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4735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3:02
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摩擦板的冷却中不产生不均。该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构成为,若通过活塞(63)向旋转轴X方向推压驱动板(62)和从动板(66),则离合毂(61)和离合器鼓(65)的相对旋转根据驱动板(62)和从动板(66)的推压形成的联接状态而被限制,其中,驱动板(62)与离合毂(61)的圆筒状的周壁部(611)的外周花键嵌合而设置,并且一片驱动板(62a)位于离合毂(61)的底部(610)的径向外侧,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个沿所述径向贯通周壁部(611)的油孔(613),将油孔(613)的位置设定在从旋转轴X的径向看,油孔(613)的一部分与底部(610)重合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在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在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设有具备多个摩擦板的摩擦联接元件(离合器)。摩擦联接元件具有可在同轴上相对旋转地设置的内径侧的旋转体及外径侧的旋转体、与内径侧的旋转体的外周花键嵌合的内径侧的摩擦板、与外径侧的旋转体的内周花键嵌合的外径侧的摩擦板、利用油压在旋转轴方向上进行行程的活塞。在该摩擦联接元件中,内径侧的摩擦板和外径侧的摩擦板在旋转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若通过活塞向旋转轴方向推压这些内径侧的摩擦板和外径侧的摩擦板,则内径侧的摩擦板和外径侧的摩擦板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联接,限制内径侧的旋转体和外径侧的旋转体的相对旋转。在摩擦联接元件中,若内径侧的旋转体和外径侧的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则在隔着摩擦联接元件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可以进行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若可以进行相对旋转,则不能进行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因此,在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变更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的多个摩擦联接元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非传递,从而切换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路径,实现所希望的行驶性能及变速级。在此,在对摩擦联接元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非传递进行切换时,摩擦联接元件的摩擦板的状态在联接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切换,故而内径侧的摩擦板和外径侧的摩擦板暂时性地成为滑动状态并发热。因此,在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将从自动变速器的内径侧供给的润滑油引导至摩擦板,利用所引导的润滑油对摩擦板进行冷却。例如,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自动变速器中,内径侧的摩擦板与有底筒状的离合毂的外周花键嵌合,用于向该内径侧的摩擦板引导润滑油的供给口沿厚度方向贯通离合毂的筒状的壁部而形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19930号公报近年来,为了提高车辆的燃耗率,研发有一种具备发动机和电动机双方作为驱动源的混合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特别是,在I电动机2离合器方式的混合车辆中,准备仅基于电动机的行驶、使发动机和电动机协作而行驶、仅基于发动机的行驶的三种行驶模式,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选择最佳的彳丁驶t旲式,从而实现彳丁驶性能的提尚和燃耗率的提尚。在该混合车辆中,行驶模式从仅基于电动机的行驶切换为使发动机和电动机协作的行驶时,向自动变速器输入的转矩发生变动。因此,为了抑制转矩的变动带给驾驶员的不适感,通过使处于电动机与变速机构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摩擦联接元件(离合器)主动地成为滑动状态,将转矩的变动直接向变速器后部输入而使其不会产生转矩的变动引起的冲击。但是,如果使摩擦联接元件形成为滑动状态,构成摩擦联接元件的摩擦板就会发热,故而摩擦联接元件的耐力会降低。在此,为了改善摩擦联接元件的耐力,如果增加摩擦板的数量,则在有底筒状的离合毂中,筒状的壁部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被限制,因此增加的摩擦板配置在堵塞筒状的壁部的一端的底壁部的径向外侧。这样,在离合毂中,由于仅在筒状的壁部可形成供给口,故而与位于筒状壁部的外径侧的另一摩擦板相比,在位于底壁部的径向外侧的摩擦板,不能供给足够量的润滑油,故而摩擦板的冷却会产生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要求与筒状壁部的外周花键嵌合的摩擦板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摩擦板的冷却不产生不均。