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244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其是设置于一摩托车上,该摩托车包含有一车架以及覆设于车架上的一车体盖,且该车体盖侧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包含有一枢接座、一枢柱以及一脚踏板,该枢接座设于车体盖内侧,该枢接座一端固设于车架上,另端设有第一枢接部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枢柱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中,且枢设于枢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上;该脚踏板组设于该枢柱上,并可随枢柱于一收折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做枢转。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枢接座可位于车体盖内侧,除达到提升美感的效果外,且该枢柱伸出车体盖,便于组装大面积的脚踏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尤指一种其枢接座可隐蔽于摩托车的车体盖内侧的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
技术介绍
为提高摩托车后座乘客的舒适性,一般摩托车多于后座下方的车体盖两侧设置有脚踏板装置,以供后座乘客的双脚踩踏其上,做为支撑,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若因路面颠簸而导致坐姿不正,后座乘客便得以脚踏板装置作为支撑点,以调整坐姿。目前习知的脚踏板装置多如附图说明图10所示,包含有一枢接座(70)以及一脚踏板(80),该枢接座(70)一端是固设于摩托车的车架(91)上,另端穿出其上预设有穿孔(921)的摩托车车体盖(92)且设有枢接孔(71),该脚踏板(80)包含有一主架(83)、一下盖(81)以及一上盖(82),该主架(83)一侧凸伸出一组接部(831),该组接部(831)上设有枢接孔(832)对准于枢接座(70)的枢接孔(71),且为一插销(72)所穿过而枢接于枢接座(70)上,该下盖(81)及上盖(82)分别位于该主架(83)上、下端,两者间是以卡掣方式互相结合,并将主架(83)夹置其中,藉此,该脚踏板(80)可相对于车体盖(92)做枢转,并可选择性收合于车体盖(92)侧部或放下供摩托车后座乘客踩踏。其中,该脚踏板(80)的截面积大于车体盖(92)的穿孔(921)是为一大面积的脚踏板(80),可供人们平稳地踩踏其上,而为使该大面积的脚踏板(80)能枢接于枢接座(70)上,当该枢接座(70)固设于车架(91)上时,该车体盖(92)便须以其穿孔(921)穿过枢接座(70),覆设于车架(91)外侧,而后,才得以将该大面积的脚踏板(80)枢接于枢接座(70)上;但是,该枢接座(71)却因此曝露于车体盖(92)的外侧,不仅破坏摩托车整体的美感,亦容易于遭水溅湿而发生锈蚀的情形,造成脚踏板旋转不顺;此外,该下盖(81)与上盖(82)非是透过可拆组的螺固元件以螺固方式结合,而是以卡掣方式互相结合,因而该下盖(81)与下盖(82)亦具有难以自主架(83)上被拆下修理或更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可克服习知的脚踏板装置的枢接座因曝露在外而不够美观的缺点,并使该脚踏板受损时易于拆下修理或更换。为达到前揭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其是设置于一摩托车上,该摩托车包含有一车架以及覆设于车架上的一车体盖,且该车体盖侧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包含有一枢接座、一枢柱以及一脚踏板,其特征在于该枢接座设于车体盖内侧,该枢接座一端固设于车架上,另端设有第一枢接部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枢柱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中,且枢设于枢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上;该脚踏板组设于该枢柱上,并可随枢柱于一收折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做枢转。因本专利技术的枢柱是为细长型,故当枢接座固设于车架上,且枢柱枢接于枢接座一端时,摩托车的车体盖便可以其容置空间穿过枢柱,因此该车体盖覆设于车架外侧,并将枢接座位于该车体盖内侧,此时穿伸出该车体盖的容置空间的枢柱便可供大积的脚踏板组设其上;且因该枢接座是位于车体盖内侧,使美观性提升。此外,该脚踏板可透过可拆组的螺固元件,以螺固方式螺固于该枢柱上,使该脚踏板受损时易于自枢柱上拆下修理或更换,解决习知脚踏板的上盖与下盖难以被拆下修理或更换的问题。图式简单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为表示其脚踏板装置枢接于车体盖侧部的情形。