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其油底壳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57839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5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其油底壳组件,后者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主壳体包括冲压成型的外壳体和与所述外壳体相贴合、并冲压成型的内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这样,该油底壳组件提高了油底壳强度和刚度,极大地降低了油底壳的振动和噪声;同时,增大了润滑油的储油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发动机拉缸,不会影响整车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动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
技术介绍
油底壳是发动机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现有的油底壳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底部的放油装置;其中壳体通常采用单层钢板冲压成型,其表面光滑,且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处一般为平面结构,放油装置包括开设在壳体上的放油孔和与放油孔螺纹配合的放油螺栓,在更换机油时,将放油螺栓旋下,并将壳体内的机油排出,放油装置具有磁性,可以吸附铁肩,防止铁肩再次进入缸体产生磨损。上述现有的油底壳组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润滑油的储油容量小,若增大油底壳的高度来增加储油容量,又会影响整车的通过性能;2、油底壳为单层钢板冲压成型,缺少加强筋结构,强度不足,噪声非常大;3、油底壳与发动机缸体连接面密封不可靠,容易出现机油渗漏问题;4、油底壳放油装置保养方便性差,当其吸附铁肩过多或者其磁性降低后,就无法再进行铁肩吸附,会导致铁肩再次进入缸体产生磨损。因此,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具有较大的储油空间,满足发动机润滑需要,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降低工作噪声,从而提高其使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包括冲压成型的外壳体和与所述外壳体相贴合、并冲压成型的内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优选地,所述副壳体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且所述副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处于拆分状态时,所述放油装置自所述主壳体的安装开口处取出。优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之内侧底壁的挡板,所述挡板具有C形避让口,所述放油装置位于所述C形避让口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和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缸体之下端面的油底壳组件,所述油底壳组件为如上所述的油底壳组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用于汽车发动机,该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其中,主壳体包括冲压成型的外壳体和与所述外壳体相贴合、并冲压成型的内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方安装有副壳体,所述副壳体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副壳体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这样,该油底壳组件采用双层冲压成型的主壳体形式,提高了油底壳强度和刚度,极大地降低了油底壳的振动和噪声;同时,增加副壳体结构,增大了润滑油的储油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发动机拉缸,不会影响整车通过性會K。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中,其副壳体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且所述副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处于拆分状态时,所述放油装置自所述主壳体的安装开口处取出;这样,当副壳体拆下时,放油装置落入视线,便于实现放油装置的维护和更换,避免由于放油装置磁性消失造成的危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另一方向的视图;图3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中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油底壳组件中放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壳体2-副壳体3-回油管4-放油装置8-挡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新型油底壳组件,以期具有较大的储油空间,满足发动机润滑需要,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降低工作噪声,从而提高其使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1-4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油底壳组件用于汽车发动机,该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1,其中,主壳体I包括冲压成型的外壳体和与所述外壳体相贴合、并冲压成型的内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方安装有副壳体2,所述副壳体2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I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I和所述副壳体2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I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4。上述放油装置4包括放油螺母41、密封垫圈42和放油螺栓43 ;其中,放油螺母41的外表面带有强磁性,可以有效吸附机油中的铁肩,避免铁肩再次栗入油道,造成发动机磨损的问题;所述放油螺母41包括放油口内螺纹和定位槽,放油口位于放油螺母41的底部,便于放油,内螺纹位于放油螺母41的内表面,用于安装放油螺栓43,定位槽位于放油螺母41的底部,便于与油底壳安装定位,密封圈材料为耐油性的橡胶,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的泄露;放油螺栓43包括放油槽、外螺纹、螺栓安装面和螺栓头,放油槽位于外螺纹的底部,便于放油,外螺纹与放油螺母41配合,便于放油和储油螺栓安装面与密封圈配合,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的泄露,螺栓头便于紧固和松动。这样,该油底壳组件采用双层冲压成型的外壳体结构,提高了油底壳强度和刚度,极大地降低了油底壳的振动和噪声;同时,增加副壳体2结构,增大了润滑油的储油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避免发动机拉缸,不会影响整车通过性能。上述副壳体2优选为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I,且所述副壳体2与所述主壳体I处于拆分状态时,所述放油装置4自所述主壳体I的安装开口处取出;这样,当副壳体2拆下时,放油装置4落入视线,便于实现放油装置4的维护和更换,避免由于放油装置4磁性消失造成的危害。理论上,如不考虑放油装置4的维护问题,副壳体2可以与主壳体I为一体铸造成型,或者焊接连接。上述副壳体2与主壳体I可拆装的连接具体为螺栓连接或者卡接等形式。为了实现隔离振动和降噪的目的,还可以在主壳体I之内侧底壁上安装挡板8,所述挡板8具有C形避让口,所述放油装置4位于所述C形避让口内,该挡板8具体为双层钢板,通过螺栓连接或者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主壳体I的内侧底壁上。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为了区分相同名称的不同结构,仅为了描述方便,不表示某种顺序,更不应理解为任何限定。除了上述油底壳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油底壳组件的汽车发动机,该汽车发动机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组件,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下端面的主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包括冲压成型的外壳体和与所述外壳体相贴合、并冲压成型的内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方安装有副壳体(2),所述副壳体(2)的内腔与所述主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主壳体(1)和所述副壳体(2)上均设置有回油管;所述主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内可拆装地安装有放油装置(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波史峰陈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