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其油底壳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697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其油底壳组件,后者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主壳体为铝材铸件,且其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所述主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其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主壳体的内侧底壁设置有第三加强筋。这样,该油底壳组件提高了油底壳强度和刚度,极大地降低了油底壳的振动和噪声;同时,增大了润滑油的储油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发动机拉缸,不会影响整车通过性能;另外,设置三处加强筋结构,提高了油底壳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动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
技术介绍
油底壳是发动机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现有的油底壳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底部的放油装置;其中壳体通常采用单层钢板冲压成型,其表面光滑,且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处一般为平面结构,放油装置包括开设在壳体上的放油孔和与放油孔螺纹配合的放油螺栓,在更换机油时,将放油螺栓旋下,并将壳体内的机油排出,放油装置具有磁性,可以吸附铁肩,防止铁肩再次进入缸体产生磨损。上述现有的油底壳组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润滑油的储油容量小,若增大油底壳的高度来增加储油容量,又会影响整车的通过性能;2、油底壳为单层钢板冲压成型,缺少加强筋结构,强度不足,噪声非常大;3、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连接面密封不可靠,容易出现机油渗漏问题;4、油底壳放油装置保养方便性差,当其吸附铁肩过多或者其磁性降低后,就无法再进行铁肩吸附,会导致铁肩再次进入缸体产生磨损。因此,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具有较大的储油空间,满足发动机润滑需要,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降低工作噪声,从而提高其使用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所述主壳体为铝材铸件,且其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所述主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其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主壳体的内侧底壁设置有第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主壳体朝向所述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安装面上间隔布置有若干凸部和若干凹部。优选地,所述副壳体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且所述副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处于拆分状态时,所述放油装置自所述主壳体的安装开口处取出。优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之内侧底壁的挡板,所述挡板具有C形避让口,所述放油装置位于所述C形避让口内。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于所述挡板上。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为多条,且各所述第三加强筋在所述挡板上形成凹凸槽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条,且各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主壳体的外侧壁上形成凹凸槽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多条,且各所述第二加强筋在所述主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凹凸槽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和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之下端面的油底壳组件,所述油底壳组件为如上所述的油底壳组件。本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用于汽车发动机,该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其中,主壳体为铝材铸件,且其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所述主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其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主壳体的内侧底壁设置有第三加强筋。这样,该油底壳组件采用铝制材料铸造成型,提高了油底壳强度和刚度,极大地降低了油底壳的振动和噪声;同时,增加副壳体结构,增大了润滑油的储油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发动机拉缸,不会影响整车通过性能;另外,设置三处加强筋结构,提高了油底壳的强度和刚度。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中,其主壳体朝向所述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安装面上间隔布置有若干凸部和若干凹部,这样,通过凸部和凹部的设置,使得主壳体的安装面形成凸凹不平的结构,在与密封圈配合时,更便于密封圈的安装,密封效果更好,从而提高了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间的连接效果和密封性。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中,其副壳体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且所述副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处于拆分状态时,所述放油装置自所述主壳体的安装开口处取出;这样,当副壳体拆下时,放油装置落入视线,便于实现放油装置的维护和更换,避免由于放油装置磁性消失造成的危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另一方向的视图;图3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处于副壳体拆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中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中放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壳体2-副壳体3-回油管12-放油孔4_放油装置5_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第三加强筋11-安装面8-挡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具有较大的储油空间,满足发动机润滑需要,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降低工作噪声,从而提高其使用性能。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1-5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用于汽车发动机,该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1,其中,主壳体I为铝材铸件,且其侧方安装有副壳体2,所述副壳体2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I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I和所述副壳体2上均设置有回油管3 ;所述主壳体I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12,所述放油孔12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4 ;所述主壳体I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其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所述主壳体I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为铝材铸件,且其侧方安装有副壳体(2),所述副壳体(2)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1)和所述副壳体(2)上均设置有回油管(3);所述主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12)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4);所述主壳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其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所述主壳体(1)的内侧底壁设置有第三加强筋(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波朱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