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580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前叉管(1)的底部设有底筒(6),在前叉管(1)内设有活塞杆(5)和减震弹簧,阻尼杆(4)上套有阻尼套(2),阻尼套(2)固定在底筒(6)上,活塞杆(5)与前叉管(1)之间为油路(7),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上套有浮动弹簧(3),浮动弹簧(3)位于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阻尼杆(4)可随前叉管(1)移动,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设有浮动缝隙Ⅰ(8),在阻尼杆(4)与底筒(6)之间设有浮动缝隙Ⅱ(9),油路(7)依次通过阻尼杆(4)与活塞杆(5)之间的浮动缝隙Ⅰ(8)和阻尼套(2)与底筒(6)之间的间隙Ⅱ与浮动缝隙Ⅱ(9)相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技术背景目前的前减震器中阻尼杆被固定在活塞杆与底简之间,当前叉管压缩运动到下止点时,受压的油被挤压在a-a流道内,形成高压力,产生所需要的静负 荷特性,前叉管复原运动时,由于闭合后形成的真空带作用,阻尼套与阻尼杆 被吸在一起,产生真空吸力,会产生异响,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可以使摩托车骑 行舒适。本专利技术釆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 包括前叉管,前叉管的底部设有底简,在前叉管内设有活塞杆和减震弹簧,在 活塞杆与底简之间设有阻尼杆,阻尼杆上套有阻尼套,阻尼套固定在底简上, 活塞杆与前叉管之间设有间隙I ,间隙I为油路,所述的活塞杆的缩口斜度上 套有浮动弹簧,浮动弹簧位于活塞杆与阻尼杆之间,阻尼杆可随前叉管移动, 活塞杆与阻尼杆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 ,在阻尼杆与底简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I, 油路依次通过阻尼杆与活塞杆之间的浮动缝隙I和阻尼套与底筒之间的间隙II与浮动缝隙n相通。所述的阻尼杆为PVC材料。所述的浮动缝隙I与浮动缝隙II的宽度为lmm。所述的浮动缝隙I设置在活塞杆的缩口斜度处与阻尼杆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活塞杆与阻尼杆之间设有浮动弹簧,油路依次通过阻尼杆与活塞杆之间的浮动缝隙i和阻尼套与底简之间的间隙n 与浮动缝隙n相通,这样可以将被挤压的高压油瞬间从浮动缝隙ii中泄漏,真 空带迅速消失,复原行程时阻尼套与阻尼杆可以方便脱离,且在脱离时不会产 生噪音,提高了骑行驶的舒适性。本专利技术的阻尼杆采用pvc材料制成,这样不 但可以提高阻尼杆的耐磨、耐油、耐热性能,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变形,而且pvc材料为非金属材料,阻尼杆处于浮动时,其运动频率和发动机的共振频率不一致,避免出现"滴答、滴答",给人们的骑行带来舒适感。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包括前叉管1,前叉管1的底部设有底简6,在前叉管1内设有活塞杆5和减震弹簧,在 活塞杆5与底简6之间设有阻尼杆4,阻尼杆2为PVC材料,阻尼杆4上套有 阻尼套2,阻尼套2固定在底简6上,活塞杆5与前叉管1之间设有间隙I , 间隙I为油路7,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上套有浮动弹簧3,浮动弹簧3位于活塞 杆5与阻尼杆4之间,阻尼杆4可随前叉管1移动,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 设有浮动缝隙I 8,浮动缝隙I 8设置在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处与阻尼杆4之间, 浮动缝隙I 8的宽度为lmm,在阻尼杆4与底简6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19,浮动 缝隙II 9的宽度为lmm,油路7依次通过阻尼杆4与活塞杆5之间的浮动缝隙I 8和阻尼套2与底简6之间的间隙II与浮动缝隙II9相通。当前叉管l压缩运动到下止点时,阻尼套2与阻尼杆4闭合,受压的油被 挤压在油路7内,形成高压力,产生静负荷,前叉管l复原运动时,由于闭合 后形成的真空带作用,阻尼套2与阻尼杆4被吸在一起,阻尼杆4随前叉管1 移动,此时在底筒6底部有lmm的浮动缝隙,被挤压的高压油瞬间从C处缝隙 泄露,真空带迅速消失,阻尼套2与阻尼杆4在脱离时不会产生噪音。权利要求1. 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包括前叉管(1),前叉管(1)的底部设有底筒(6),在前叉管(1)内设有活塞杆(5)和减震弹簧,在活塞杆(5)与底筒(6)之间设有阻尼杆(4),阻尼杆(4)上套有阻尼套(2),阻尼套(2)固定在底筒(6)上,活塞杆(5)与前叉管(1)之间设有间隙I,间隙I为油路(7),其特征是所述的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上套有浮动弹簧(3),浮动弹簧(3)位于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阻尼杆(4)可随前叉管(1)移动,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8),在阻尼杆(4)与底筒(6)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I(9),油路(7)依次通过阻尼杆(4)与活塞杆(5)之间的浮动缝隙I(8)和阻尼套(2)与底筒(6)之间的间隙II与浮动缝隙II(9)相通。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是所 述的阻尼杆(2)为PVC材料。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是所 述的浮动缝隙I (8)与浮动缝隙II (9)的宽度为lmm。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是所 述的浮动缝隙1(8)设置在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处与阻尼杆(4)之间。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前叉管(1)的底部设有底筒(6),在前叉管(1)内设有活塞杆(5)和减震弹簧,阻尼杆(4)上套有阻尼套(2),阻尼套(2)固定在底筒(6)上,活塞杆(5)与前叉管(1)之间为油路(7),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上套有浮动弹簧(3),浮动弹簧(3)位于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阻尼杆(4)可随前叉管(1)移动,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8),在阻尼杆(4)与底筒(6)之间设有浮动缝隙II(9),油路(7)依次通过阻尼杆(4)与活塞杆(5)之间的浮动缝隙I(8)和阻尼套(2)与底筒(6)之间的间隙II与浮动缝隙II(9)相通。文档编号B62K25/04GK101249867SQ200810023299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8日专利技术者刘爱红, 茆小元, 龚双林 申请人: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消除真空状态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包括前叉管(1),前叉管(1)的底部设有底筒(6),在前叉管(1)内设有活塞杆(5)和减震弹簧,在活塞杆(5)与底筒(6)之间设有阻尼杆(4),阻尼杆(4)上套有阻尼套(2),阻尼套(2)固定在底筒(6)上,活塞杆(5)与前叉管(1)之间设有间隙Ⅰ,间隙Ⅰ为油路(7),其特征是所述的活塞杆(5)的缩口斜度上套有浮动弹簧(3),浮动弹簧(3)位于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阻尼杆(4)可随前叉管(1)移动,活塞杆(5)与阻尼杆(4)之间设有浮动缝隙Ⅰ(8),在阻尼杆(4)与底筒(6)之间设有浮动缝隙Ⅱ(9),油路(7)依次通过阻尼杆(4)与活塞杆(5)之间的浮动缝隙Ⅰ(8)和阻尼套(2)与底筒(6)之间的间隙Ⅱ与浮动缝隙Ⅱ(9)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爱红茆小元龚双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