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越野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0612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1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越野减震器,包括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第三装置、第四装置、第五装置和第六装置,所述第一装置在减震器中部,所述第二装置在第五装置和第三装置之间,所述第三装置安装在减震器右端部,所述第一装置在第四装置内腔,所述第五装置在第一装置右侧,所述第六装置安装在减震器左端部,该越野减震器内设置调节弹簧和减震弹簧配合使用,能有效减少减震弹簧自震现象,该越野减震器内部设有密封圈和调节螺钉,能有效改变弹簧减震器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减震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越野减震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震器以弹簧减震器、液压减震器和气压减震器居多,其中弹簧减震器主要缺点为由于弹簧本身存在自振现像,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频振动,而且弹簧减震器阻尼太小临界阻尼比一般只有0.005,对于共振频率附近的振动隔离能力较差,有时还会出现卡滞或漏油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越野减震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越野减震器,包括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第三装置、第四装置、第五装置和第六装置,所述第三装置为减震器的最右端,所述第三装置起自右向左依次为第二装置、第五装置、第一装置和第六装置,所述第一装置在第四装置内腔,还包括活塞杆,所述第一装置右端设有第一底阀座,所述第一底阀座表面固定设有开槽,开槽内安装有第二 ο型圈,所述第一底阀座右端固定设有凹台,沿凹台中心垂直方向固定设有贯穿第一底阀座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相通,且内表面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一穿孔内腔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安装有回油螺钉,所述活塞杆右端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塞杆内腔设有回油通道,且回油通道左端设有贯穿活塞杆表面的回油孔,所述活塞杆和第一底阀座通过内外螺纹配合按安装在第一底阀座左侧第二穿孔内,其回油通道内径与第一穿孔内径相等,且相通,所述活塞杆表面套装有行程轴套,所述行程轴套左端部安装有第二装置,第二装置还包括行程垫片和挡圈,所述行程轴套与第一底阀座之间从左至右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依次安装有六角螺母和铝螺塞,所述第一底阀座、六角螺母、铝螺塞、行程垫片和挡圈相互之间紧密相连,所述活塞杆上套装有减震弹簧,活塞杆在减震弹簧左端部有预留部分,六角螺母、铝螺塞、行程垫片和挡圈均在减震弹簧内,且减震弹簧右端和第一底阀座相接处。所述活塞杆在减震弹簧左端部预留部分安装有第一装置,所述活塞杆左端部固定车有螺杆,所述第一装置从左至右依次为活塞、缓冲弹簧、复合套、导向套组件、耐油橡胶垫、尼龙垫和下弹簧座,所述活塞套装在螺杆上,左端由六角螺母固定,所述导向套组件和耐油橡胶垫之间设置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设有内腔,所述尼龙垫和下弹簧座均在轴套内腔,且弹簧座底座与减震弹簧接触,所述导向套组件外表面固定设有螺纹,所述导向套组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配合安装有贮油管,活塞、缓冲弹簧和复合套均在贮油管内腔,且活塞和贮油管内壁紧密配合,所述贮油管上套装有前叉管,所述贮油管和前叉管长度相等。所述减震弹簧套装有铝筒,所述铝筒右端和第一底阀座机密接触,左端固定安装有第四装置,所述第一底阀座直径大于铝筒直径,所述前叉管延伸至铝筒内腔中部,且前叉管表面和铝筒内壁紧密配合,所述第四装置从左至右依次为防尘封、挡圈、油封、油封垫片和中间接头挡圈,所述铝筒左端部和叉管接触部分设有复合衬套,所述铝筒左端固定设有卡槽,卡槽内镶嵌安装有第三O型圈,所述防尘封、挡圈、油封、油封垫片、中间接头挡圈和第三O型圈被中间接头紧密包裹。所述前叉管延伸至铝筒内腔中的末端设有第五装置,所述五装置为设置在前叉管末端表面的钢背活塞,所述钢背活塞和铝筒内壁紧密配合。所述前叉管左端部固定设有第六装置,所述第六装置还包括第二底阀座,所述第二底阀座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端口和内部分别安装有垫片和挡位套,所述挡位套内部设有调挡弹簧,所述调挡弹簧上下端均有钢珠,所述挡位套中部贯穿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一端旋入第二底阀座内部,所述第二底阀座右端固定车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安装有活塞,其右端用六角螺钉预紧固定,所述第二底阀座中部表面设有外螺纹,与前叉管端口内螺纹配合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越野减震器内设置调节弹簧和减震弹簧配合使用,能有效减少减震弹簧自震现象,该越野减震器内部设有密封圈和调节螺钉,能有效改变弹簧减震器漏油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前震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阻尼器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活塞杆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外管件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装置、12贮油管、13活塞杆、14缓冲弹簧、15复合套、16导向套组件、17耐油橡胶垫、18尼龙垫、19下弹簧座、110减震弹簧、111六角螺母、112垫片、113复原阀片、114复原阀、115活塞、116压缩阀片、117鞍型垫片、118限位套、119回油通道、120回油孔、121螺杆、122轴套、2第二装置、21行程垫片、22挡圈、3第三装置、32行程轴套、34铝螺塞、35第一 