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7408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09:58
提供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在侧气囊内部设置隔板,通过将该隔板进行合理布置,能够构成具有确保车宽方向厚度的三维形状且具备与驾乘人员的肩部、腰部和胸部相对应的腔、而且部件数量较少的生产效率高的侧气囊。第1隔板(107)及第2隔板(108)为带状,第1隔板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长度方向后端(107b)与侧气囊的后边缘(103a)相接合,第2隔板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隔板重叠处(109),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170c)与车内侧面板(105)和车外侧面板(106)一起连接,长度方向的两端(108b)、(108c)与侧气囊(103)的外周边缘相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该侧气囊装置在侧气囊内部例如设置采用带状构件等构成的隔板(分隔板),通过将该隔板进行合理布置,能够构成具有确保车宽方向的厚度的三维形状且具备与驾乘人员的肩部、腰部和胸部相对应的腔(使用分隔板区分开的气囊区域)、而且部件数量较少的生产效率高的侧气囊。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和2所述的装置。专利文献1中的“汽车用侧气囊装置”是一种通过侧气囊而提高初期约束性能和降低驾乘人员胸部上的负荷这两方面可以简单的结构获得到的汽车用侧气囊装置。本侧气囊装置,其主面板和侧面板之间的缝制部一部分中断,从而形成排气孔部。此外,设置在主面板和侧面板上的翼盖从排气孔部插入到胸部腔内。这些翼盖通过胸部腔的内压来堵塞排气孔部,至少直到侧气囊在驾乘人员与车门装饰板之间膨胀展开为止。另一方面,胸部腔在驾乘人员与车门装饰板之间被压缩,从而胸部腔的内压上升后,翼盖向气囊主体部的外侧推出,使得排气孔部开放。专利文献2中的“汽车用侧气囊装置”是一种可获得能够减少构成侧气囊的面板的部件数量的汽车用侧气囊装置的装置,本侧气囊装置的侧气囊中,一张面板被折成两折,外周边缘部被缝上,从而形成了袋状的气囊主体部。而且,该一张面板部分地折叠起来,并被缝上,从而将气囊主体部的内部形成了划分成胸部腔和腰部腔的束带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0995号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3100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车辆用侧气囊装置最好具备可适当确保车宽方向的厚度的三维形状的侧气囊。此外,车辆用侧气囊装置最好在侧气囊上形成分别将驾乘人员的肩部、腰部和胸部合适地承托,可提高驾乘人员保护性能的腔。而且,希望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且高生产率来构成具备上述那样的功能性的侧气囊。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原创出来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即该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在侧气囊内部设置隔板,通过将该隔板合理地进行布置,能够构成具有确保车宽方向的厚度的三维形状并具备与驾乘人员的肩部、腰部和胸部相对应的腔、而且部件数量较少的生产率高的侧气囊。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具有侧气囊,该侧气囊内置在座椅靠背内,通过对该侧气囊导入充气器气体,从而向驾乘人员与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该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特征为,所述侧气囊通过将相互相对的车内侧面板和车外侧面板的外周边缘相互之间使用外周接缝线接合而形成,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形成有腰约束用腔、肩约束用腔和胸约束用腔这3个腔,在所述侧气囊内部的车辆后方部分设有喷出充气器气体的充气器,所述侧气囊的主要部分包括所述肩约束用腔和所述腰约束用腔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侧气囊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上,以使所述主要部分的车辆后方部分在该座椅靠背的内部膨胀,所述3个腔由第1隔板和第2隔板来划分,所述第1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该侧气囊的后边缘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设定于该第2隔板的中间位置的隔板重叠处,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一起连接,该第2隔板的两端与该侧气囊的外周边缘相接合。优选的是,在所述隔板重叠处,位于面向所述充气器的那侧的所述第2隔板与所述第1隔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优选的是,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在与所述第2隔板之间形成间隙,由该间隙来构成内部排气孔。优选的是,所述第1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优选的是,所述第2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上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上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或是,优选的是,所述第2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下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下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优选的是,所述第1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1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1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优选的是,所述第2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2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上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上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或是,优选的是,所述第2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2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下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下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气囊内部,两端具有开口部的挠性套管围着所述充气器且穿过所述第1隔板而设置,所述挠性套管在向使用所述第1隔板隔开的所述肩约束用腔和所述腰约束用腔中的任一者流入的充气器气体作用下发生变形,阻止充气器气体向另一者流出。优选的是,所述充气器为圆筒状,在该充气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一个端部附近在圆周方向上布置有多个气体喷出孔,在另一个端部上设有点火信号供给用的连接器,在该侧气囊的车辆后方部分设有连接该侧气囊内部和外部的开口部,以使该连接器向所述侧气囊的外部露出,并且所述气体喷出孔布置在该侧气囊的内部,所述充气器被安装成贯穿于该开口部。