本专利技术的中,该车辆用自动变速器在同轴上可相对旋转地设置的内径侧旋转体及外径侧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交替地配置有与内径侧旋转体的外周花键嵌合的内径侧摩擦板、和与外径侧旋转体的内周花键嵌合的外径侧摩擦板,若通过利用油压动作的活塞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推压所述内径侧摩擦板和所述外径侧摩擦板,则所述内径侧旋转体和所述外径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根据所述内径侧摩擦板和所述外径侧摩擦板基于所述推压形成的联接状态而被限制,其中,所述内径侧摩擦板与所述内径侧旋转体的有底的筒状壁部的外周花键嵌合,并且所述内径侧摩擦板的至少一片位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底部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筒状壁部设置沿所述径向贯通该筒状壁部的油路,并且在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个所述油路,所述油路由油孔和槽孔构成,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观察,所述油孔的一部分设置在与所述底部重合的位置,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观察,所述槽孔从自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偏移的位置起,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向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从旋转轴的径向观察,油孔的一部分形成在与底部重合的位置,从自动变速器的内径侧供给的润滑油通过油孔而向位于底部的径向外侧的内径侧摩擦板供给,故而能够将位于底部的径向外侧的摩擦板冷却。另外,不位于底部的径向外侧的另一摩擦板由通过油槽而与径向外侧共有的润滑油冷却。因此,能够抑制与筒状壁部的外周花键嵌合的内径侧摩擦板的冷却的不均。【附图说明】图1是I电动机2离合器方式的混合车辆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放大表示无级变速器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周围的剖面图;图3是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前进离合器和后退制动器周围放大表示的剖面图;图4是说明离合毂和离合器鼓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a)?(C)是说明离合毂的图。标记说明1:混合车辆2:无级变速器3: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6:前进离合器7:后退制动器10:变速器箱23:带25:输出轴26:齿轮组27:差动器31:输入轴32:轴衬34:轴41:太阳齿轮42:小齿轮43:齿圈44:行星架61:离合毂62 (62a ?62d):驱动板63:活塞65:离合器鼓66:从动板71:驱动板73:活塞75:从动板101:中间壁部102:支承部103:前盖部104:支承部210:固定圆锥盘211:轴部212:滑轮部410:基部411:花键嵌合部421:小齿轮轴4:31:圆筒部432:圆盘部433:周壁部433a:齿部441、442:行星架板610:底部611:周壁部611a:花键凸部611b:花键凹部611c:内周面612:槽孔613:油孔632:推压部642:消除器645:开口环650:底部651:周壁部653:筒壁部654:油槽CL:离合器E:发动机M:电动机S1:油室S2:油室Sp:弹簧W:垫圈Wd:驱动轮X: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以适用于I电动机2离合器方式的混合车辆I的情况为例,举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I电动机2离合器方式的混合车辆I的概略构成图。I电动机2离合器方式的混合车辆I具备发动机E和电动机M作为驱动源,在该混合车辆I中,除了将电动机M与无级变速器2之间的连结断开、连接的离合器以外,还设有将发动机E与电动机M之间的连结断开、连接的离合器CL。在该混合车辆I中,作为该混合车辆I的行驶模式,准备仅基于电动机M的行驶、使发动机E和电动机M协作的行驶、仅基于发动机E的行驶三种行驶模式,通过利用离合器CL将电动机M和发动机E的连结断开、连接,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0/CN105003637.html" title="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原文来自X技术">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该车辆用自动变速器在同轴上可相对旋转地设置的内径侧旋转体及外径侧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交替地配置有与内径侧旋转体的外周花键嵌合的内径侧摩擦板、和与外径侧旋转体的内周花键嵌合的外径侧摩擦板,若通过利用油压动作的活塞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推压所述内径侧摩擦板和所述外径侧摩擦板,则所述内径侧旋转体和所述外径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根据所述内径侧摩擦板和所述外径侧摩擦板基于所述推压形成的联接状态而被限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径侧摩擦板与所述内径侧旋转体的有底的筒状壁部的外周花键嵌合而设置,并且所述内径侧摩擦板的至少一片位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底部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筒状壁部设置沿所述径向贯通该筒状壁部的油路,并且在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个所述油路,所述油路由油孔和槽孔构成,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观察,所述油孔的一部分设置在与所述底部重合的位置,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观察,所述槽孔从自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偏移的位置起,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向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川纯平吉井孝次高桥功杉村晃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