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去细胞瓣膜及其制法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67655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0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和生物材料领域,具体涉及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去细胞瓣膜及其制法和应用,其包含巯基化的去细胞瓣膜和连接于所述巯基化的去细胞瓣膜上的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材料,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所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包括VEGF165。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去细胞瓣膜将外源性生物信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入到去细胞瓣支架材料上,可加速去细胞瓣的内皮化,从而改善瓣膜支架材料的相关生物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和生物材料领域,主要涉及新型去细胞瓣膜的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发病率约2.5%。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病的有效方法,到2050年,需行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估计将会超过85万。临床上常用的心脏瓣膜替换物多为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但它们均有严重缺陷。机械瓣膜的血流流场紊乱常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可能发生与凝血系统有关的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术后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生物瓣膜大多为经戊二醛交联的猪心脏瓣膜或牛心包瓣,但因细胞毒性、钙化位点暴露、缺少内皮细胞屏障等,瓣膜组织会发生退行性变、钙化,最终导致瓣膜裂解、衰坏而至功能障碍,使患者约10-15年后面临再次手术的可能,且以上两种瓣膜均无法随患者生长而重构。因此进一步改进或研制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理想瓣膜替代物成为心脏外科医生的追求目标。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一种新颖的瓣膜假体,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种子细胞种植于支架材料上,并于特定的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使之在植入体内替换病变瓣膜后仍然具有生长、重建、修复能力,术后无需抗凝治疗,其生物学性能、机械性能与正常瓣膜相当。支架材料主要有去细胞的生物基质和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去细胞基质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为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等提供类似于体内的基质微环境,在组织工程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去细胞基质支架材料多为猪心脏瓣膜和牛心包,但去细胞基质表面无完整的内皮细胞覆盖,不能控制血浆成分的渗入,可能是引起组织钙化和衰败的先行条件。另外,由于去细胞基质表面胶原纤维的暴露,在体内可能激活血小板而导致血栓的形成。最终,手术置换的瓣膜会裂解、衰坏而至功能障碍和产生一系列与血栓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去细胞基质的内皮化非常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生长、移行的功能,常用来修饰生物材料,使生物材料功能化。其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材料内皮化、血管形成等。其中VEGF 165在各种细胞中分泌最多,也是VEGF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血管内皮祖细胞表面高表达VEGFR-2,可与VEGF165特异性结合,利于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迀移和在局部的定植、生长、分化。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可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载体,能够携带多种药物且能够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分子量和投料量严格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周期,在局部可达到预定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载药控释系统以合适的方法将蛋白类药物包封后,既不影响蛋白活性,又能对其有效地保护,使其避免体内蛋白酶的降解而过快清除。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链段以重复乙二醇氧化乙稀为基础结构,具有高度亲水性、无毒、无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及良好组织相容性等优点。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具有优良的药物透过性、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PEG与疏水性PCL链段结合后的PEG-PCL共聚物,与PCL —样,均可作为优良的药物运输骨架材料,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CL和PEG均已被美国FDA组织批准在人体内使用,且PEG-PCL经国际认证无毒害,无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去细胞基质表面如果没有被内皮细胞完整覆盖,将不能控制血浆成分的渗入,可能会引起瓣膜组织的钙化和激活血小板,但目前去细胞基质的内皮化技术还不成熟,其内皮化速度和效果还有待提高,瓣膜支架材料的相关生物学性能还有待改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新型去细胞瓣膜的制备方法。借鉴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原理,利用MAL-PEG-PCL共聚物修饰的PCL纳米粒包封生物信号分子VEGF165,形成可控释放的载VEGF165的PCL纳米粒,再通过MAL-PEG末端马来酰亚胺中不饱和的碳碳双键与引入到去细胞瓣胶原蛋白上的巯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从而制备可控释放VEGF165功能的去细胞瓣膜。该纳米载体以合适的方法将VEGF165包封后,既不影响生物信号分子活性,又能对其有效地保护,使其免遭化学和酶降解以及体内高速血流剪切力的破坏,最终保持生物信号分子的生物活性。通过调整PCL的分子量和投料量控制VEGF165的释放速度和释放周期,从而使去细胞瓣处维持一定浓度的VEGF165。去细胞瓣膜上的VEGF165对内皮祖细胞具有强烈的招募作用,使内皮祖细胞在去细胞瓣膜局部定植、生长、分化,最终实现去细胞基质支架材料的内皮化,使去细胞基质与血浆成分相隔开,从而防止钙化位点和胶原纤维的暴露,进而防止或延缓瓣膜支架材料的钙化和血小板的激活。将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应用于组织工程,制备了可控释放VEGF165的新型去细胞瓣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改性修饰研宄提供一种新方法。具体来说,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一聚乙二醇-聚己内酯4-10重量份,聚己内酯20-40重量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0.001-0.01 重量份。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4-6重量份,聚己内酯20-30重量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0.001-0.005 重量份。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磷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一聚乙二醇-聚己内酯4-10重量份,优选为4-6重量份,聚己内酯20-40重量份,优选为20-30重量份,磷脂5-10重量份,优选为5-8重量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0.001-0.01重量份,优选为0.001-0.005重量份。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包含VEGF165。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占所述纳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0.003 % -0.04 %,优选为 0.03 % -0.02 %。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包封率为75% -85%。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的平均粒径为80-220nm。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48h的释放率为50-60%。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通过包含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聚己内酯和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油相,以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液为水相,超声处理得到所述纳米材料。优选的,上述纳米材料中,所述纳米材料通过包含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I)将所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磷脂混合反应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脂复合物;(2)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脂复合物、聚己内酯和马来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采用含有下述组分的原料制成: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良朱志刚聂彬恩丁静丽陈佳徐建军易应萍董啸唐燕华杨威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