图2为图1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部份分解图,为表示其脚踏板枢接于枢接座上的情形。图5为图1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为表示其脚踏板收折于收折位置的情形。图6为图1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为表示其脚踏板做枢转的情形。图7为图1所示的脚踏板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为表示其脚踏板展开至展开位置的情形。图8为图7所示的枢接座的上视剖面图。图9为图1所示的脚踏板的侧视剖面图。图10为习知脚踏板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4,为本专利技术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其是设置一摩托车上, 该摩托车包含有一车架(14)、一座垫(13)设于车架(14)上方、以及一车体盖(10)位于座垫下方且覆设于车架(14)外侧,且该车体盖(10)侧部形成一容置空间(11),该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20)包含有一枢接座(30)、一枢柱(61)以及一脚踏板(40)。该枢接座(30)设于车体盖(10)内侧,其一端固设于车架(14)上,另端设有第一枢接部(31)且位于该容置空间(11)中。该枢柱(61)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612)伸入容置空间(11)中,且枢设于枢接座(30)的第一枢接部(31)上,可相对于枢接座(30)做枢转。该脚踏板(40)组设于该枢柱(61)上,并可随枢柱(61)于一收折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做枢转。该脚踏板(40)可相对于枢接座(30)做枢转,其可向内收折于车体盖(10)侧部,亦可向外展开供摩托车后座乘客踩踏;上述的脚踏板(40)其截面积大于车体盖(10)的容置空间(11),故在脚踏板(40)组设于枢柱(61)上前,该车体盖(10)须先以其容置空间(11)穿过枢柱(61),覆设于车架(14)外侧,而后,该大面积的脚踏板(40)才得以组设于枢柱(61)上;且因该枢柱(61)是呈细长型,故本专利技术的枢接座(30)可隐蔽于车体盖(10)内侧,使该枢柱(61)一端伸入容置空间(11)枢接于枢接座(30),另端伸出车体盖(10)供大面积的脚踏板(40)组设其上。此外,因该枢接座(30)位于车体盖(10)内侧而为车体盖(10)所遮盖,且其第一枢接部(31)是位于车体盖(10)的容置空间(11)中,使得摩托车外型美观性提升。请参阅图5,上述的脚踏板装置可与一驱动线(51)一端连接,且该驱动线(51)另端可连接至设置于摩托车把手下方的拉把或是主开关锁(图中不示出),供摩托车骑乘者藉由扳动拉把或转动主开关锁而拉动该脚踏板装置,驱使其脚踏板(40)枢转至展开位置。请参阅图2及4,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枢接座(30)的第一枢接部(31)是为一枢轴(31′),该枢柱(61)的第二枢接部(612)是为一枢接孔(612′),该枢轴(31′)穿过枢接孔(612′)将枢柱(61)枢接于枢接座(30)上;且该脚踏板装置尚包含有一卡掣块(21)、一弹簧(23)、一驱动件(22)、以及一卷簧(24),该卡掣块(21)可滑动地设于枢接座(30)上,并可于一卡固位置与一脱离位置间滑动,该弹簧(23)设于枢接座(30)上并紧抵于卡掣块(21)一侧,用以将卡掣块(21)推向卡固位置,该驱动件(22)可旋转地设于枢接座(30)上,其具有一勾部(221)勾住该卡掣块(21),用以将卡掣块(21)勾离卡固位置,该卷簧(24)设于枢柱(61)与枢接座(30)间,其一端固设于枢柱(61)上,另端固设于枢接座(30)上,用以提供枢柱(61)带动脚踏板(40)由收折位置扭转至展开位置的动力;藉此,当脚踏板(40)位于于收折位置时,该卡掣块(21)被弹簧(23)推向卡固位置将该脚踏板(40)卡固于收折位置上(如图5所示),且当该驱动件(22)旋转一预设角度后,该卡掣块(21)被勾离卡固位置(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其是设置于一摩托车上,该摩托车包含有一车架以及覆设于车架上的一车体盖,且该车体盖侧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摩托车的脚踏板装置包含有一枢接座、一枢柱以及一脚踏板,其特征在于:    该枢接座设于车体盖内侧,该枢接座一端固设于车架上,另端设有第一枢接部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枢柱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中,且枢设于枢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上;该脚踏板组设于该枢柱上,并可随枢柱于一收折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做枢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