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消声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798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消声结构,其包括呈管状且可轴向伸缩的内衬管组件,在所述内衬管组件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管组件外周侧的吸声材料层,以及包覆于所述吸声材料层外周侧的形成有透孔的外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在其排气管路上装设有该减震消声结构的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可同时具有减震及消声功能,满足人们对排气系统降噪及减震性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减震消声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在其排气管路上装设有该减震消声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排气消声器是汽车排气系统的必备附件,其能够减小汽车发动机排气时产生的噪音,同时也能够使排气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衰减。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排气系统的降噪及减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排气消声器多为具有单一功能的产品,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减震消声结构,以可同时具有减震及消声功能,满足人们对排气系统降噪及减震性能的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消声结构,其包括呈管状且可轴向伸缩的内衬管组件,在所述内衬管组件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管组件外周侧的吸声材料层,以及包覆于所述吸声材料层外周侧的形成有透孔的外覆层。进一步的,所述外覆层的两端与内衬管组件相接,并于所述外覆层与内衬管组件相接的端部卡装有端环。进一步的,所述内衬管组件包括分置于两端的第一端部单元和第二端部单元,以及活动勾连于所述第一端部单元和第二端部单元之间的至少一个内衬管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内衬管单元为活动勾连于一起的多个。进一步的,所述内衬管单元包括内衬管本体,设于所述内衬管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内衬管本体另一端的、可与相邻内衬管单元上的第一连接部活动勾连的第二连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内衬管本体包括直径不等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以及连接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过渡管段;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连接设于所述第一管段自由端的、弯折于第一管段内侧的内弯管段;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连接设于所述第二管段自由端的、弯折于第二管段外侧的外弯管段;在所述第一管段、过渡管段及第二管段至少其一上设有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单元包括直径不等的端部第一管段和端部第二管段,以及连接于端部第一管段和端部第二管段之间的端部过渡管段,还包括连接设于所述端部第二管段自由端的、弯折于端部第二管段外侧的端部外弯管段。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单元包括端部第三管段,以及连接设于所述端部第三管段一端的、弯折于端部第三管段内侧的端部内弯管段。进一步的,所述外覆层为网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通过内衬管组件的轴线可伸缩,能够对排气时引起的振动进行一定程度的衰减,而通过在内衬管组件上设置通孔,并于内衬管组件的外周侧设置吸声材料层,则可使排气时产生的噪音声波发生透射、干涉及衍射等而达到消声的目的。从而可使得该减震消声结构同时具有减震及消声功能,可满足人们对排气系统降噪及减震性能的需求。(2)外覆层端部与内衬管组件相接并设置端环,可保证外覆层及设置在外覆层和内衬管组件之间的吸声材料层的结构稳定性。(3)内衬管组件由端部单元,及活动勾连的内衬管单元构成,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且在具有轴向伸缩性能的同时,也可进行弯折,从而可对排气振动进行更好的衰减。(4)内衬管单元中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直径不等,可使得相邻内衬管单元间经由内弯管段和外弯管段的勾连,从而实现多个内衬管单元活动勾连于一起。(5)第一端部单元的端部第一管段和端部第二管段的直径不等,可使端部外弯管段与内衬管单元上的内弯管段相勾连,从而实现第一端部单元与内衬管单元间的连接。(6)第二端部单元上设置的端部内弯管段,可实现第二端部单元与内衬管单元间的连接,以构成内衬管组件。(7)外覆层为网状结构,其便于制作组装,并可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在该车辆的排气管路上装设有如上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本技术的车辆与减震消声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的结构简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内衬管单元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覆层,2-吸声材料层,3-端环,4-内衬管组件,5-第一端部单元,6-内衬管单元,7-第二端部单元,51-端部第一管段,52-端部第二管段,53-端部过渡管段,54-端部外弯管段,61-第一管段,62-过渡管段,63-第三管段,64-内弯管段,65-外弯管段,66-通孔,71-端部第三管段,72-端部内弯管段。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到的术语 “内”、“外”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而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减震消声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包括呈管状且可轴向伸缩的内衬管组件4,在内衬管组件4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还包括套设于内衬管组件4外周侧的吸声材料层2,以及包覆于吸声材料层2外周侧的形成有透孔的外覆层1。本实施例中的吸声材料层2可采用如玻璃棉或矿渣棉等具有多孔结构的纤维材料制成,而外覆层1则可设计成网状结构,如采用不锈钢网或其它纤维网材料。吸声材料层2及外覆层1可为套设在内衬管组件4的外周侧即可,但为使外覆层1为吸声材料层2提供较好的束紧作用,以保证吸声材料层2和外覆层1与内衬管组件4之间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也使得外覆层1的两端与内衬管组件4相接,并在外覆层1与内衬管组件4相接的端部卡装端环3。由图2并结合图3、图4,本实施例的内衬管组件4包括分置于两端的第一端部单元5和第二端部单元7,以及活动勾连在第一端部单元5和第二端部单元7之间的多个内衬管单元6。当然,内衬管单元6除了设置为多个,其也可只设置为活动勾连于第一端部单元5和第二端部单元7之间的一个。内衬管单元6则包括内衬管本体,设置在内衬管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设置在内衬管本体另一端、并可与相邻内衬管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活动勾连的第二连接部。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衬管本体包括直径不等的第一管段61和第二管段63,以及连接于第一管段61和第二管段63之间的过渡管段62。第一连接部为连接设于第一管段61的自由端、且弯折于第一管段61内侧的内弯管段64。第二连接部则为连接设于第二管段63的自由端、且弯折于第二管段63外侧的外弯管段65。利用第一管段61和第二管段63的直径不等,并通过内弯管段64和外弯管段65弯折状态的相对应,由此便可由相邻的内衬管单元6上的外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管状且可轴向伸缩的内衬管组件(4),在所述内衬管组件(4)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66);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管组件(4)外周侧的吸声材料层(2),以及包覆于所述吸声材料层(2)外周侧的形成有透孔的外覆层(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管状且可轴向伸缩的内衬管组件(4),在所述内衬管组件(4)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66);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管组件(4)外周侧的吸声材料层(2),以及包覆于所述吸声材料层(2)外周侧的形成有透孔的外覆层(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层(1)的两端与内衬管组件(4)相接,并于所述外覆层(1)与内衬管组件(4)相接的端部卡装有端环(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组件(4)包括分置于两端的第一端部单元(5)和第二端部单元(7),以及活动勾连于所述第一端部单元(5)和第二端部单元(7)之间的至少一个内衬管单元(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单元(6)为活动勾连于一起的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单元(6)包括内衬管本体,设于所述内衬管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内衬管本体另一端的、可与相邻内衬管单元(6)上的第一连接部活动勾连的第二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消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本体包括直径不等的第一管段(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建磊闫海东闫壮壮薛迪乔东旭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