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天一专利>正文

自行车及摩托车用的制动联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2342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及摩托车用的制动联动装置。它有两种结构型式,其主要技术特征是:结构之一采用一个转矩式的联动机构;结构之二采用一个拉拽式联动机构。借助这种联动机构可实现单个制动手闸对车辆的前后轮进行同步的制动。这样给骑行者带来方便、提高车辆的制动效能。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及摩托车用的制动联动装置,适于与线闸配套使用。目前,自行车及摩托车的前轮和后轮的制动是分别通过两个阐把来实现制动的。遇到紧急情况,往往需要前后轮同时制动,同时还需要摇铃或呜喇叭。两手要同时操纵两个阐把和摇铃,骑车者往往会感到很不方便,有时会由于措手不及而出现交通事故。特别是单轮制动远不及双轮制动的效果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开创一种方便骑车者的自行车及摩托车用的制动联动装置,简称为结合子。使用这种装置,骑车者只需操纵一个阐把即可对车辆的前后轮实现同步制动,从而可提高行车的安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使用一个转矩式的或拉拽式的联动机构,此机构通过一组制动传动钢绳组件连接制动阐把,再通过另外两组制动传动钢绳组件分别连接车辆的前、后阐(制动机),从而达到操纵一个制动阐把即可同时制动车辆的前后轮的目的。附图简要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之一--转矩式结合子外形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之一--转矩式结合子局部剖视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之一--转矩式结合子A-A全剖顶视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之二--拉拽式结合子全剖主视图5为本技术结构之二--拉拽式结合子B-B全剖顶视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之二--拉拽式结合子CDEF阶级剖视局部侧视图。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结构之一详加叙述本技术结构之一--转矩式结合子利用三组各具有润滑油注油嘴〔G〕的制动传动钢绳组件(以下简称钢绳组件)〔a〕、〔b〕、〔c〕把车辆的前后阐(制动机)和阐把三者联接成一体,它的外壳由上罩〔1〕、壳体〔2〕、下罩〔7〕组成,运用夹板〔10〕等零件将其装夹于中轴线为〔d〕的载体上。本技术结构之一--转矩式结合子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它包括三组钢绳组件〔a〕、〔b〕、〔c〕,一个靠左侧具有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上罩〔1〕,一个靠左右两侧各具有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下罩〔7〕,一个由两爿结构相同、内侧之中部对称地突出一个用以安装转轴〔6〕的且具有盲孔的轴承座〔8〕的矩形板块卷曲而组成的椭圆形的壳体〔2〕,一个由转轴〔6〕和右端具有朝上弯曲挂钩、左端具有朝上及朝下弯曲挂钩的杠杆〔5〕相互垂直地连成一体的联动组件,将该联动装置固定在车辆上用的内夹板〔9〕和外夹板〔10〕和三个钢绳吊挂夹头〔4〕。所述的联动组件通过其转轴〔6〕与壳体〔2〕中之轴承座〔8〕之盲孔构成转动配合;与阐把相连的钢绳组件〔a〕通过下罩〔7〕的左边的阶梯形圆柱通孔后与一个钢绳吊挂夹头〔4〕牢固连接,与之相连接的钢绳吊挂夹头〔4〕搭挂在杠杆〔5〕左端朝上弯曲挂钩上;与车辆前后阐分别连接的钢绳组件〔b〕、〔c〕各自通过上罩〔1〕和下罩〔7〕两个阶梯形圆柱通孔后分别与一个钢绳吊挂夹头〔4〕牢固连接,与它们连接好的钢绳吊挂夹头〔4〕又分别搭挂在杠杆〔5〕的左右两个朝下和朝上弯曲的挂钩上;由将两爿矩形板卷曲扣合而构成的椭圆形的中空壳体〔2〕与上罩〔1〕和下罩〔7〕连接成一体;通过内夹板〔9〕、外夹板〔10〕以及固定螺钉〔11〕将整个结合子固定在车辆上。上罩〔1〕是用工程塑料一体塑注而成的椭圆形的盖状物。其外部凸起内部凹陷,其左侧具有一个与钢绳组件相匹配的阶梯形的上端直径大下端直径小的圆柱通孔。其中大直径的圆柱通孔之孔段能插入钢绳组件的钢绳套并对其限位;其小直径的圆柱通孔之孔段能自由地穿过钢绳组件的钢绳。上罩〔1〕之内部凹陷面的周边有一圈呈矩形断面的且与所述周边平行的椭圆形的用以装插固定壳体〔2〕的安装槽,为防雨水的渗入所述椭圆形槽的内周边高于其外周边并呈刀刃状。为增加上罩〔1〕的机械强度,以阶梯形圆柱通孔为中心一体塑注有若干条径向辐射的加强筋。