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及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非调质钢机械性能难以满足高强度零件要求的问题。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所述非调质贝氏体钢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39%-0.44%,Si0.2%-0.4%,Mn1.2%-1.7%,S≤0.35%,P≤0.35%,Cr0.5%-0.8%,Ni≤0.20%,Mo≤0.15%,V0.1%-0.2%,B0.001%-0.003%,Ti0.02%-0.045%,Al0.01%-0.035%,Cu≤0.2%,N≤70ppm,余量Fe。本发明专利技术材料具有与调质钢强度相媲美的性能,同时具备非调质钢节能、利于切削、成品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种钢材及制备方法,特别是用于制作汽车发动机曲轴、半轴、转向节等零件的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底盘转向节、轮毂、半轴、发动机曲轴、连杆等部件多采用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制作,为达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需经过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如42CrMo为常用制作曲轴的调质结构钢,用于制作曲轴的工艺如下原料下料一锻造毛坯一毛坯调质一尺寸矫形一机械加工一表面强化。这种传统材料及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是1.在毛还加工前进行的调质工序,需要较大的能源消耗,约500元/吨钢;热处理后的尺寸矫正工序 会产生3%的表面缺陷(如裂纹、压痕等);对于大截面零件,由于钢材淬透性原因,中心组织淬不透造成心部软点,质量稳定性较差;2.调质钢大多在调质状态下使用,塑性高、韧性好,但是切削性能较差,切削刀具磨损较大,切削效率低下,加工成本高;3.为防止毛坯在热处理时产生的表面氧化脱碳、影响零部件的疲劳性能,一般毛坯留有一定厚度余量,在切削加工时将氧化脱碳层去掉,这样增加了切削量,使材料利用率降低。近年来为了节约能源,降低制造成本,相继开发出一系列不需调质处理、锻后冷却直接使用的非调质结构钢,非调质结构钢在热轧和锻造状态即能达到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减掉热处理工序和热处理设备,避免了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变形或淬火裂纹所造成的废品,改善了劳动条件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就目前已开发的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而言,其强度一般较低,机械性能难于与目前汽车发动机曲轴、半轴应用的高强度调质钢42CrMo性能相媲美,因而限制了非调钢在高性能要求的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满足汽车发动机曲轴、半轴、转向节等零件要求的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及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其特别之处是所述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 O. 39%-0. 44%, Si O. 2%-0. 4%, Mn I. 2%_1. 7%,S ^ 0. 35%, P ^ 0. 35%, Cr 0. 5%-0. 8%, Ni ( 0. 20%, Mo ( 0. 15%, V 0. l%-0. 2%, B0. 001%-0. 003%, Ti 0. 02%-0. 045%, Al 0. 01%-0. 035%, Cu ( 0. 2%, N ( 70ppm,余量为 Fe。上述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其锻后快速风冷组织为少量晶内铁素体+粒状贝氏体,锻件抗拉强度σ b可达1085 Mpa,屈服强度σ s可达795 Mpa0—种制备上述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的方法,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所述熔炼工序采用电炉+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或转炉+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所述轧制工艺采用连铸+轧坯+挤压棒材+坑内缓冷;所述锻造工艺棒料加热至1200°C,始锻温度1200°C,终锻温度950°C,快速空气冷却至室温,冷却速度不小于50°C /S。本专利技术针对目前非调质钢机械性能难以满足汽车发动机曲轴、半轴等零件强度要求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供。本专利技术材料通过多种合金元素的共同作用,消除了现有非调质钢中网状铁素体组织,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具有与调质钢42CrMo强度相媲美的性能,同时具备非调质钢共有的节能、利于切削、成品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点,扩大了非调质钢的应用范围,完全可以满足一些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如汽车发 动机曲轴、半轴、转向节等零件的性能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材料制备零部件,具有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材料,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通过成分配比设计和冶炼工艺制定,形成新的复合强化机制,使其强度不低于调质钢42CrMo,综合机械性能较好,能够满足高强度载荷工况要求。为提高材料强度,本专利技术合金成分设计时制定如下方案1.增加对材料强度有较明显增强作用的V元素含量,V元素的含量从现有非调质钢O. 08-0. 13%提高到O. 1-0. 2% ;2.微量添加对材料强度和冲击韧性均有提高作用的合金元素Mn、Cr、Mo、Ni元素;3.微量添加与钢中残余元素N有很强亲和力的Al、Ti元素,形成难熔化合物A1N,分布于奥氏体晶界,对奥氏体晶粒长大有抑制作用,提高钢的冲击韧性;4.微量添加B元素,提高钢材的淬透性,使钢在锻后空冷条件下消除传统非调钢的网状铁素体分布,形成少量晶内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提高钢的整体强度。对比传统非调质钢49MnVS3与本专利技术非调质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可以看出,传统非调质钢49MnVS3锻后快冷组织,铁素体以网状形式分布于晶界,晶粒内部为珠光体组织。由于铁素体组织强度很低,因此高强度的晶体被软化组织铁素体隔离,使钢的强度和韧性降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成分中添加V、A1等C、N化合物性能元素,形成VN、A1N、VC,当钢从1200°C高温冷却时,首先在奥氏体晶粒内的MnS夹杂上析出,成为铁素体晶核,然后形成晶内铁素体,将传统非调质钢的网状铁素体分布改变为晶内分布,锻后快冷组织为少量晶内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从而在显著提高强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冲击韧性。表I中列出了常用于制作曲轴的调质钢42CrMo、非调质钢49MnVS3和本专利技术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传统非调质钢49MnVS3的抗拉强度Qb,屈服强度σ s与调质钢42CrMo相比低很多,用它来替代传统的调质钢42CrMo制作柴油发动机曲轴等零件有风险,由于柴油发动机马力大,输出扭矩高,需要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本专利技术材料锻件性能的强度接近或超过调质钢42CrMo,完全能够满足曲轴等零部件的强度要求,其它性能指标通过台架疲劳寿命验证亦能够满足要求。表I权利要求1.一种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调质贝氏体钢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 O. 39%-0. 44%,Si O. 2%-0. 4%,Mn I. 2%-1. 7%, S 彡 O. 35%, P 彡 O. 35%, Cr O. 5%-0. 8%, Ni ( O. 20%, Mo ( O. 15%,V O. 1%-0. 2%, B O. 001%-0. 003%, Ti O. 02%-0. 045%, Al O. 01%-0. 035%, Cu ( O. 2%,N ( 70ppm,余量为 Fe。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调质贝氏体钢锻后快速风冷组织为少量晶内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其锻件抗拉强度ob可达1085 Mpa,屈服强度σ s可达795 Mpa。3.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的方法,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炼工序采用电炉+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或转炉+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所述轧制工艺采用连铸+轧坯+挤压棒材+坑内缓冷;所述锻造工艺棒料加热至1200°C,始锻温度1200°C,终锻温度950°C,快速空气冷却至室温,冷却速度不小于50°C /S。全文摘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非调质贝氏体钢,它将原料经熔炼、轧制和锻造工序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调质贝氏体钢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39%?0.44%,Si?0.2%?0.4%,?Mn?1.2%?1.7%,S≤0.35%,P≤0.35%,?Cr?0.5%?0.8%,?Ni≤0.20%,?Mo≤0.15%,?V?0.1%?0.2%,?B?0.001%?0.003%,Ti?0.02%?0.045%,Al?0.01%?0.035%,Cu≤0.2%,N≤70ppm,余量为Fe。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元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