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出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348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泵出瓶,包括筒身、软质容纳结构、泵芯、肩套、按盖和外罩,肩套连接于筒身的开口端,软质容纳结构连接于肩套,泵芯安装于所述肩套内部,按盖连接于泵芯,肩套连接外罩。这种结构不需要活塞活动,按压泵芯泵出内容液时,软质容纳结构收缩,能够稳定泵出内容液,不存在活塞卡住的问题,结构简单,技术可靠。在按盖上安装涂抹结构,方便实用。肩套上还可以设置多个泵芯连接部,泵芯连接部分别连接不同的泵芯和软质容纳结构,在不同的软质容纳结构中放入不同的内容液,能够满足使用者多种使用需求,成本较低,携带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泵出瓶
本技术涉及真空瓶
,尤其是指一种真空泵出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真空瓶基本都是采用瓶内泵头加活塞结构来实现内容液的泵出。当结构工作时,活塞的松紧需要润滑,当活塞控制不当时,活塞可能会卡住,容易出现内容液泵不出来的问题。瓶身大部分也是圆形的,千篇一律。如果活塞结构是异型的,活塞与筒身的配合难于控制,活塞无法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多样、安全可靠的真空泵出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真空泵出瓶,包括筒身、软质容纳结构、泵芯、肩套、按盖和外罩,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开口端,所述软质容纳结构连接于所述肩套,所述泵芯安装于所述肩套内部,所述按盖连接于所述泵芯,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外罩。进一步地,所述筒身包括筒壁和筒底,所述筒壁连接所述筒底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结构,所述筒底设置有一个内外贯通的通孔;所述筒壁开口端沿周长设置有肩套固定位,所述肩套固定位的壁厚薄于所述筒壁,所述肩套固定位内侧与所述筒壁内侧相接处平顺连接,所述肩套固定位外侧与筒壁外侧相接处形成第一凸台结构;所述肩套固定位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沿所述肩套固定位的周长方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所述肩套包括筒身连接部、外罩连接部和泵芯连接部,所述筒身连接部、外罩连接部和泵芯连接部同轴心设置且尺寸依次缩小,所述外罩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筒身连接部形成第二凸台结构,所述泵芯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罩连接部;所述筒身连接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筒身连接部周长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外罩连接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凸起物,所述第二凸起物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物沿所述外罩连接部周长方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所述泵芯连接部内部设置有按盖定位部、泵芯压紧位和软质容纳结构固定位,所述软质容纳结构固定位上设置有环状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软质容纳结构包括固定部和容纳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容纳部均为贯通结构,所述固定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容纳部一端,所述容纳部为软质结构,所述容纳部另一端为可封装结构;所述固定部的外侧沿周长设置有环状凸起结构,所述固定部的内侧底部设置有环状向内凸出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泵芯外侧设置有压紧圆环和容纳结构连接部,所述容纳结构连接部设置有密封位,所述泵芯的顶部设置有按盖连接位。进一步地,所述按盖包括泵芯连接部和按盖外壳,所述泵芯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按盖外壳内部,所述泵芯连接部设置有贯通的出液孔,所述按盖外壳设置有出液嘴,所述出液孔与所述出液嘴连接,所述泵芯连接部底部设置有按压位。进一步地,所述外罩包括罩壁和罩顶,所述罩壁和罩顶连接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结构;所述罩壁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罩壁内侧周长方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嘴连接一涂抹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肩套上设置至少两个泵芯连接部,所述泵芯连接部分别连接泵芯和软质容纳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的真空泵出瓶,只需要泵头和一个软质容纳结构,不需要活塞活动。按压泵芯泵出内容液时,软质容纳结构收缩,能够稳定泵出内容液,不存在活塞卡住的问题。结构简单,技术可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图1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筒身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筒身结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筒身结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肩套结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肩套结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泵芯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泵芯结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软质容纳结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软质容纳结构立体图;图12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按盖结构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按盖结构立体图;图14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外罩结构剖视图;图15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外罩结构立体图;图16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实施步骤示意图一;图17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实施步骤示意图二;图18为本技术真空泵出瓶的实施步骤示意图三。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泵出瓶,包括筒身1、肩套2、泵芯3、软质容纳结构4、按盖5和外罩6。使用本技术时,通过各组件之间的卡扣件,将肩套2、泵芯3和软质容纳结构4组装起来,将肩套2扣合在筒身1上,将按盖5安装在泵芯3的顶部,通过按压按盖5,带动泵芯3从软质容纳结构4中泵出内容液,此过程中软质容纳结构4收缩,实现内容液泵出,不需要活塞结构。使用完毕时,将外罩6扣在肩套2上。具体的,上述所述的筒身1包括筒壁11和筒底12,筒壁11和筒底12形成一个开口的容纳结构。筒壁11的开口端沿周长方向上设置有一个与肩套固定位111,肩套固定位111的厚度要比筒壁11薄一些,因此当肩套固定位111的内侧与筒壁11的内侧平顺连接时,肩套固定位111与筒壁11因为厚度差,会在连接处形成第一凸台结构112。市面上常规的筒身1的横截面形状多为圆形,本实施例中筒身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也可以是几种形状的结合,也可以是任意其他能够满足使用需要的形状,所述的横截面是指与筒底12平行的截面。同时在筒底12上设置一个内外贯通的通孔121,当软质容纳结构4收缩时,用于平衡筒身1内外的气压平衡。具体的,上述所述的肩套固定位11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113,第一凸起结构1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一凸起结构113沿肩套固定位111的周长方向均匀分布,第一凸起结构113的作用是当肩套2安装在肩套固定位111上时,给予肩套2额外的阻碍,防止肩套2脱落。具体的,上述所述的肩套2包括筒身连接部21、外罩连接部22和泵芯连接部23,筒身连接部21、外罩连接部22和泵芯连接部23同轴心设置且尺寸依次缩小。所述筒身连接部21、外罩连接部22和泵芯连接部23是一体成型的,在描述时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分开描述。外罩连接部22的平面尺寸小于筒身连接部21,当两者同轴心设置时,会形成第二凸台结构221,泵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泵出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身、软质容纳结构、泵芯、肩套、按盖和外罩,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开口端,所述软质容纳结构连接于所述肩套,所述泵芯安装于所述肩套内部,所述按盖连接于所述泵芯,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外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泵出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身、软质容纳结构、泵芯、肩套、按盖和外罩,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开口端,所述软质容纳结构连接于所述肩套,所述泵芯安装于所述肩套内部,所述按盖连接于所述泵芯,所述肩套连接于所述外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出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身包括筒壁和筒底,所述筒壁连接所述筒底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结构,所述筒底设置有一个内外贯通的通孔;
所述筒壁开口端沿周长设置有肩套固定位,所述肩套固定位的壁厚薄于所述筒壁,所述肩套固定位内侧与所述筒壁内侧相接处平顺连接,所述肩套固定位外侧与筒壁外侧相接处形成第一凸台结构;
所述肩套固定位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沿所述肩套固定位的周长方向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套包括筒身连接部、外罩连接部和泵芯连接部,所述筒身连接部、外罩连接部和泵芯连接部同轴心设置且尺寸依次缩小,所述外罩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筒身连接部形成第二凸台结构,所述泵芯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罩连接部;
所述筒身连接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筒身连接部周长方向均匀分布;
所述外罩连接部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凸起物,所述第二凸起物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物沿所述外罩连接部周长方向均匀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泵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芯连接部内部设置有按盖定位部、泵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德斌李神州欧阳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