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机构、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0420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机构、包括该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以及使用该转向系统的车辆。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1)、转向横拉杆(2)和转向节(3),所述转向杆的下端铰接于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横拉杆的端部铰接于转向节,并且转向杆铰接于车身,使得转向杆的上端与转向杆的下端能够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通过依次铰接的转向杆、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而实现安装在转向节上车轮的转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不需要通过方向盘进行转向,省略了转向机构中转向器的使用,因而简化了转向机构的结构。由此,包括该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同样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使用该转向系统的车辆也将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机构、使用该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以及包括该转向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车辆的转向系统通常包括方向盘、转向轴、万向节、转向器、转向摇臂、直拉杆。在车辆转向时,通常通过驾驶员旋转方向盘,并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经过转向轴和万向节等传递给转向器,转向器对转向力减速并增加力矩后通过转向摇臂、转向拉杆等传递给转向节,使得转向节发生偏转,这样安装在转向节上车轮便实现转向。但是这种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且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具有简化的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所述转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横拉杆的端部铰接于所述转向节,并且所述转向杆铰接于车身,使得所述转向杆的上端与所述转向杆的下端能够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优选地,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固定板,该固定板固定于车身,所述转向杆通过连接销轴铰接在所述固定板上。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两端通过连接件固定于车身,所述转向杆通过连接销轴铰接在所述固定板的中部。优选地,所述转向杆的下端通过连接主销铰接于所述转向横拉杆。优选地,所述转向杆形成为“L”形并包括直杆部和弯折部,所述直杆部铰接于车身,所述弯折部从所述直杆部的下端伸出并与所述直杆部形成夹角,所述弯折部通过所述连接主销铰接于所述转向横拉杆。优选地,所述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转向横拉杆的端部通过球销总成与所述转向节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具有简化的结构。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的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为了实现上述再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转向机构通过依次铰接的转向杆、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而实现安装在转向节上车轮的转向。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转向横拉杆的直线运动的情况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不需要通过方向盘进行转向,省略了转向机构中转向器的使用,因而简化了转向机构的结构。由此,包括该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同样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使用该转向系统的车辆也将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转向杆2转向横拉杆3转向节4固定板5球销总成11直杆部12弯折部13连接主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1、转向横拉杆2和转向节3。其中,转向杆I的下端铰接于转向横拉杆2,并且转向横拉杆2的端部铰接于转向节3,优选地,转向杆I的下端通过连接主销13铰接于转向横拉杆2,但不限于连接主销13。另外,转向横拉杆2的端部优选地通过球销总成5与转向节3连接,同样,不限于球销总成5。关于连接主销13、球销总成5的结构及其与相关部件的连接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在此不进行赘述。在上述转向机构中,通过将转向杆I铰接于车身,使转向杆I的上端与转向杆I的下端能够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根据该结构下,当驾驶员操纵转向杆I的上端时,使得转向杆I的下端沿与驾驶员的操纵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转向横拉杆2移动。在转向横拉杆2的拉动作用下,安装在转向节3上的车轮发生转向。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的上述转向机构通过依次铰接的转向杆1、转向横拉杆2和转向节3而实现车轮的转向。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转向横拉杆的直线运动的情况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不需要通过方向盘进行转向,省略了转向机构中转向器的使用,因而简化了转向机构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在转向横拉杆2的右端部铰接有转向节3。事实上,在转向横拉杆2的左端部同样铰接有转向节3,以在一个转向横拉杆2的拉动作用下同时操纵对称布置的两个车轮,从而完成转向操作。图1中转向横拉杆2的左端部省略转向节3,有利于清楚地显示转向杆I与转向横拉杆3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向杆I铰接于车身的铰接位置大致位于相对于转向杆I整个长度而言中间靠下的位置。尽管如此,转向杆I铰接于车身的铰接位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的操纵力来确定,或者说,驾驶员对转向杆I的操纵力将由转向杆I铰接于车身的铰接位置所分成的上下两部分的长度比例来决定。铰接于车身的铰接位置偏向上端,则所需的操纵力较大,反之,铰接于车身的铰接位置偏向下端,则所需的操纵力较小。一般而言,转向杆I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铰接于车身。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向机构包括有固定板4,通过将固定板4固定于车身,并使转向杆I与固定板4铰接,便可以将转向杆I铰接于车身上。具体地,固定板4的两端通过连接件固定于车身,转向杆I则通过连接销轴(未显示)铰接在固定板4的中部。此处的连接件主要是指螺栓,但不限于螺栓连接件。此外,通过连接件安装固定板4,便于安装及拆卸固定板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固定板4通过焊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车身上。在转向杆I通过连接销轴铰接在固定板4的中部结构下,操纵转向杆I时,转向杆I将在固定板4的中部围绕连接销轴(未显示)转动,使得转向杆I的上端与下端产生相反的运动。对于转向杆I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转向杆I形成为“L”形并包括直杆部11和弯折部12。其中,直杆部11铰接于车身,在通过固定板4铰接的结构,直杆部11通过连接销轴与固定板4铰接。所述弯折部12则从直杆部11的下端伸出并与直杆部11形成夹角,并且弯折部12通过连接主销13铰接于转向横拉杆2。可以理解,设置弯折部12,有利于安装连接主销13,使得转向杆I与转向横拉杆2更好地连接。更为优选的是,弯折部12与直杆部11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因为钝角的形式,不仅为连接主销13提供了更多的安装空间,而且对驾驶员而言,更加容易操纵转向杆I转向。基于以上所述的转向机构,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涉及使用上述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以及包括该转向系统的车辆。由于上述转向机构的结构简单,使得包括该转向机构的转向系统同样具有简化的结构,因而使用该转向系统的车辆将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专利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CN104843063.html" title="转向机构、转向系统及车辆原文来自X技术">转向机构、转向系统及车辆</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1)、转向横拉杆(2)和转向节(3),所述转向杆(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转向横拉杆(2),所述转向横拉杆(2)的端部铰接于所述转向节(3),并且所述转向杆(1)铰接于车身,使得所述转向杆(1)的上端与所述转向杆(1)的下端能够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佳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