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464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所述套管套在散热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固定在壳体上,且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两端的进液室和出液室连通,所述散热管贯穿进液室和出液室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和排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室和排气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液室和出液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冷却液在套管内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并带走散热管上的热量,加设扰流片A和扰流片B进一步保证冷却液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大幅度提高了换热效率,加强散热效果,解决了中冷器的传热效果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
技术介绍
带涡轮增压的发动机由于拥有比普通发动机更大的功率和更少的有害气体排放,已成为目前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大型车辆及船舶的动力核心,在中小型车上也正在得到推广运用。使用了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能在排量不变,重量增加不大的情况增加输出更大的功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小污染排放。经涡轮增压器压缩后的空气温度会达到200摄氏度左右,如果不经冷却直接进入燃烧室,不仅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还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造成爆震等故障,并增加发动机废气中氮氧化合物(NOx)的含量,污染空气。因此,带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一般都要配置相应的中冷器,以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研宄数据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10°C,柴油机功率可提高3% -5%,还能降低排放中的氮氧化合物(NOx),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中冷器可分为风冷式中冷器和水冷式中冷器两大类。水冷式中冷器采用水作为冷流体,特别是对于具有独立中冷循环系统的中冷器,由于冷却水的温度相对较低且稳定,因此换热效果将更佳且稳定,压缩空气被冷却的效果更好,燃料燃烧更充分,发动机工作更稳定。但是现常用的中冷器的传热效果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还需要研制换热效果更佳的中冷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该中冷器通过在散热管外部加设套管,并增加了扰流片,提高了中冷器的换热能力,解决了中冷器的传热效果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包括进气室、散热管、进液室、套管、排气室、出液室和壳体;所述套管套在散热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固定在壳体上,且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两端的进液室和出液室连通,所述散热管贯穿进液室和出液室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和排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室和排气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液室和出液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散热管内还设置有扰流片A。所述套管内还设置有扰流片B。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经涡轮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压缩空气进入进气室后通过散热管流到排气室排出,冷却液由进液室流经套管内后流入出液室,冷却液在套管内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并带走散热管上的热量,加设扰流片A和扰流片B进一步保证冷却液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加强散热效果,解决了中冷器的传热效果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进气口,2-进气室,3-散热管,4-进液室,5-进液口,6-套管,7-出气口,8-排气室,9-出液室,10-出液口,11-扰流片A,12-扰流片B,13-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包括进气室2、散热管3、进液室4、套管6、排气室8、出液室9和壳体13 ;所述套管6套在散热管3的外部,所述套管6固定在壳体13上,且所述套管6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13两端的进液室4和出液室9连通,所述散热管3贯穿进液室4和出液室9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2和排气室8连通,所述进气室2和排气室8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 I和出气口 7,所述进液室4和出液室9上分别设置有进液P 5和出液口 10。所述散热管3内还设置有扰流片All ;所述套管6内还设置有扰流片B12。经涡轮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压缩空气进入中冷器的散热管3内,在螺旋式的扰流片A的引导下,部分高温压缩空气在换热管内沿着螺旋扰流片A做螺旋流动,同时,部分高温压缩空气沿着螺旋扰流片A上的轴向的流动通道流动,所述螺旋气流和轴向气流相互扰动,产生不断的旋涡,从而充分地混合,使得传热效果得到强化。螺旋式的扰流片B则对冷却液进行扰动,使温度不均的冷却液充分混合后带走散热管3上更多的热量,大幅度提高了换热效率,增强中冷器的散热能力。【主权项】1.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包括进气室(2)、散热管(3)、进液室(4)、套管¢)、排气室(8)、出液室(9)和壳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6)套在散热管(3)的外部,所述套管(6)固定在壳体(13)上,且所述套管(6)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13)两端的进液室(4)和出液室(9)连通,所述散热管(3)贯穿进液室(4)和出液室(9)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2)和排气室(8)连通,所述进气室(2)和排气室(8)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I)和出气口(7),所述进液室(4)和出液室(9)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5)和出液口(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3)内还设置有扰流片A(Il)。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还设置有扰流片B (12)。【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所述套管套在散热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固定在壳体上,且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两端的进液室和出液室连通,所述散热管贯穿进液室和出液室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和排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室和排气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液室和出液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本技术中冷却液在套管内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并带走散热管上的热量,加设扰流片A和扰流片B进一步保证冷却液和散热管充分接触,大幅度提高了换热效率,加强散热效果,解决了中冷器的传热效果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IPC分类】F02B29-04【公开号】CN204591459【申请号】CN201520281275【专利技术人】付伟, 刘兴海, 谢华, 李庆飞, 田桦 【申请人】贵州航天凯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申请日】2015年5月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压式汽车中冷器,包括进气室(2)、散热管(3)、进液室(4)、套管(6)、排气室(8)、出液室(9)和壳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6)套在散热管(3)的外部,所述套管(6)固定在壳体(13)上,且所述套管(6)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壳体(13)两端的进液室(4)和出液室(9)连通,所述散热管(3)贯穿进液室(4)和出液室(9)后两端分别与进气室(2)和排气室(8)连通,所述进气室(2)和排气室(8)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1)和出气口(7),所述进液室(4)和出液室(9)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5)和出液口(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伟刘兴海谢华李庆飞田桦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凯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