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65044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包括拉杆和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内孔的反锪刀,所述反锪刀包括切削端和手持端,反锪刀的切削端固定有刀齿并沿轴向开设若干通槽,反锪刀的手持端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拉杆设置在第一内孔内,拉杆一端伸出反锪刀的切削端且为倒锥结构,另一端通过螺纹杆与调节螺母连接配合使用,旋转调节螺母使拉杆在反锪刀的第一内孔内轴向移动,带动倒锥结构进入切削端,使得刀齿沿径向向外涨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用于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孔口倒圆或倒角去毛刺加工,使用良好,可满足工艺要求尺寸,稳定性好,便于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刀具设计领域,具体涉及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
技术介绍
在航空发动机中壳体焊接组件零件,用于支撑涡轮区长轴类零件,并通过壳体组件内部错综的油路孔为涡轮区提供润滑油。壳体组件内部的油路孔及孔口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内部机械的润滑性能。此类零件工艺要求去除所有孔内壁、孔交叉处毛刺,尖边倒圆R0.1-0.3mm,并用内窥镜检查油路孔内不得有毛刺、切肩、粘连物、杂物等。这类零件有部分油路孔口在狭窄环形槽内,孔口倒圆及去毛刺的工作,一直是困扰工厂生产的难题。目前通常采用的扁形旋转锉无法伸入窄槽的底部进行手工打磨,只能加工孔口 1/3-1/2的区域,象征性的打打毛刺,在打磨的过程中,旋转锉只能倾斜很小的角度,不能构成完整的圆弧,无法满足倒圆的加工,可见现有的加工工具还不能用于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孔口去毛刺加工,工作效率低,容易碰伤零件,无法保证倒圆或倒角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通过旋转调节螺母调整拉杆的轴向移动,使反锪刀刀齿沿径向向外涨大到需要值,停止旋转,并将其状态固定,旋转手柄带动反锪工具完成孔口倒圆或倒角工作,用于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孔口去毛刺加工,可根据零件工艺要求完成倒圆或倒角尺寸要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拉杆和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内孔的反锪刀,所述反锪刀包括切削端和手持端,反锪刀的切削端固定有刀齿并沿轴向开设若干通槽,反锪刀的手持端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拉杆设置在第一内孔内,拉杆一端伸出反锪刀的切削端且为倒锥结构,另一端通过螺纹杆与调节螺母连接配合使用,旋转调节螺母使拉杆在反锪刀的第一内孔内轴向移动,带动倒锥结构进入切削端,使得刀齿沿径向向外涨大。所述反锪刀的手持端固定有手柄。所述反锪刀的手持端开设有固定手柄的螺纹孔。所述反锪刀的手持端还开设有安装调节螺母的沉孔,沉孔与第一内孔连通。所述沉孔与调节螺母上的外圆柱采用H8/f7间隙配合。所述通槽均匀分布于切削端的周向。所述拉杆与反锪刀间隙配合,拉杆与第一内孔间的间隙为0.1-0.2mm。所述倒锥结构的锥角为5° -8°。所述调节螺母通过其上开设的第二内孔与螺纹杆相连接,第二内孔内设有与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刀齿非工作状态时的直径小于待加工狭窄环形槽内孔的最小值。本技术的优点:将调节螺母螺纹松开,保持反锪刀的刀齿处于自由状态,将反锪刀具深入壳体类零件油路孔中,当拉杆底面接触到深腔环形槽底面时,说明反锪工具已到加工位置,然后旋转调节螺母,使得拉杆轴向移动,带动倒锥结构进入切削端,使反锪刀刀齿沿径向向外涨大到需要值,停止旋转,并将其状态固定,操作工将反锪工具上拉同时旋转,完成油路孔孔口倒圆或倒角工作;本技术切削端上设有的通槽,在保证刀齿的强度条件下,使刀齿具有一定缩涨的还原能力,拉杆后端设有的螺纹杆与调节螺母连接配合使用,旋转调节螺母使拉杆在反锪刀的第一内孔内轴向移动,用于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孔口倒圆或倒角去毛刺加工,使用良好,工作效率高,可满足工艺要求尺寸,稳定性好,便于操作。进一步的,沉孔与调节螺母的外圆柱采用H8/f7间隙配合,使得反锪刀和调节螺母之间的间隙很小,保证锁紧前后反锪刀的直线度。进一步的,拉杆与第一内孔间的间隙为0.1-0.2mm,旋转调节螺母时,拉杆只会产生很小的自转,保证拉杆沿着第一内孔轴向移动。