下罩〔7〕也是用工程塑料一体塑注而成的内凹外凸的椭圆形盖状物,其结构与上罩〔1〕基本相同,只是其左右两侧都有一个与钢绳组件相匹配的阶梯形圆柱通孔,并以此为中心也一体塑注有若干条径向辐射的加强筋。两爿矩形板是用软而强的工程塑料一体塑注而成的,其内表面平滑、外表面有若干条条状凹槽。板厚与槽深之比为43。在装配时,将其卷曲成半椭圆形后通过其两侧端面上的搭扣〔12〕扣合而成为一个中空的椭圆形的壳体〔2〕。每爿矩形板之内表面的中心部位对称地一体塑注出一个具有装配盲孔的、圆柱形的用以装配和支承由杠杆〔5〕和转轴〔6〕组成的联动组件的轴承座〔8〕,转轴〔6〕与轴承座〔8〕上的盲孔为动配合。钢绳吊挂夹头〔4〕是呈U字形的带圆头的板金属冲压零件,在其弯曲处局部经冷冲压形成向外翻边的内面呈圆弧形表面的曲拐;其两圆头的中心均冲有圆形通孔(其中一个为带翻边的螺丝通孔、另一个为光滑通孔),在夹持钢绳的两个夹持面上、在通孔的周围压出与通孔同心的能夹牢钢绳的轨迹槽。为防止钢绳在紧固或工作中滑移移位而失效。轨迹槽的断面为弧形,每个结合子需用三个钢绳吊挂夹头。钢绳经弯曲装入其两夹持面后,使用夹头螺钉〔3〕将钢绳与钢绳吊挂夹头〔4〕紧紧固成一体。所述夹头螺钉〔3〕为标准件,应符合安通机械使用规范。联动组件由转轴〔6〕和杠杆〔5〕组成,杠杆〔5〕之左端具有朝上和朝下弯曲的挂钩,其右端具有一个朝上弯曲的挂钩,其中部冲有一个翻边的圆柱通孔。杠杆〔5〕通过该圆柱通孔与转轴〔6〕连接后经冷冲压而相互垂直地紧固在一起构成一个联动组件。通过内夹板〔9〕和外夹板〔10〕及固定螺栓〔11〕将结合子夹持在车身上。内外夹板〔9〕、〔10〕是用轻金属板料经冲压而成的。这两块夹板的中部纵向冲有一条大的贯穿两端的断面为U字形的加强筋。内夹板〔9〕的两端向外翻,其中一个端面应与壳体〔2〕之相应弧面贴合;其另一端应与车身支承体表面贴合;其中间冲制一个带翻边的用以与固定螺栓〔11〕相连接的螺孔,外夹板〔10〕的两端向内翻,其中一个端面应与壳体〔2〕之相应弧面贴合,其另一端面则应与车辆支承体的表面贴合。在其中部与内夹板〔9〕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冲有一个能穿过固定螺栓〔11〕的作装配用的通孔。为美观,内外夹板〔9〕及〔10〕之表面应做表面保护处理。本技术的作用原理操作阐把,通过与阐把相连接的钢绳组件〔a〕使联动组件动作而带动与车辆前后阐(制动机)相连接的钢绳组件〔b〕、〔c〕动作,从而实现同步制动的目的。以下结合图4~6,对本技术的结构之二-拉拽式结合子加以详述拉拽式结合子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它包括三组钢绳组件〔a〕、〔b〕、〔c〕;一个中部具有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下罩〔20〕、所述通孔孔径与钢绳组件相匹配;一个左右两侧都具有一个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上罩〔13〕所述通孔孔径与钢绳组件相匹配;一个由一块两侧边缘的中部各突出有一个安装耳扣〔22〕的矩形板块卷曲成椭圆形的壳体〔19〕;一块中部向下弯曲、两端向上弯曲的联动板〔16〕;两个钢绳小吊挂夹头〔15〕和一个钢绳大吊挂夹头〔17〕,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紧绳螺钉〔18〕和螺母〔14〕等标准零件;一块用以将结合子与车身连接的具有叉状插板的安装板〔21〕。连接阐把的钢绳组件〔a〕的钢绳通过下罩〔20〕的阶梯形圆柱通孔与一个钢绳大吊挂夹头〔17〕牢固地连接,与之相连接的钢绳大吊挂夹头〔17〕搭挂在联动板〔16〕中部向下弯曲的部位;分别与车辆前后阐相连接的钢绳组件〔b〕、〔c〕的钢绳分别通过上罩〔13〕的两个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及摩托车用的制动联动装置,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包括三组制动传动钢绳组件〔a〕、〔b〕、〔c〕,一个左方具有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的下罩〔1〕,一个左右两侧各具有一个阶梯形圆柱通孔的椭圆形的下罩〔7〕,一个由两*内侧中部对称地突出一个轴承座〔8〕的矩形板块组成的椭圆形壳体〔2〕,一个由转轴〔6〕和右端朝上弯曲的挂钩、左端有朝上及朝下弯曲的挂钩的杠杆〔5〕组成的联动组件,三个钢绳吊挂夹头〔4〕;所述的联动组件通过其转轴〔6〕与两*壳体〔2〕之轴承座〔8〕构成活动联接;与闸把相连接的钢绳组件〔a〕之钢绳通过下罩的阶梯形圆柱通孔后与一个钢绳吊挂夹头〔4〕牢固地连接,钢绳吊挂夹头〔4〕搭挂在杠杆〔5〕的左端朝上弯曲的挂钩上;分别与车辆前后闸连接的钢绳组件〔b〕、〔c〕的钢绳各自通过下罩〔7〕和上罩〔1〕的阶梯形圆柱通孔后分别与一个钢绳吊挂夹头〔4〕牢固连接,与它们相连接的钢绳吊挂夹头〔4〕分别搭挂在杠杆〔5〕之左右两侧的朝下和朝上弯曲的挂钩上;椭圆形壳体〔2〕与上罩〔1〕和下罩〔7〕连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一
申请(专利权)人:陈天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