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翁中飞专利>正文

可调双弹簧液力摩托车后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231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用途是供摩托车使用,其技术领域属于摩托车零部件类。摩托车在使用中,有时搭载一名乘员(轻载),有时搭载两三名乘员(重载),因此后减震器的弹簧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来缓和振动冲击和支撑车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单人行驶时使用强度较大的后减震器显得太硬了一些,舒适性不好。这就是传统后减震器的缺点。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构造是:比传统的后减震器增加了一个内弹簧和调节套及伸缩限位块,同时适当加大外弹簧的尺寸。通过调节套的上下移动改变弹簧受力的分配来调整减震器的强度(重载时,调节套在最上方与内弹簧下端完全接触,内外弹簧共同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大;轻载时调节套则调至最下方,不与内弹簧接触,只有外弹簧单独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小),从而确保摩托车无论在轻载或重载的状况下都具有良好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属机电领域之摩托车零部件类。技术背景在摩托车市场竟争异常激烈的今日,生产厂家唯有生产出安全可靠,动力强劲,骑行舒适,质优价廉的产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设计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厂家生产骑行更加舒适的摩托车便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在单人行驶时弹簧偏硬,重载行驶时弹簧偏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通过改变弹簧受力的分配使减震器所承载的重量与减震器的软硬程度达到和谐的统一,让行车更加的安全与舒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与传统的后减震器相比,它主要增加了三个零件1、内弹簧2、调节套3、伸缩限位块(每根减震器各4块,另外两块为固定)。从尺寸来讲,新型减震器的总长度保持不变,而外径比现有减震器的外径略大,约为50mm(以100cc排量摩托车为例,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厂家可根据所匹配摩托车的型号、排量进行灵活调整)。外弹簧的直径为50mm,内径为42mm,长为230mm,粗4mm。增加一个内弹簧,外径为36mm,内径为28mm,弹簧粗为4mm,长度为155mm,内弹簧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相连。调节套长为90mm、厚度为5mm,外径与内弹簧外径一样为36mm。左右两边相对的地方各有一个侧开口,长约60mm,宽8mm。调节套是直接套在阻尼器下方,套的内径比阻尼器的外径略大约1mm为26mm(阻尼器的外径为25mm),以便于留有空间容易推动调节套上下移动。在阻尼器的下方,则左右两边有上下按顺序设置的三处限位块。其中,上中两块为伸缩限位块,当用手指接下时限位块会缩进阻尼器下方,以便于调节套上下移动,而最低一处的限位块则是固定的。在阻尼器的最上处限位块高5mm的地方则有一根长方形横销伸出,是承载外弹簧下端平面的装置。这样便是一根完整的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使用中,当摩托车只有一个乘员时,调节套放置在最下方,此时内弹簧下端平面与调节套保持有50mm的距离,承受压力的是外弹簧,在只有外弹簧单独受力的情况下弹簧相对较软,这样舒适性极佳;当有两名乘员时,根据需要可将调节套用手提起一级,此时调节套下端平面受中间的伸缩限位块支承固定,调节套上端平面则与内弹簧下端平面保持25mm的距离,此时外弹簧受压若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内弹簧下端平面会与调节套上端平面接触,这样弹簧的软硬程度与所承载的重量保持适中,也就保证了舒适性;当摩托车为重载时(车上为三名乘员或运载货物),可用手再将调节套提起一级至最高处,此时调节套下端平面受最上一级的伸缩限位块支承固定,内弹簧下端平面与调节套上端平面完全接触,内外弹簧共同受力,这样可保证后减震器有足够的强度来缓和振动冲击,让行车更加舒适与安全。而对于坐式(踏板式)摩托车而言,由于其外形结构的限制,用手去调整显得较为困难,因此在摩托车装配时可将调节套设置在中间位置,这样既可兼顾乘坐时的舒适性,又可兼顾减震器有足够的强度来缓和振动冲击和支撑车体。另外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也可通过尺寸上的适当调整供有使用减震器的一些助力车、电动车、高级自行车、三轮摩托车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大幅提高乘员在搭乘摩托车时的舒适性,同时也让行车更加的安全。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中共有六图。图中阿拉伯数字1-8分别代表的零件名称为1、上接头 2、内弹簧3、阻尼器4、调节套5、伸缩限位块 6、横销 7、下接头8、外弹簧图1为摩托车重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图2为摩托车轻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图3为摩托车重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之侧面示意图图4为摩托车轻载时减震器中的内弹簧和调节套的构造与状态之侧面示意图图5为摩托车重载时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正面总示意图图6为摩托车轻载时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侧面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5、图6当中(图5、6已包含图1-4中的零部件和构造),伸缩限位块(5)设置在阻尼器(3)的下方,伸缩限位块(5)略高的地方则有一横销(6)。调节套(4)在阻尼器(3)的外面,底部和伸缩限位块(5)相接触,内弹簧(2)上端和上接头(1)相固定。外弹簧(8)顶端也与上接头(1)相固定,下端与横销(6)相接触。在图5、6所示实施例中,接下伸缩限位块(5),调节套(4)可下降,反之可上升。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双弹簧液力摩托车后减震器,上接头与阻尼器的活塞杆一端及弹簧顶部固定连接,弹簧的底部与阻尼器上的横销接触,其特征是内弹簧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相连,内弹簧的底部与调节套的上端按需接触,调节套位于外弹簧与阻尼器之间,调节套的下端分级与伸缩限位块及固定限位块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双弹簧液力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是调节套为空心圆柱体状,两侧有相对应的开口,可调其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双弹簧液力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是在阻尼器的下方侧部,设有相对应的三处限位块,上中两处的限位块对应按入时可缩进,此时调节套下移,调节套上移时限位块则伸出,最低一处的限位块为固定限位块。专利摘要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用途是供摩托车使用,其
属于摩托车零部件类。摩托车在使用中,有时搭载一名乘员(轻载),有时搭载两三名乘员(重载),因此后减震器的弹簧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来缓和振动冲击和支撑车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单人行驶时使用强度较大的后减震器显得太硬了一些,舒适性不好。这就是传统后减震器的缺点。可调双弹簧液力式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构造是比传统的后减震器增加了一个内弹簧和调节套及伸缩限位块,同时适当加大外弹簧的尺寸。通过调节套的上下移动改变弹簧受力的分配来调整减震器的强度(重载时,调节套在最上方与内弹簧下端完全接触,内外弹簧共同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大;轻载时调节套则调至最下方,不与内弹簧接触,只有外弹簧单独受力,此时减震器强度最小),从而确保摩托车无论在轻载或重载的状况下都具有良好的舒适性。文档编号B62K25/04GK2595651SQ0223173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3日专利技术者翁中飞 申请人:翁中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双弹簧液力摩托车后减震器,上接头与阻尼器的活塞杆一端及弹簧顶部固定连接,弹簧的底部与阻尼器上的横销接触,其特征是:内弹簧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相连,内弹簧的底部与调节套的上端按需接触,调节套位于外弹簧与阻尼器之间,调节套的下端分级与伸缩限位块及固定限位块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中飞
申请(专利权)人:翁中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