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178643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将扩环酶基因导入受体菌得到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所述受体菌为突变型大肠杆菌或野生型大肠杆菌。实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制备的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的头孢菌素G的产量为2.67mM-29.01mM即(0.89-9.64g/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mino-3-DesacetoxyCephalosporanicAcid,7-ADCA)是头孢菌素的母核,是制备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头孢羟氨苄等头孢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之一。7-ADCA的工业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1)青霉素G化学扩环生成7-苯乙酰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又称苯乙酰-7-ADCA或头孢菌素G(phenylacetyl-7-ADCA,G-7-ADCA,DAOG);(2)G-7-ADCA经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脱去侧链得到7-ADCA。对脱去侧链的步骤已经有充分的研究,而扩环反应成为合成工艺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化学法进行扩环反应存在复杂、成本高,且副产品和有机溶剂对环境不利等缺点,因此,急需使用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方法来代替化学扩环法。扩环酶(Expandase)又叫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DeacetoxycephalosporinCSynthetase,DAOCS)催化青霉素的五员噻唑环氧化扩环形成头孢菌素的六员噻嗪环,是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来自顶头孢(C.acremonium)、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clavuligerus)、耐内酰胺诺卡氏菌(NocardiaLactamdurans)的DAOCS已经被克隆表达和表征。但DAOCS的天然底物是青霉素N,难以大量获得,此外即使青霉素N扩环成功,其侧链也很难用酰化酶切除。因此,人们以廉价的青霉素G为原料开展了向头孢菌素转化的研究。通过对DAOCS进行了随机和定向突变,希望其能够转化低廉且易获得的原料青霉素G,实现头孢菌素C的大规模生产,虽然酶的改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酶法制备头孢菌素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在DAOCS在体外不稳定,转化效率低,且反应需要α-酮戊二酸作为辅因子,导致酶法制备头孢菌素的成本较高。全细胞生物转化是一种高效、绿色的生物转化过程,已成功运用在多种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上。全细胞催化通过细胞壁的保护使酶更加稳定,并且可以利用细胞内的辅因子,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成本,提高生物催化的效率。ArnoldL.Demian研究组用棒状链霉菌或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lividans)进行生产G-7-ADCA,但产量最高为0.2g/L。(DemainAL,Báez-VásquezMA.2000.ImmobilizedStreptomycesclavuligerusNP1cellsforbiotransformationofpenicillinGintodeacetoxycephalosporinG.Appliedbio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87:135-40;GaoQ,PiretJ,AdrioJ,DemainA.2003.PerformanceofarecombinantstrainofStreptomyceslividansforbioconversionofpenicillinGtodeacetoxycephalosporinG.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30:190-4)。随着我国青霉素的发酵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青霉素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大,除了出口和国内临床使用外,尚有较多余量,因此以廉价青霉素为原料开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值得重视的途径。特别是全细胞催化法青霉素G产G-7-ADCA值得深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头孢菌素G(G-7-ADCA)产量高的产头孢菌素G(G-7-ADCA)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将扩环酶基因导入受体菌得到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所述受体菌为突变型大肠杆菌或野生型大肠杆菌。上述方法中,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下述A1至A8中的任一种:A1、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下述a1-a4的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22);a1、将α-酮戊二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该改造以“△sucA”表示;a2、将异柠檬酸裂合酶基因敲除,该改造以“△aceA”表示;a3、将β-内酰胺酶基因敲除,该改造以“△ampC”表示;a4、用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替换丙酮酸氧化酶基因(poxB),该改造以“△poxB::acs”表示;A2、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3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15);A3、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14);A4、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2和所述a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20);A5、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03);A6、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2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05);A7、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01);A8、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2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PG16)。上述敲除和替换均可通过同源重组实现。上述方法中,所述扩环酶基因可编码b1和b2的蛋白质:b1、由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2、在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活性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上述方法中,所述α-酮戊二酸脱氢酶基因(sucA)可编码c1和c2的蛋白质:c1、由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c2、在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的由c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可编码d1和d2的蛋白质:d1、由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2、在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乙酰辅酶A合成酶活性的由d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丙酮酸氧化酶基因(poxB)可编码e1和e2的蛋白质:e1、由SEQID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e2、在SEQID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丙酮酸氧化酶活性的由e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异柠檬酸裂合酶基因(aceA)可编码f1和f2的蛋白质:f1、由SEQIDNo.9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2、在SEQIDNo.9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异柠檬酸裂合酶活性的由f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β-内酰胺酶基因(ampC)可编码g1和g2的蛋白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技术保护点】
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将扩环酶基因导入受体菌得到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所述受体菌为突变型大肠杆菌或野生型大肠杆菌。

【技术特征摘要】
1.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将扩环酶基因导入受体菌得到产头孢菌素G的重组菌;所述受体菌为突变型大肠杆菌;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下述A1至A8中的任一种:A1、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下述a1-a4的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1、将α-酮戊二酸脱氢酶基因敲除;a2、将异柠檬酸裂合酶基因敲除;a3、将β-内酰胺酶基因敲除;a4、用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替换丙酮酸氧化酶基因;A2、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3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3、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4、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2和所述a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5、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6、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所述a2和所述a4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7、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A8、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a1和所述a2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环酶基因编码b1和b2的蛋白质:b1、由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2、在SEQID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活性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α-酮戊二酸脱氢酶基因编码c1和c2的蛋白质:c1、由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c2、在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的由c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编码d1和d2的蛋白质:d1、由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2、在SEQID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乙酰辅酶A合成酶活性的由d1)衍生的蛋白质;所述丙酮酸氧化酶基因编码e1和e2的蛋白质:e1、由SEQID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e2、在SEQIDNo.7所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白雪赵健杨克迁陶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