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具有侧气囊,该侧气囊包含车内侧面板体和车外侧面板体而形成,并且通过其内部被导入充气器气体,从而在驾乘人员与车辆侧部之间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该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特征为,具备:前方侧上下分隔部,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从该侧气囊的前端向后端且与该后端隔开距离而形成;后方侧上下分隔部,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从该侧气囊的后端向前端且与该前端隔开距离而形成,并且包含部分地与所述前方侧上下分隔部上下相对的重叠部分;上部气囊区域,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的上方部分使用所述前方侧上下分隔部和所述后方侧上下分隔部隔开而被形成;下部气囊区域,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的下方部分使用所述前方侧上下分隔部和所述后方侧上下分隔部隔开而被形成;以及充气器,其布置在所述侧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将充气器气体导入到所述上部气囊区域,在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前方侧上下分隔部之间形成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使充气器气体从所述上部气囊区域流入所述下部气囊区域,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具有侧气囊,该侧气囊内置在座椅靠背内,通过对该侧气囊导入充气器气体,从而向驾乘人员与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该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特征为,所述侧气囊通过将相互相对的车内侧面板和车外侧面板的外周边缘相互之间使用外周接缝线接合而形成,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形成有腰约束用腔、肩约束用腔和胸约束用腔这3个腔,在所述侧气囊内部的车辆后方部分设有喷出充气器气体的充气器,所述侧气囊的主要部分包括所述肩约束用腔和所述腰约束用腔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侧气囊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上,以使所述主要部分的车辆后方部分在该座椅靠背的内部膨胀,所述3个腔由第1隔板和第2隔板来划分,所述第1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该侧气囊的后边缘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设定于该第2隔板的中间位置的隔板重叠处,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一起连接,该第2隔板的两端与该侧气囊的外周边缘相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8.06 JP 2013-163111;2013.08.07 JP 2013-163921.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具有侧气囊,该侧气囊内置在座椅靠背内,通过对该侧气囊导入充气器气体,从而向驾乘人员与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该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特征为,所述侧气囊通过将相互相对的车内侧面板和车外侧面板的外周边缘相互之间使用外周接缝线接合而形成,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形成有腰约束用腔、肩约束用腔和胸约束用腔这3个腔,在所述侧气囊内部的车辆后方部分设有喷出充气器气体的充气器,所述侧气囊的主要部分包括所述肩约束用腔和所述腰约束用腔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侧气囊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上,以使所述主要部分的车辆后方部分在该座椅靠背的内部膨胀,所述3个腔由第1隔板和第2隔板来划分,所述第1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该侧气囊的后边缘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设定于该第2隔板的中间位置的隔板重叠处,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一起连接,该第2隔板的两端与该侧气囊的外周边缘相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隔板重叠处,位于面向所述充气器的那侧的所述第2隔板与所述第1隔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前端在与所述第2隔板之间形成间隙,由该间隙来构成内部排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1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2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上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上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2隔板由1张面板材料所形成,其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并且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下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下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1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1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1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1隔板的长度方向后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2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2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上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上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2隔板包含具有近似相同长度且近似相同宽度的至少2张面板片,所述第2隔板在所述车内侧面板与所述车外侧面板之间形成为这些面板片的一侧边缘相互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相互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各面板片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与所述车内侧面板和所述车外侧面板相接合,所述第2隔板的至少从所述隔板重叠处向所述侧气囊的下方延伸的长度方向下端与所述外周接缝线同时接合。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侧气囊内部,两端具有开口部的挠性套管围着所述充气器且穿过所述第1隔板而设置,所述挠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优斗清水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