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块装置、保险杠总成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8573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能块装置、保险杠总成及汽车。所述吸能块装置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吸能梁、第二吸能梁和第三吸能梁,所述第一吸能梁与所述第二吸能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连接在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个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位于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吸能梁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条形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保险杠总成包括防撞杆、蒙皮和上述吸能块装置。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保险杠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吸能块装置、保险杠总成及汽车吸能效率高、制造成本低、运输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能块装置、保险杠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交通道路状况日渐复杂,道路交通事故及在事故中伤亡人数在同步增长。其中,在城镇交通事故中,车辆与行人之间的碰撞事故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的碰撞事故中,行人的腿部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而汽车发动机罩和前保险杠是造成行人腿部伤害的关键致伤源。目前,一般通过在保险杠上加装吸能块装置,用于保护行人的腿部。具体地,吸能块装置是在行人与车辆碰撞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吸收部分撞击能量的零件,同时在某些车型中也起到支撑保险杠的作用。为了满足行人保护小腿碰撞法规要求,传统的汽车一般采用泡沫式吸能块,一般安装在防撞杆和蒙皮之间。传统的泡沫式吸能块装置具有吸能效率较低、制造成本高、以及运输成本高的缺点。具体地,泡沫的材料特性决定了泡沫在碰撞过程中不能高效的吸收能量;泡沫吸能块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制造和物料的成本比较高;泡沫吸能块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易碎的风险,导致其运输成本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吸能效率高、制造成本低、运输成本低的吸能块装置,从而克服传统设计中所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效率高、制造成本低、运输成本低的吸能块装置,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提供的吸能块装置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吸能梁、第二吸能梁和第三吸能梁,所述第一吸能梁与所述第二吸能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连接在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个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位于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吸能梁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条形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一致。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吸能梁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一致。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能梁、所述第二吸能梁和所述第三吸能梁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塑料板。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条形槽和所述第二条形槽的宽度范围是 5-1 Omnin 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三吸能梁是弧面结构。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能梁、所述第二吸能梁和所述第三吸能梁一体形成。如上所述的吸能块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平行设置。本技术所提供的保险杠总成包括防撞杆和蒙皮,所述保险杠总成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吸能块装置,其中,所述蒙皮连接在所述第三吸能梁的表面,所述防撞杆连接在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的边缘。进一步,所述防撞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一致。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保险杠总成,其中,所述防撞杆固定在车身的前端,并且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一致。本技术所提供的吸能块装置、保险杠总成及汽车,能够有效地降低碰撞中行人腿部膝关节受到的撞击加速度,有效地避免行人腿部在碰撞过程中发生骨折的风险,提高了吸能效率,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安装方便,具有很好的推广性。【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吸能块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右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保险杠总成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图6是本技术的保险杠总成与人体腿部碰撞前的状态。图7是图6中保险杠总成与人体腿部碰撞时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1是本技术的吸能块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右视图。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吸能块装置I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吸能梁10、第二吸能梁20和第三吸能梁30,所述第一吸能梁10与所述第二吸能梁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吸能梁10和所述第二吸能梁20连接在所述第三吸能梁30的同一个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吸能梁10和所述第二吸能梁20位于所述第三吸能梁30的同一侧。优选地,如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吸能梁10、所述第二吸能梁20和所述第三吸能梁30形成的整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其中,所述第一吸能梁10用于降低行人小腿碰撞中膝部加速度;所述第二吸能梁20用于降低行人小腿碰撞中膝部弯曲角;所述第三吸能梁30用于吸收撞击能量保护行人腿部膝关节。所述第一吸能梁1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条形槽40,所述第一条形槽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吸能梁1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吸能梁2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条形槽50,所述第二条形槽5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吸能梁2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吸能梁10、所述第二吸能梁20和所述第三吸能梁3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能梁10、所述第二吸能梁20和所述第三吸能梁30的长度相等。总体而言,本技术所提供的吸能块装置的目的是:可以有效的降低行人与汽车前部碰撞时行人腿部的撞击力和弯曲角度,减少对腿部伤害。在使用过程中,当所述第三吸能梁30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所述第一条形槽40和所述第二条形槽50可以迅速发生压溃折弯,用于高效的吸收行人与汽车撞击时的能量,降低行人腿部膝关节的撞击加速度,从而提高吸能的效果与速度,减少对人体的伤害。[0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块装置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吸能梁、第二吸能梁和第三吸能梁,所述第一吸能梁与所述第二吸能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连接在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个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吸能梁和所述第二吸能梁位于所述第三吸能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吸能梁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一条形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吸能梁的延伸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梦莹孙金霞肖开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