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3056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有头管、从这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倾斜部、朝下方凸出地弯曲并与上述后倾斜部相连接的弯曲部、以及从这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踏板部的小型摩托车的车架。它是把由1个或多个构架要件14↓[1];15↓[1]、15↓[2]、15↓[3];16↓[1]、16↓[2]、16↓[3]分别构成的后倾斜部14、弯曲部15和踏板部16与头管13成一体地形成,并将上述各构架要件14↓[1];15↓[1]、15↓[2]、15↓[3];16↓[1]、16↓[2]、16↓[3]的横断面形状形成上方敞开的沟形。因此,该小型摩托车的支架能容易地吸收外力并能提高乘坐舒适感。(*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车架,它设有头管、从这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倾斜部、朝下方凸出地弯曲并与上述后倾斜部的后端相连接的弯曲部、以及从这弯曲部向后延伸的踏板部。以前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3-186492号中记载的小型摩托车,在与头管铸造成一体的向下的构架的后端连接着铸造成形的后架所具有的踏板部。在上述公报记载的这种结构中,下伸构架具有与车的整个宽度大致对应的宽度而且为下边敞口的框架形;踏板在与下伸构架的连接部形成具有与车的整个宽度大致对应的宽度,随着向后延伸宽度逐渐加宽,并形成下边敞口的框架形;为了提高下伸构架和后架连接部的结合强度,在这连接部附近的下伸构架和踏板部上分别设置加强肋。用这种结构能提高从头管到踏板部的构架结构的上下方向的刚性,但是,在有坑洼的路面和较差的路面上行车时,作用在车架上的外力容易直接传递到驾驶员,很难说有舒适的乘坐感。当只使上下方向的刚性降低地把加强肋的高度设定成较低时,又会影响到扭转刚性等。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容易地吸收外力、能提高坐车舒适感的小型摩托车的车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小型摩托车的车架,设有头管、从这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倾斜部、朝下方凸出地弯曲并与上述后倾斜部相连接的弯曲部、以及从这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踏板部,其特征在于把分别由1个或多个构架要件构成的后倾斜部、弯曲部和踏板部与头管成一体地形成,把上述各构架要件的横断面形状形成上方敞开的沟形。具有上述结构的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由于构成后倾斜部、弯曲部和踏板部的各个构架要件分别具有朝上开口的沟形的横断面形状,因而在车辆行进场合下,当外力作用在车架上时,各个构架要件的两侧部使上部开口面积变化地挠曲,能吸收上述外力,能极力抑制外力直接作用到驾驶员上,从而能提高乘坐的舒适感。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在上述第1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把上述弯曲部的上下方向的刚性设定成比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刚性低,使得主要由弯曲部吸收外力,能极力抑制因吸收外力引起的操纵方向手柄的位移,能把踏板部的刚性提高到可防止踏板部振动变大的程度,而且由于一体成形头管、后倾斜部以及踏板部,所以能容易地设定从头管到踏板部的每个部位的刚性平衡。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在上述第2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把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刚性提高到比弯曲部的还高,在构成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构架要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分别设置加强肋,由此,就能容易地形成借助加强肋使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刚性增大、使弯曲部的刚性变小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在上述第3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大致沿着与上述头管的轴线平行的平面形成上述各个加强肋,就能利用将沿着头管的轴线方向作为开模方向的简单的型模结构,成一体地形成从头管到踏板部的带加强肋的构架。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案,在上述第2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把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刚性提高到比弯曲部的还高,把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沿上下方向横断面形状的上下长度设定成比弯曲部的沿上下方向横断面形状的上下长度还大,由此,能容易地形成由加强肋使后倾斜部和踏板部的刚性较大而使弯曲部的刚性相对较小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的斜视图。