空部位夹有空气,所以能起到良好的隔音、隔热和防寒作用;较佳地,该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所述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所述客室内设有两层铺席,所述铺席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墙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侧墙上沿所述侧墙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所述两排车窗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铺席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
述顶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端墙连接,以使所述
底架、侧墙、端墙和顶架共同围设形成客室;所述客室内设有两层铺席,所述铺席的长度方
向与所述侧墙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侧墙上沿所述侧墙高度方向设有两排车窗,所述两排车窗对称分布且分别与一层
铺席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上与所述每层铺席对应位
置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
壁和夹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之间的加强筋板,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加强筋板形成封闭且带有空腔的结构。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辉康洪军赵志铎刘红军张庆刚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