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024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包括阳模以及型腔,阳模上设置有成型部、流道以及给成型部散热的第一冷却通道。型腔上开设有凹槽以及用于给凹槽散热的第二冷却通道。成型部的外周缘形状与产品的内壁形状相匹配,凹槽的形状与产品的外周缘形状相匹配;第一冷却通道外侧的形状与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因为阳模通过3D打印技术成型,因此,其内部开设的第一冷却通道靠近成型部外周缘的一侧面的形状能做到与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所以第一冷却通道能更贴紧成型部,从而注塑模具的阳模无冷却热点的存在,散热更均匀、产品冷却效率高,变形少,成型周期短,产量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生产中对降低成本的要求日益高涨,如何控制成本,保证利润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日化包装、食品包装、医疗等多个行业,由于行业性质决定了产品都是量大且相对比较单一,所以在生产上也是大举使用多腔高速模具进行生产,而传统的多腔高速模具是机加工制造出来的,模具制造周期长,部分零件加工难度大;并且受现有机加工技术限制,模具冷却水道只能是一条直线,请参见图la及图lb,导致模具型腔冷却不均匀,冷却时间长,从而成型周期长,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样地,模具的阳模亦存在着上述的问题。金属3D打印技术,主要以金属粉末、颗粒或金属丝材为原料,通过CAD模型预分层处理,采用高功率激光束熔化堆积生长(增材制造),直接从CAD模型一步完成高性能构件的“近终成形”,在打印过程中把金属粉末的选择性激光熔化积层造型和高速切削加工融为一体,是叠层造型和去除加工的复合化。与传统的金属零件加工技术相比,新的复合技术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1)复杂零件制造工艺流程较传统工艺大大缩短;(2)无模具快速自由成型,制造周期短,零件生产成本低;(3)零件近净成型,机加余量小,材料利用率高;使用复合加工后其加工零件尺寸精度已经达到±0.01mm以下,表面硬度也达到Hrc52以上,足以符合精密模具零件的功能要求。彻底改变了传统金属零件,特别是高性能难加工、构型复杂等金属零件的加工模式,在各行各业的科研与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塑模具的阳模所存在的冷却不均匀,冷却时间长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包括阳模以及型腔,所述阳模上设置有用于给产品内轮廓成型的成型部、用于通入熔融材料的流道以及给所述成型部散热的第一冷却通道;所述型腔上开设有用于给产品外轮廓成型的凹槽以及用于给所述凹槽散热的第二冷却通道,所述成型部的外周缘形状与产品的内壁形状相匹配,所述凹槽的形状与产品的外周缘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外侧的形状与所述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内侧的形状亦与所述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包括用于通入液体的入口通道、环绕于所述成型部内侧的环形通道以及用于排出液体的出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环形通道以及出口通道依次相连通;所述环形通道的位置与所述成型部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环形通道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圆环,所述成型部外周缘的横截面为椭圆形。进一步地,所述入口通道以及出口通道分别位于所述流道的两侧边。进一步地,所述入口通道以及出口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形状与所述凹槽底部的形状相匹配和/或与所述凹槽周缘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3D打印注塑模具还包括阳模镶件,所述阳模镶件嵌置于所述阳模的顶部,其内部开设有用于流通熔融材料的流道,所述阳模镶件的流道的入口与所述阳模流道的出口相连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注塑模具的阳模通过3D打印技术成型,因此,其内部开设的第一冷却通道外侧的形状能做到与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所以第一冷却通道能更贴紧成型部,从而注塑模具的阳模无冷却热点的存在,散热更均匀、产品冷却效率高,变形少,成型周期短,产量增大。【附图说明】图la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注塑模具的型腔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lb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注塑模具的型腔与其冷却通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的阳模的以及产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3D打印注塑模具的阳模以及产品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3D打印注塑模具的阳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阳模的俯视示意图图6a是图5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6b是图5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4所示的阳模的冷却水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a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型腔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8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型腔与其冷却通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2至图8b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包括阳模1以及型腔2,阳模1上设置有用于给产品200内轮廓成型的成型部11、用于给成型部11散热的第一冷却通道12以及通入熔融材料的流道13。型腔2上开设有用于给产品200外轮廓成型的凹槽21以及用于给凹槽21散热的第二冷却通道。成型部11的外周缘形状与产品200的内壁形状相匹配,凹槽21的形状与产品200的外周缘形状相匹配。第一冷却通道12外侧的形状与成型部11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通道12内侧的形状亦与成型部11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上述提及的液体优先选用水,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液态冷媒。第一冷却通道12位于成型部11的内侧。本实施例的阳模1通过3D打印技术成型,因此,其内部开设的第一冷却通道12的外侧(即靠近成型部11外周缘111的一侧面)的形状能做到与成型部11外周缘111的形状相匹配,所以第一冷却通道12能更贴紧成型部11,从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3D打印注塑模具,包括阳模以及型腔,所述阳模上设置有用于给产品内轮廓成型的成型部、用于通入熔融材料的流道以及给所述成型部散热的第一冷却通道;所述型腔上开设有用于给产品外轮廓成型的凹槽以及用于给所述凹槽散热的第二冷却通道,所述成型部的外周缘形状与产品的内壁形状相匹配,所述凹槽的形状与产品的外周缘形状相匹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外侧的形状与所述成型部外周缘的形状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寿彭晓华黄维亮陈其业鲍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