图2是车架的侧视图。图3是把头管垂直配置的状态下的前架放大侧视图。图4是从图3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图5是沿图4的5-5线取得的断面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取得的断面图。图7是沿图4的7-7线取得的断面图。下面,参照着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先参照图1和图2进行说明。其中,小型摩托车的车架F由前架11和后架12相互连接构成。前架11设有头管13、从这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倾斜部14、朝下方凸出地弯曲并与上述后倾斜部14的后端成一体地连接的弯曲部15、从这弯曲部15向后方延伸的踏板部16、以及成一体地设置在踏板部16的后端的交叉件17,由例如铝合金等轻金属铸造成一体。后架12设有构架主部12a、前部增强构架部12b、后部增强构架部12c,由例如铝合金等轻金属铸造成一体。上述构架主部在从上方看时、形成将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形;前部增强构架部是架设在构架主部12a的靠前部的两侧间的;后部增强构架部是架设在构架主部的靠后部的两侧间的。后架12中的构架主部12a的前端部两侧各由多个螺栓18和螺母19与前架11的后端部两侧,即与交叉件17的两侧相连接;在与前架11连接的状态下,后架12形成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在前架11的头管13上能操纵方向地支承上端设有操纵方向的手柄21、下端有前轮WF轴支着的前叉22。在前部增强构架部12b附近于后架12中的构架主部12a上,借助支轴24连接着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上下摆动的连杆23。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部件25借助连杆23悬挂地架设在后架12上,在动力部件25的后部轴支着后轮WR。在后架12的后部增强构架部12c上成一体地设置着角撑板26,动力部件25和后架12之间的后缓冲器27的上端与上述角撑板26相连接。下面,一起参照图3和图4进行说明。前架11中的后倾斜部14由在车架F的幅度方向中央部的、与头管13的下部相连接并向后下方延伸的构架要件141构成,这构架要件141具有使上方敞开的U字形或V字形等沟形横断面形状。下面进一步参照图5和图6进行说明。弯曲部15是由第1~第3构架要件151、152、153构成。第1构架要件151一边朝下方凸出地弯曲,一边随着向后方延伸而从车架F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左侧偏离地与上述构架要件141的下端部连成一体;第2构架要件152一边朝下方凸出地弯曲,一边随着向后方延伸而从车架F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右侧偏离地与上述构架要件141的下端部连成一体;第3构架要件153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中央,一边朝下方凸出地弯曲,一边与上述构架要件141的下端部连成一体;各个构架要件151~153分别形成具有上方敞开的U字形或V字形等沟形的横断面形状。下面一起参照图7进行说明。踏板部16是由第1~第3构架要件161、162、163构成的,第1构架要件161沿着车架F的前后方向与弯曲部15中的第1构架要件151的后端部连成一体;第2构架要件162沿着车架F的前后方向与弯曲部15中的第2构架要件152的后端部连成一体;第3构架要件163沿着车架F的宽度方向延伸地与第1和第2构架要件161、162的前端部连成一体。各个构架要件161~163分别形成具有上方敞开的U字形或V字形等沟形的横断面形状。交叉部17是由与踏板部16中的第1构架要件161的后端相连的后方延长部171、与踏板部16中的第2构架要件162的后端相连的后方延长部172、以及连接在两个后方延长部171、172间的连接部173构成。两个后方延长部171、172在前后分别有与后架12相连接用的突起部28、29,并形成上方敞开的盒形。如图2所示,图上没表示的座位安装用的角撑板30安装在连接部173上。虽然在这种前架11中各个构架要件141、151~153、161~163和后方延长部171、172形成上方敞开的横断面形状,但考虑到前构架11的由铝合金等铸造成形时的拔模,把各个构架要件141、151~153、161~163和后方延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摩托车的车架,它设有头管(13)、从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的后倾斜部(14)、朝下方凸出地弯曲并与上述后倾斜部(14)的后端相连接的弯曲部(15)、以及从该弯曲部(15)向后方延伸的踏板部(16),其特征在于:把分别由1个或多个构架要件(14↓[1];15↓[1]、15↓[2]、15↓[3];16↓[1]、16↓[2]、16↓[3])构成的后倾斜部(14)、弯曲部(15)和踏板部(16)与头管(13)成一体地形成,把上述各构架要件(14↓[1];15↓[1]、15↓[2]、15↓[3];16↓[1]、16↓[2]、16↓[3])的横断面形状形成为上方敞开的沟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光雄星好角野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