ο型圈、36第二 ο型圈、37回油螺钉、38第一底阀座、39第一穿孔,310凹台、311第二穿孔、4第四装置、41前叉管、42防尘封、43挡圈、44油封、45油封垫片、46中间接头挡圈、47复合衬套、48第三ο型圈、49中间接头、410铝筒、5第五装置、51钢背活塞、6第六装置、61第二底阀座、62垫片、63挡位套、64调节螺钉、65钢珠、66调挡弹簧、67内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1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越野减震器,包括第一装置1、第二装置2、第三装置3、第四装置4、第五装置5和第六装置6,第三装置3为减震器的最右端,第三装置3起自右向左依次为第二装置2、第五装置5、第一装置I和第六装置6,第一装置I在第四装置内腔,还包括活塞杆13,第一装置I右端设有第一底阀座38,第一底阀座38表面固定设有开槽,开槽内安装有第二 ο型圈,第一底阀座38右端固定设有凹台310,沿凹台中心垂直方向固定设有贯穿第一底阀座38的第一穿孔39和第二穿孔311,第一穿孔39和第二穿孔311相通,且内表面均设有螺纹,穿孔39内腔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安装有回油螺钉37,且螺钉表面设有第一 ο型圈35,活塞杆13右端表面设有外螺纹,活塞杆13内腔设有回油通道119,且回油通道119左端设有贯穿活塞杆13表面的回油孔120,活塞杆13和第一底阀座38通过内外螺纹配合按安装在第一底阀座38左侧第二穿孔311内,其回油通道119内径与第一穿孔39内径相等,活塞杆13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越野减震器,包括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第三装置、第四装置、第五装置和第六装置,所述第三装置为减震器的最右端,所述第三装置起自右向左依次为第二装置、第五装置、第一装置和第六装置,所述第一装置在第四装置内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杆,所述第一装置右端设有第一底阀座,所述第一底阀座表面固定设有开槽,开槽内安装有第二o型圈,所述第一底阀座右端固定设有凹台,沿凹台中心垂直方向固定设有贯穿第一底阀座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相通,且内表面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一穿孔内腔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安装有回油螺钉,所述活塞杆右端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塞杆内腔设有回油通道,且回油通道左端设有贯穿活塞杆表面的回油孔,所述活塞杆和第一底阀座通过内外螺纹配合按安装在第一底阀座左侧第二穿孔内,其回油通道内径与第一穿孔内径相等,且相通,所述活塞杆表面套装有行程轴套,所述行程轴套左端部安装有第二装置,第二装置还包括行程垫片和挡圈,所述行程轴套与第一底阀座之间从左至右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依次安装有六角螺母和铝螺塞,所述第一底阀座、六角螺母、铝螺塞、行程垫片和挡圈相互之间紧密相连,所述活塞杆上套装有减震弹簧,活塞杆在减震弹簧左端部有预留部分,六角螺母、铝螺塞、行程垫片和挡圈均在减震弹簧内,且减震弹簧右端和第一底阀座相接处;所述活塞杆在减震弹簧左端部预留部分安装有第一装置,所述活塞杆左端部固定车有螺杆,所述第一装置从左至右依次为活塞、缓冲弹簧、复合套、导向套组件、耐油橡胶垫、尼龙垫和下弹簧座,所述活塞套装在螺杆上,左端由六角螺母固定,所述导向套组件和耐油橡胶垫之间设置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设有内腔,所述尼龙垫和下弹簧座均在轴套内腔,且弹簧座底座与减震弹簧接触,所述导向套组件外表面固定设有螺纹,所述导向套组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配合安装有贮油管,活塞、缓冲弹簧和复合套均在贮油管内腔,且活塞和贮油管内壁紧密配合,所述贮油管上套装有前叉管,所述贮油管和前叉管长度相等; 所述减震弹簧套装有铝筒,所述铝筒右端和第一底阀座机密接触,左端固定安装有第四装置,所述第一底阀座直径大于铝筒直径,所述前叉管延伸至铝筒内腔中部,且前叉管表面和铝筒内壁紧密配合,所述第四装置从左至右依次为防尘封、挡圈、油封、油封垫片和中间接头挡圈,所述铝筒左端部和叉管接触部分设有复合衬套,所述铝筒左端固定设有卡槽,卡槽内镶嵌安装有第三o型圈,所述防尘封、挡圈、油封、油封垫片、中间接头挡圈和第三o型圈被中间接头紧密包裹;所述前叉管延伸至铝筒内腔中的末端设有第五装置,所述五装置为设置在前叉管末端表面的钢背活塞,所述钢背活塞和铝筒内壁紧密配合;所述前叉管左端部固定设有第六装置,所述第六装置还包括第二底阀座,所述第二底阀座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端口和内部分别安装有垫片和挡位套,所述挡位套内部设有调挡弹簧,所述调挡弹簧上下端均有钢珠,所述挡位套中部贯穿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一端旋入第二底阀座内部,所述第二底阀座右端固定车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安装有活塞,其右端用六角螺钉预紧固定,所述第二底阀座中部表面设有外螺纹,与前叉管端口内螺纹配合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幼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晋江市东石耐特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