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14856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其包括热轧工序、冷轧工序和热处理工序,采用下述质量百分含量化学成分的板坯热轧:C 0.15~0.22%、Si 1.2~1.8%、Mn 1.5~1.8%、P≤0.05%、S≤0.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所述热处理工序:冷轧工序得到的终轧板以8~12℃/s升温至780~820℃,保温1000~1800s;然后以8~12℃/s加热至950~1000℃,保温时间300~600s;最后经Q&PB处理,即可得到所述的高强钢。本方法通过优化成分设计,降低原料成本;通过两相区预先Mn配分,使奥氏体中Mn元素不均匀分布,增加淬火前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使室温下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进而增加TRIP效应,提高韧性和伸长率;工艺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等温时间短,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制造业领域对各种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毫无疑问,钢铁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推动着整个材料界的发展。而贝氏体钢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它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Danemport和E.C.Bain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在钢中发现贝氏体组织以来,之后的几十年许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贝氏体理论也得到很大的进展,所以贝氏体钢的开发用用也极大的引起了社会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50年代出现了 Mo-B系贝氏体钢,70年代又出现了Mn-B系空冷贝氏体钢。它们都具有优良的耐磨性,高强韧性,在矿上、电力、冶金、建材等领域的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是他们的生产工序较为复杂,生产效率低,合金元素多,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又出现对纳米级贝氏体的研究,虽然工艺简单,添加合金元素较少,但其等温时间较长,强度高,但韧性不好,应用领域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的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的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 0.15~0.22%、Si 1.2~1.8%、Mn 1.5~1.8%、P≤0.05%、S≤0.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亚强陈连生宋进英郑小平魏英立张宏军高天佐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