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文宗专利>正文

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175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主要是在座垫管下缘与车体竖管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顶上之间,装置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面部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该两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并在该弹性体的上、下面部与座垫管端凸缘与车体竖管中内直管端凸缘相包覆而结成一体。当车辆遇到颠簸、斜坡及崎岖路面情形时,以吸震并随即排放释出,达乘坐舒适,安全行驶效果。(*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目前,一般常见到有关自行车座垫的避震构造,如附图说明图1-A、图1-B所示,主要是在该座垫A底下装设有一弹簧圈A1及在竖内管B中亦装有一弹簧圈B1,使其在骑乘时遇到路面不平时,得通过弹簧圈A1、B1的弹性作用成上、下的垂直方向移动,以为释除受震力量;然而经使用者仔细接触后却发现由于该座垫A毕竟只是供为上、下的垂直移动状态,加上车体本身也会受震跳动,以致使用者的臀部、座垫A、车体三者之间的互触撞击,使使用者十分痛苦,致使用者每当遇到此种情形便自然地将臀部离开座垫A,以减少受触撞的硬痛之苦,但也造成使用者分心对路况的操控专注也相对地减低,无形中潜藏意外发生的危机,若再遇到更大些的颠簸路段便相当容易发生操控不稳而造成伤害;是经深入分析后更发觉由于该座垫A仅能供上下单一方向的移动,并不能完全地吸收受震力量、甚快速地释除排散掉,是以目前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座垫避震构造者并不具真正的发挥避震的预期功效;再者,若遇到上坡或下坡路段时,由于该座垫A还是保持上坡时的前头扬摆或下坡时的后尾上翅,而使用者的身体却是往前倾或后扬,导致使用者的手、身体无法维持应有的正常姿势,十分不舒服。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其能在受害时达到两边平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这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主要是在座垫管下缘与车体竖管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顶上之间,装置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面部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该两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并在该弹性体的上、下面部与座垫管端凸缘与车体竖管中内直管端凸缘相包覆而结合一体。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A为已有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已有的剖视图图2-A为本技术组装后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呈实心状的示意图图2-C为本技术呈空心状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呈前后避震的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呈前倾避震的局部放大图图3-C为本技术呈后倾避震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呈左右避震的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呈左倾避震的局部放大图图4-C为本技术呈右倾避震的局部放大图图5-A为本技术呈上下避震的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呈上拉避震的局部放大图图5-C为本技术呈下压避震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A、图2-B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适用各种如登山、越野、休闲、竞赛或下坡等专用自行车皆可运用的避震结构设计,主要是由一弹性体1(如橡胶、塑胶材质)的位于座垫管2下缘与车体竖管3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4顶上之间,该弹性体1系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的前后面部11、左右面部12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111、112,使其该两透空槽孔111、112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如图2-B),其上下面部13为实心,之后并在上下面部13位置上与座垫管2端凸缘21与车体竖管3中内直管4端凸缘41予以包覆、而结成一体。当车辆遇到路面崎岖不平或斜坡情形时,则通过该弹性体1的各面部11、12中的透空槽孔111、112所为受压、受拉等相对作用,并通过弹性体1本身的弹性所呈反作用弹力下,如图3-A所示的在前后震动时,则前后面部11中透空槽孔111的两边得在前倾(如颠簸或上坡路段)时的分别为受压、受拉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3-B),以为吸收震晃力量并随即排放释除,如此也同时平衡了透空槽孔111的两边压力;反之在后倾(如颠簸或下坡路段)时的分别为受压、受拉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3-C),以为同样具有吸震并随即排释,以及平衡作用。而当在左右震动时,如图4-A所示,则左右面部12中透空槽孔121的两边得在左倾时的分别为受压受拉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4-B),以为具有吸震并排释作用外亦平衡了两边压力,反之在右倾时的分别为受压、受拉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4-C),以为同样具有吸震并排释作用及平衡作用;同理,当在上下震动时,如图5-A所示则前后面部11及左右面部12的透空槽孔111、121得在上震时则受上拉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5-B),以具吸震并排释作用,反之在下震时则受下压暨反作用弹力下(如图5-C),以具同样地吸震并排释作用。同样地,该弹性体1的上下面部13并可进一步制成中空贯通状的开口14(即如图2-C),或是将整个弹性体1制成其它同于以上具有透空槽孔结构的造型外观,使其如同前述的与座垫管2端凸缘21与车体竖管3中内直管4端凸缘41予以包覆而结成一体,以通过该弹性体1所产生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避震作用;且使用者臀部若稍有偏移歪斜时,该座垫5借助弹性体1也会相对地随之倾斜,使其利用各个透空槽孔111、112所为受压、受拉的相对作用下,以为坐垫5因而维持了最适当的坐位角度,同时也释除臀部与座垫5间的摩擦,使其获得较具弹性舒适的座垫5乘坐感,连带地亦让使用者能够全神专注于骑乘驾驶,则自然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效果。本技术的优点是安于自行车座垫下,能在受震时吸震并随即释除,并具有各方位的避震平衡作用,从而使其达到舒适、安全行驶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主要是在座垫管下缘与车体竖管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顶上之间,装置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面部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该两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并在该弹性体的上、下面部与座垫管端凸缘与车体竖管中内直管端凸缘相包覆而结合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的上下面部制成中空贯通状的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制成具有透空槽孔结构的外观造型。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主要是在座垫管下缘与车体竖管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顶上之间,装置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面部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该两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并在该弹性体的上、下面部与座垫管端凸缘与车体竖管中内直管端凸缘相包覆而结成一体。当车辆遇到颠簸、斜坡及崎岖路面情形时,以吸震并随即排放释出,达乘坐舒适,安全行驶效果。文档编号B62J1/06GK2441713SQ0024599公开日2001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31日专利技术者陈文宗, 陈木寅 申请人:陈文宗, 陈木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垫避震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主要是在座垫管下缘与车体竖管所可呈伸缩活动的内直管顶上之间,装置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呈实心状,且在每两相对面部中设有一呈贯通的透空槽孔,该两透空槽孔恰呈上、下位置分离的十字状,并在该弹性体的上、下面部与座垫管端凸缘与车体竖管中内直管端凸缘相包覆而结合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宗陈木寅
申请(专利权)人:陈文宗陈木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