进一步的,手柄通过螺纹孔与反锪刀连接,实现钳工加工,方便手工打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反锪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I反锪刀,11刀齿,12沉孔,13螺纹孔,14第一内孔,2拉杆,21倒锥结构,22螺纹杆,3调节螺母,31外圆柱,32第二内孔,4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结合附图1,本技术包括拉杆2和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内孔14的反锪刀1,所述反锪刀I包括切削端和手持端,反锪刀I的切削端固定有刀齿11并沿轴向开设若干通槽,反锪刀I的手持端设置有调节螺母3,反锪刀I的手持端开设有安装调节螺母3的沉孔12,沉孔12与第一内孔14连通,反锪刀I的手持端还开设有用于固定手柄4的螺纹孔13,所述拉杆2设置在第一内孔14内,与反锪刀I间隙配合,拉杆2与第一内孔14间的间隙为0.1-0.2mm,拉杆2 —端伸出反铭刀I的切削端且为锥角为5° -8°的倒锥结构21,另一端通过螺纹杆22与调节螺母3上开设的第二内孔32连接配合使用,旋转调节螺母3使拉杆2在反锪刀I的第一内孔14内轴向移动,带动倒锥结构21进入切削端,使得刀齿11沿径向向外涨大。结合附图2,通槽均匀分布于切削端的周向,宽度为1-1.5mm。更优的,所述刀齿11非工作状态时的直径小于待加工狭窄环形槽内孔的最小值,以便伸入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油路孔孔口倒圆或倒角去毛刺加工。更优的,所述沉孔12与调节螺母3的外圆柱31采用H8/f7间隙配合,使得反锪刀和调节螺母之间的间隙很小,保证锁紧前后反锪刀I的直线度。本技术通过以下步骤对狭窄环形槽内油路孔孔口进行加工:(I)反锪工具的安装调节:将拉杆2穿入反锪刀I的第一内孔14内,间隙为0.1-0.2mm,调节螺母3上开设的第二内孔32与拉杆2另一端的螺纹杆22连接,调节螺母3的外圆柱31与反锪刀I上开设的沉孔12采用H8/f7间隙配合,手柄4与反锪刀I上开设的螺纹孔13连接,完成反锪工具的安装;(2)反锪工具的使用:将调节螺母3螺纹松开,保持反锪刀I刀齿11处于自由状态,将反锪工具深入壳体类零件油路孔中,当拉杆2 —端的倒锥结构21接触到深腔环形槽底面时,说明反锪工具已到加工位置,然后旋转调节螺母3,根据工艺要求按螺纹螺距计算旋转距离及反锪刀I上刀齿11的涨开角度,最后工人手工顺时针旋转手柄4,完成油路孔的倒圆去毛刺加工;(3)反锪工具的再使用:该油路孔倒圆加工结束后,反锪工具退回加工前孔内深度,以接触到环形槽底面为限度,反方向旋转调节螺母3,拉杆2退回初始状态,反锪刀I上刀齿11缩回原自由状态,抽出加工孔结束,加工下一孔,其使用过程重复步骤2即可;(4)反锪工具的多类使用:本反锪工具根据零件孔口工艺要求可实现倒圆,也可实现倒角加工,只需将反锪刀I的刀齿11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作为优先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反锪刀I采用合金工具钢9SiCr材质,热处理硬度HRC52-56 ;拉杆2采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45或40Cr,热处理硬度HRC35-38 ;调节螺母3采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45或40Cr,热处理硬度HRC35-38 ;手柄4采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45或40Cr,热处理硬度HRC35-38。本技术的新设计结构用于狭窄空间、手工无法进入的孔口倒圆或倒角去毛刺加工,此方法可完成该类零件的多处孔口加工,使用良好,可满足工艺要求尺寸,稳定性好,便于操作。【主权项】1.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2)和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内孔(14)的反锪刀(I),所述反锪刀⑴包括切削端和手持端,反锪刀⑴的切削端固定有刀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壳体类零件狭窄空间内反锪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2)和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内孔(14)的反锪刀(1),所述反锪刀(1)包括切削端和手持端,反锪刀(1)的切削端固定有刀齿(11)并沿轴向开设若干通槽,反锪刀(1)的手持端设置有调节螺母(3),所述拉杆(2)设置在第一内孔(14)内,拉杆(2)一端伸出反锪刀(1)的切削端且为倒锥结构(21),另一端通过螺纹杆(22)与调节螺母(3)连接配合使用,旋转调节螺母(3)使拉杆(2)在反锪刀(1)的第一内孔(14)内轴向移动,带动倒锥结构(21)进入切削端,使得刀齿(11)沿径向向外涨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呼文辉李芳赵燕呼延嘉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